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1)三國分晉:「典型醜男」和「著名帥哥」的歷史對決——《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31)三國分晉:「典型醜男」和「著名帥哥」的歷史對決——《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原標題:(31)三國分晉:「典型醜男」和「著名帥哥」的歷史對決——《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自春秋向戰國轉向,開始於「三家分晉」這一歷史大事件。


但很少有人知道,扮演「三家分晉」這場歷史活劇的「主角」是趙襄子和智伯瑤。前者,是一個典型的「醜男」,後者則是一個著名的「帥哥」。而歷史運行的最終結果,是醜男扮演的「正面」角色打敗了帥哥扮演的「大反派」角色。


先說趙襄子。這位歷史上有名的「醜男」在民間可能不如他的太爺爺「趙氏孤兒」趙武出名,但在正史上卻留下了不少筆墨文字。其中最有名的事件是「常山尋寶」故事:


據說當時晉國的權臣、趙襄子之父趙鞅十分注重對諸子的教育培養。在趙鞅諸子中,趙襄子不但長相最丑,而且因為其母是從妾,且是翟人(當時趙國北部的一支少數民族)之女,所以一直被趙鞅忽略和輕視。然而,正因為自己的庶出地位和其貌不揚,襄子自小就敏而好學,不似諸兄紈絝。一次,趙鞅對諸子說:「吾將一寶符藏於常山(今河北省阜平縣西北大茂山)之上,你們前往尋找,先得者有賞。」於是,諸子紛紛尋寶符於常山。一段時間後,眾子皆空手而歸。唯有襄子歸後報告曰說:「憑常山之險攻代,代國即可歸趙所有,此為寶也」!趙鞅聽罷高興異常,立即下令廢掉世子趙伯魯,破例立趙襄子為世子,讓他繼承了趙氏的封地和公卿之位。庶出的趙襄子自此登上中國一段紛亂歷史的舞台中央。


再來說智伯。本名智瑤,是當時公認的「高富帥」。其父是晉國當時的第一權臣智宣子。當智宣子選擇繼承人時,準備以智瑤為後,但智宣子之弟智果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智瑤不如他的弟弟智宵。他的理由是,智瑤雖然有美髮高大」、「精於騎射」、「才藝雙全」、「能寫善辯」和「堅毅果敢」等五個方面的優點,但唯有做人「很不厚」這一個缺點。如果他以五項長處來制服別人而做不仁不義的惡事,將來會遺患無窮。智果認為,如果真的立智瑤為繼承人,將來智氏宗族一定滅亡。


可惜,智宣子沒有聽從智果的意見,堅持己見而終立智瑤為後。智果便向太史請求脫離智族姓氏,另立為輔氏以自保。


智瑤繼位後,確實大有作為,內政方面滅范、中行二氏,驅逐晉出公,擁立晉哀公,獨擅國政;外事方面一次興兵伐齊,兩次率軍討鄭,戰功赫奕,威震諸侯。然而此時他「貪而愎」的「無德」缺點便逐漸暴露出來。史載一次智伯在藍台與當時的另外兩個權臣韓康子、魏桓子宴飲,竟於酒宴上戲弄韓康子,並且侮辱韓康子的家臣段規。智國(智氏另一大臣)進諫,說這樣做恐怕會招來禍患。智伯大言不慚地說:「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曾說:「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無所畏懼的智伯確實瘋狂了。

他開始四下結怨:他公然借口壯大晉廷勢力,伸手向晉國六卿之一的韓氏索要土地。韓康子意欲拒絕,但在其手下謀士段規勸諫之下,決定送給智伯一個萬家之邑。


智伯一計得逞,隨即又向另一公卿魏氏索要土地。魏桓子當然也不願意,但同樣也在其謀臣任章的勸說下,亦送智伯一個萬家之邑。


544年,智伯又如法炮製,向趙襄子索要蔡、皋狼之地。


就這樣,一場歷史大戲的兩個主角就這樣在春秋通往戰國的大門口相遇了。


智伯在年輕氣盛的趙襄子那裡碰到了釘子。曾以「常山尋寶」聞名於世的趙襄子如此回絕智伯的使者:

「土地是先人的產業,哪能隨意送與他人?」


夾降服韓、魏之威的智伯見趙襄子竟敢抗命不從,不由勃然大怒,便立即合智、韓、魏三家之兵攻趙,並以自己做主帥上陣。



此時的趙襄子很清醒,他知道以趙氏之力與三家對抗,眾寡懸殊,孤木難持,遂率軍退守城高地險的晉陽城,以地利之險,克敵疲之短,以求尋找機會與敵決戰。在這場決定晉國命運的「晉陽之戰」中,智伯率三族之軍圍困晉陽長達一年有餘,並藉助夏季山洪來臨,掘晉水汾河之壩以灌晉陽,使城中軍民「懸釜而炊,易子而食」,但晉陽「民無叛意」。關鍵時刻,襄子命家臣張孟談乘夜黑風高潛入韓、魏兩營,曉之以「唇亡齒寒」利害,說服他們與趙氏結盟,乘智伯勝驕不備之機,內外夾攻消滅智氏,共分其地。於是,在襄子的精心策划下,智伯同盟反戈,智氏之軍腹背受敵,不但全軍覆沒,而且禍及九族。

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智氏領地。


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史稱「三家分晉」。戰國的序幕就此拉開。


勝利後的「男一號」趙襄子成為未來趙國政權的實際創建者。在其主政趙氏期間,還給後人留下許多值得紀念的軼事。


一個故事是趙襄子還政。因為當年父親趙簡子沒有按照當時的「宗法制度」立趙襄子的長兄伯魯為繼承人,所以雖然他自己也有五個兒子,卻不肯立為繼承人,而是胸懷大局地封趙伯魯的兒子為趙氏繼承人;趙伯魯之子早逝後,趙襄子又立其子趙浣為趙氏繼承人。趙襄子死後,兒子趙桓子驅逐趙浣,自立為國君,但想不到繼位一年也死了。趙家的族人按照趙襄子的本意再迎回趙浣,擁立為國君,這就是趙獻子。趙襄子這一胸懷大局的政治安排,維護了當時的宗法制度,有效地團結了趙氏宗族,使得趙國在未來的戰國時期保持了較強的綜合實力。


再一個故事是豫讓刺趙襄子。趙、韓、魏三家瓜分智家後,勝利的趙襄子把智伯的頭骨塗上漆,作為飲具以泄其憤。智伯的家臣豫讓得知後,說了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並發誓為智伯報仇。於是,他更名改姓,偽裝成正在服刑的人,潛入趙襄子家中欲伺機行刺趙襄子,被趙襄子察覺並抓住後,趙襄子問他為什麼要行刺,豫讓直言不諱地說:「欲為智伯瑤報仇!」侍衛要殺掉他。趙襄子說:「智伯瑤死後沒有繼承人,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就把他放了。豫讓報仇之心不改。為了不讓人認出自己,他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患了癩瘡,他吞下火炭燒壞自己的聲帶使聲音變嘶啞,以致連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他了。朋友對他說:「憑著你的忠心和才能,去侍奉趙襄子,趙襄子一定會親近你的。那時再行事不是很容易嗎?」豫讓說:「臣子刺殺主人是不義啊,我不會那樣做的。」 一天,豫讓得知趙襄子外出要經過一座橋,豫讓提前埋伏在橋下,欲再次行刺。趙襄子過橋時,馬突然受驚,發現又是豫讓要行刺。趙襄子便責問豫讓說:「你也曾經侍奉過范氏、中行氏,智伯瑤把他們都消滅了,你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智伯瑤的家臣。同為家臣,為什麼單單為智伯瑤報仇呢?」豫讓回答說:「我事范氏、中行氏時,他們以一般人待我,我故以一般人報之;智伯瑤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趙襄子感慨不已。豫讓知道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劍擊衣服以示報仇。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豫讓拔出寶劍朝趙襄子的衣服劍擊三次,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瑤矣!」遂伏劍自殺。豫讓的事迹傳開,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悲壯而涕泣。今人所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作為戰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有其功焉。


還有一個故事是趙襄子戒酒。據《新序·刺奢》記載,趙襄子一次設酒宴待客,連喝五天五夜,興緻依然很濃,頗為自己的酒量自豪。這時,一個名叫優莫的侍者反諷道:那您就繼續喝吧!當年紂王喝了七日七夜,今天你比紂還差兩天兩夜呢。趙襄子聽到這句話,頓時警醒了:我豈不是也要完蛋了!優莫欲進故退,答道您還完不了,因為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之英」,而今天下諸侯都是一樣的人,但是如果你再繼續喝下去,那可就難說了!趙襄子聽從了優莫的諫言,當即停止了長夜之飲,開始奮發求治。最終成功開國建趙。


博按:讀史春秋戰國之間,始知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和妙不可言,亦始知中國歷史運行的不二法則:史家所以要濃墨渲染如趙襄子這樣的歷史人物,是因為「趙襄子」這個名字和他所建立的歷史功績,成為具有中國特色歷史傳統的一個象徵符號。何以這麼說?因為在「襄子」這個名字的背後,原本包含著「出身卑微」、「庶不主承」的門第之別和榮辱之分;然而襄子卻能夠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和深謀遠慮,成功撕破貼於他名字上的「庶出」標籤,最終成為歷史的主宰——在這個充滿了「正能量」的歷史故事中,恰恰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哲人的政治理想:天下大同和庶民的勝利。中國遠古時期的思想家們所要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所要建貫徹的「仁治義政」理想,所要試圖打破的「階級對立」,都在這個故事裡得到了實現。而且,從現實意義上講,趙襄子通過常山尋寶而成為趙氏繼承人,在本質上還反映了中國春秋末期以貴族政治特徵的政治體制開始向以庶民政治為主要治理模式的歷史性轉換。


從另個一個角度再論,襄子以常山之地為寶的歷史故事,同時也為此後歷代中央帝國開疆拓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和楷模。作為第一個把領土視為國家之「寶」的政治家,中華民族的先祖們正是從趙襄子開始,走上了開疆拓土、兼并擴張的歷史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趙襄子還無意識地拿起了一把通往中國未來的歷史大門的鑰匙,一把即將開啟中國歷史走向大一統帝國的歷史之匙。


關於在這場歷史大戲中和趙襄子扮演對手戲的智伯瑤,太史公司馬遷曾評價說,智伯不智者,在於德不配位,才不勝德,仁不統才,其以強才而貪慾,終至三家分晉而致戰國亂局。晉文公開創之百年之基業,盡毀於其手。然反而言之,晉文之春秋霸業,實建立於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諸臣之謀與力,然其於霸業之後,以其德治而分封諸公,此春秋封建制度使然,而漸使諸公卿坐大而難制,遂有三家分晉之果,以此觀之,晉之三分,因晉文因有德而啟之,而由智伯以無德而成之。兩千餘年後觀察這段歷史,三家分晉之根本原因,實禮崩樂壞之後,居功自大的士大夫(庶族)與諸侯(貴族)之間的權力再分配,是中國自春秋時期的貴族之治,向秦漢時期的庶族之治發展的開端。三家能夠分晉,則陳勝、吳廣和項羽、劉邦亦可以覆秦,此之謂也。而司馬公德才之論,是建立在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德治思想大行其道的社會背景之下,太史公試圖以智伯之敗而強調在中央集權體制下社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性,從而勸導漢廷當政者以德治天下,太史公苦心,其中可鑒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阿骨打的「鬼把戲」:擅長「心理戰」的統帥
兵博薦讀:千百年眼(卷四)——范增智不如兒女子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