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社會萬象】祭祀——唐朝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

【社會萬象】祭祀——唐朝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

敬天地,祭鬼神,歌功頌德,但求安康。

似乎所有的祭祀都逃不掉這樣的祈願。自古以來國家祭祀就一直是政治權利的象徵,唐朝也不例外。

在唐朝,宮廷祭祀主要分為祭祀「天神」和「人鬼」。祭天包括祀圜丘、昊天、封泰山、祈谷、明堂、雩祀。

對帝王來說,祭天無疑是所有祭祀中最重要的,是對天地侍奉、享獻的儀式,既然這麼看中,那過程必然莊重,不急,我們隨著唐代帝王們一一了解。

首先,我們把視線轉到圜丘,「圜」通「圓」,也就是圓形的高壇,為什麼要是圓形的?因為「天圓地方」一說是那時候的主流。於是,南郊圜丘祭天神,北郊方澤祭地祗。很多人一提到祭祀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天壇,卻不知圜丘比天壇早了一千多年。

如今的圜丘的確不如天壇名氣大,你可以說它衰敗了,但卻不能取代它祭祀的首要地位。北京天壇只有三層,而圜丘有四層,周邊用來登頂的階梯叫做「陛」,共有十二個,這十二個「陛」也稱作「十二辰」,「十二辰」又暗指天*上的十二方位,而咱們的皇帝陛下則是從正南方最寬最長的「午陛」登頂。千年前,咱們的大唐皇帝從大明宮南下,歷經險阻達到圜丘,一步步從「午陛」走上壇頂,定睛遠望,長安繁城,關中沃土,千里之田盡收眼底,皇帝的面前是「昊天上帝」的牌位,手上捧著的是獻給上天的貢品。天壇上的每一階都站著禮部官員,他們站在這是為了祭祀與他們位置所對應的28星宿,皇帝虔誠,官員怎敢怠慢?一場盛大的祭祀,便揭開了序幕。

帝王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表明君權神授,通常會把開國皇帝皇后與天神地祗一起祭祀。咱們可以把這一行為當做現在的蹭熱度或者提高知名度,說句玩笑話,老天也許看著這名氣就多給你點氣運也說不定。就如《通典》卷45中記載:貞觀及開元時祭天,以高祖李淵配天,《舊唐書·禮儀志》:景龍三年,中宗祀昊天上帝,唐中宗祀天地時首次出現皇后參加典禮的局面。到了德宗時,規定以皇太子為亞獻,親王為終獻,也就是說,以後的祭祀就沒太尉、光祿卿什麼事了。

接下來,咱們把目光集中到泰山去,因為接下來咱們的皇帝陛下要去泰山「封禪」了。是不是要問祭祀關泰山什麼事?什麼叫君權神授?當然是皇帝的權利是老天給的,那當然要走到老天跟前,怎樣才能走到老天跟前?當然是去距天最近的地方,哪裡距天最近?那時候的人哪知道珠穆朗瑪峰,普遍的認知里認為泰山最高,距天最近,於是咱們的皇帝陛下果斷跑去泰山接受天命去了。

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叫「封」,於是稱之為「封泰山」為的就是報天之功,而泰山下的那些小山,如粱父山、云云山等,在這上面辟場祭地,稱為「禪」。「封」報天,「禪」自然是報地,封禪有易姓而封,也有盛世而封,但可想而知,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之巨大,也因為封泰山如此的勞民傷財,貞觀中時期才會出現太宗同意百官上表請封禪,魏徵力諫乃止的情形,儘管如此,封泰山仍是許多帝王的必行之舉。

唐乾封元年,唐高宗、武則天舉行泰山封禪禮。十月就從長安出發,隨駕的文武大臣、武士、儀仗隊伍長達數百里,直到十二月才到達,可見耗時之久,耗力之大,於是改元「乾封」,到正月行封禪禮。

封完泰山後咱來祈谷,也就是祈求豐收,這關係到一年的收成,無論是民間還是皇帝都無比重視,《禮記·月令》記載:「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唐代以正月上辛日祈谷。光是祈谷樂章就有三篇,肅和、雍和、舒和,《祈谷樂章·雍和》中:「殷薦乘春,太壇臨曙。八簋盈和,六瑚登御。 嘉稷匪歆,德馨斯飫。祝嘏無易,靈心有豫。」能體現出祈谷的場景。祈谷求豐收,那麼雩祀,則為祈雨。雨多為洪雨少為旱,在靠天吃飯的唐朝,祈雨就變得尤為重要。

唐代及以後的朝代,祈雨體系更加完善,在祈雨儀式上,顯示出多樣性的特點。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期,少數民族也漸漸被漢族祈雨方式影響。唐代的不同皇帝在位期間祈雨對象等級也時有變化,祈雨在整個國家祭祀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由於皇家官方重視,加之特定的祭祀場所,祈雨時間也隨之固定。而明堂呢,則為皇帝宣明政教的地方,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都在此地,這也算是專門的祭祀場所了。

以為祀天完了就結束了嗎?不,我們繼續,五方上帝、朝日、夕月、祀九宮貴神、風師、雨師。立春之日,咱迎春東郊,於立夏日迎夏南郊,立秋前十八日還要迎黃靈於中兆,於立秋日迎秋西郊,於立冬日迎冬北郊。玄宗天寶三載,置太一、天一、招搖、軒轅、咸池、青龍、太陰、天符、攝提九宮貴神壇,四季孟月行祭。風師為風神,雨師為雨神。立春後的丑日,祀風師於國城東北,立夏後的申日,祀雨師於國城西南,這樣一來,傳說中的「祈求風調雨順,來年有個好收成」也就做齊了。

祭祀當然還有許多禁忌,比如:不許在神桿下拴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進行齋戒,必須沐浴更衣,喝酒是不允許的更不提喝醉,不得吃葷沾腥,不能參加弔喪,不到有病人家問病,不得淫邪玩樂,總而言之,所有象徵不吉利和污穢的事都不能參加。祭祀日子還有許多禁忌:忌不夠誠意,忌禮儀錯亂,忌進貢的器物不整潔,忌生氣發生口角,忌衣冠不整,忌說閑話談閑事,忌說笑無分寸,忌長幼無序,忌祭拜時把刀勺弄響,忌內祭未畢,不潔出屋,一外祭未畢,不潔入屋等。

在唐朝,不僅要祭天,出行也要祭祀,現在人總說「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話放在唐朝,可能只會迎來一個白眼外加「這孩子八成沒睡醒」的評價。是不是覺得很奇怪?那些唐詩中的風光無限美好,看起來要多愜意有多愜意,青山綠水想著都嚮往,然而,在唐朝要遠行代表著要面對許多未知的危險。北方人初到南方總是很難適應,水土不服輕則大病一場,重則命送於此,久而久之,人們就對南方有了畏懼,認為南方充滿「瘴氣」。

除了水土不服,還有許多猛獸,那時候人與自然多和諧,看見國家保護動物說不定就是下一秒的事,李白《蜀道難》中「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一點也不誇張。出趟門,不但要防猛獸,還要防山賊盜匪,總之,遠行太艱辛,且行且珍惜。於是人力不夠,神靈保佑。

選定黃道吉日,在占上一卦,一切準備就緒後,就是最為重要的一步了——祭祀道路神。唐朝重要官員出行或者軍隊出征時,通常也會由朝廷出面,舉行盛大的祖道儀式。在祭祀完行神之後,還會有酒宴和詩歌唱和活動。這套出行儀式可以一直持續傍晚,稱為「祖餞」。除了皇帝和官員,民間出行之前,也要安排祭祀,他們祭祀的對象並不只限於祖神,而是從各自的信仰中挖掘資源。民間更多的是召喚大禹和蚩尤來幫助自己,因為大禹能治水,保行人出行一帆風順,蚩尤為「戰神」,可佑行人不被山賊盜匪侵擾。

祭祀若用現在眼光來看顯得迷信,但在唐朝,未必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運用得當也能很好的提高百姓對國家的自信,甚至能促進民族交流。利與弊僅憑三言兩語定論未免太過草率。

敬天地,祭鬼神,求仙拜佛,惟願君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皇帝登基大赦天下的原因分析
浮梁這個地方「坑」了古今多少文人雅士?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