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環球》雜誌2018年第5期封面

五年來,中國搭建頂層設計,將海洋戰略落實到具體操作,維護海洋權益,保障海洋通道安全,推進藍色經濟合作,打造海洋科技硬實力。

在2018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圍繞「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這一主題,《環球》雜誌採訪了中國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張海文、「蛟龍」號試驗現場總指揮劉峰、參與過南海仲裁案應對的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戰略所副研究員侯昂妤等海洋「圈內人」。

從他們的講述中,我們捕捉到了一個個清晰的腳印,每一個都標誌著中國在浩瀚海洋上的重大事件,它們共同串起了中國打造海洋強國的理想與現實,來龍與去脈。

海洋強國大棋局

「海上力量的歷史,在其廣闊的畫卷中蘊含著使一個瀕臨于海洋或藉助于海洋的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秘密和根據。」一個世紀前,美國海軍學院院長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提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海權論」。

彼時,西方的海權意識覺醒並逐步形成系統理論時,東方的中國還深處內憂外患,無暇將目光轉向海洋。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都沒有提出整體意義上的海洋戰略。

然而,海洋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地緣政治現實最大的特點是陸海複合:位居世界最大的大陸,即歐亞大陸的東部沿岸;瀕臨世界最大的海洋,即太平洋的西側。

廈門,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一座面向大海的海濱城市。圖為廈門國際會議中心

「中國是一個陸海兼備型國家,陸海相接,坐陸臨海,要在未來有大的作為,很關鍵的一點在於如何充分利用和統籌陸海兩種資源,將陸海系統整合為一個新的整體。」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戰略所副研究員侯昂妤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地緣政治學家弗里德里克·拉采爾說:「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界強國。跨越海洋這一步在任何民族的歷史上都是一個重大事件。」

對於中國,這個重要節點事件發生在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標誌著中國對海洋的發展規劃正式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國家戰略就意味著行業規劃也好,部門管理也好,始終是要把它放到全國的一盤棋裡面去,高度不一樣了。」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張海文說。

五年來,中國通過頂層設計,在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通道、開展國家海洋合作方面均有落子。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明確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在分析人士看來,這意味著中國的海洋戰略目標越來越清晰,中國將「統籌陸海戰略資源,以海強國、依海富國」。

「中國新一輪的大發展必將更多依賴海洋」

中國為何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在專家看來,海洋強國戰略提出的時機既契合了中國發展階段的需求,也是對中國面臨的海洋挑戰的回應。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新階段,必須實施新一輪的東西部協調接力、層次遞進的發展戰略。」張海文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張海文看來,

東部沿海地區在這一輪新的大發展中,必將更多地依賴海洋,「在新的高度和深度勘探開發和利用海洋,並通過海洋與世界各國建立起更加暢通和緊密的聯繫。以率先發展起來的東部沿海地區為龍頭,以廣大的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內陸地區為依託,實現東出西進並舉,『一帶一路』無縫對接。」

同時,推進海洋強國戰略將有助於中國更好地應對周邊的海洋壓力。中國周邊海洋主要包括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沿線各國都把經濟發展作為最重要的任務,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加深的同時,由於朝核問題和島嶼爭端等不確定因素,地緣安全困境也有所加深。此外,隨著各國對於資源尤其是能源需求的增長,涉及各國生存與發展的海洋資源以及海洋戰略通道的安全問題也隨之突出。

侯昂妤看來,目前中國周邊海上形勢主要面臨三重壓力

首先,中國主張擁有的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有一半以上與鄰國存在海域主張的重疊和管轄權爭議,尤以釣魚島和南海諸島問題最為尖銳。再加上美國在背後推波助瀾,有意藉助周邊諸國遏制中國崛起,使中國周邊海上安全形勢更加複雜。

其次,中國通往大洋深處的海上通道局促有限、受制於人。長期以來,美國及其盟國利用西太平洋海域中的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建立了三條弧形島鏈,使中國面臨「有海無洋」、出入不便的局面。

第三,中國經濟增長已與海洋密不可分。目前,中國65%的原油供給依賴進口,其中80%要通過南海。連接南海和印度洋的馬六甲海峽通過的船隻大約60%來自中國,通過巴拿馬運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國際航運要道)的集裝箱60%也來自中國。但是,中國尚未建立起與之匹配的海上安保體系,中國的海軍正在從以往的近海防禦向近海防禦和遠海防衛相結合的方向轉變,但在非常時期,要保證中國海洋運輸線的通暢,還需繼續加強能力建設。

2014 年?2 月 6 日,中國第 30 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在阿根廷烏斯懷亞完成補給和接新隊員上船的工作。隨即,「雪龍號」離開烏斯懷亞駛向南極。

張海文認為,中國目前已發展成為能源、原材料和市場多頭在外,嚴重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經濟大國,在全球海洋上擁有廣泛的戰略利益。建設海洋強國已成為保障和滿足中國國家安全與發展、維護海洋權益和拓展國家戰略利益等現實需求的重大戰略舉措。

整合海上執法隊伍,破解「馬六甲困局」

五年多來,中國更加積極地擁抱海洋,在維護海洋權益、保障海上通道安全方面尋求「破局」,在錯綜複雜的安全形勢下尋求合作的路徑。

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以來,變化最先發生在內部。2013年,中國政府將原國家海洋局及其中國海監、公安部邊防海警、農業部中國漁政、海關總署海上緝私警察的隊伍和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並以中國海警局名義開展海上維權執法。整合之後,形成了相對集中的海上執法體制。

「以前的海洋管理基本上是基於行業和部門分散管理,各部門、各領域分別在發展,這裡面就會出現一個分散不同步的問題,是行業性質、部門性質的。各個部門需要被各自評估重要性,在整個部門的大框架裡面,誰佔多少比例佔多大比重,沒有一個整體的評估。」張海文說,「現在國家有統領,下面才會跟上,以前把它當作一個行業或一個產業在那裡發展,現在高度和力度都是不一樣的。」

在加強海上通道安全保障上,中國也在不斷推進,尤其是降低馬六甲海峽的風險。一直以來,馬六甲海峽被認為是中國能源供應、遠洋運輸的瓶頸和軟肋,一度被學界稱為「馬六甲困局」。

張海文說:「中國保障通道安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積极參与聯合國機制下的合作,比如在索馬利亞護航等。另一個是在巴基斯坦建了幾個港口,它會分解中國在馬六甲海峽的壓力。原來只有馬六甲一個海峽,一切的通道都在這,且不說政治因素,萬一有海盜或者災害,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很要命的事情。」

2013年起,中國在巴基斯坦承建瓜達爾港,2016年11月正式開航。該港口位於中東、中亞和南亞的交匯處,扼守波斯灣的入海口和霍爾木茲海峽灣口。港口的通航盤活了當地經濟,成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連接點和樞紐。「我們在巴基斯坦有港口,一些從中東過來的貨物就可以不用經過馬六甲海峽了。」張海文說。

「按照仲裁庭的標準,香港也不算島嶼」

在島礁主權方面,中國成功實現了對南海局勢的有效管控,維持了周邊海域的總體穩定,最集中地體現在南海仲裁案上。

2016年7月12日,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對南海仲裁案做出所謂「最終裁決」,將台灣地區管轄的南沙最大島嶼太平島「降島為礁」,否定了「九段線」,並宣稱中國對南海海域沒有「歷史性所有權」。對此,中國通過各個層面的表態表明了立場,發布了白皮書,召集專家研討,通過法理的探討指出了裁決中的謬誤,向世界澄清了事實。

張海文回憶,7月14日,中國國際法學會和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共同主辦了「海洋爭端解決國際法研討會」,指出裁決中程序和內容上的謬誤。

當時中菲雙方交鋒的一個焦點是如何區分「島」和「礁」。在國際法意義上,一塊露出海面的陸地,被定義為「島嶼」還是「岩礁」,其法律地位和意義是不同的。如果是島嶼,則可延伸出200海里的海洋管轄權;如果是岩礁,則只擁有12海里的領海權。

仲裁庭和菲律賓方面堅持認為,不能自給淡水的陸地應被認定為「岩礁」。「當時在香港開會時,有美國教授就說,按照仲裁庭的標準,香港也不算島嶼,香港也是岩礁,香港本身很多東西都是從大陸過去的,以前連自來水都是從廣東接過去的。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領土可能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仲裁庭這個判決就有問題,它不是順著客觀的法理自然推導出來的結果,就出現了很多硬傷。」張海文說。

此後,中國逐步消除了南海仲裁案對南海局勢的負面影響。2017年5月,中菲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首次會議成功舉行,中國與東盟國家就「南海行為準則」框架達成一致,這些都為通過雙邊和地區規則管控分歧、維護南海局勢穩定奠定了制度基礎。

「海洋強國謀求的不是海上霸權」

在推動海洋合作方面,過去5年,中國也頗有建樹。據國家海洋局提供的數據,2013年以來,國家海洋局與12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及有關涉海國際組織簽署了13份政府間或部門間的海洋領域合作文件,推動建立了4個海洋領域海外合作平台,實施了近70個海洋合作項目,合作領域包括海洋與氣候變化、海洋環境保護、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管理政策等。

2017年9月,國家海洋局在福建平潭召開了中國—小島嶼國家海洋部長圓桌會議,推動與安地卡及巴布達、維德角、斐濟、巴布亞紐幾內亞等來自4大洲12個島嶼國家的合作。會上中國倡議構建基於海洋合作的「藍色夥伴關係」,從而提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

張海文看來,這些成果和合作體現了中國要打造的海洋強國與西方的海權不同。「馬漢的理論基礎是海上霸權,就是有我沒你,是我來控制海洋,強調的是一切在我掌握之下,我的國家利益要覆蓋到全球。中國要實現的海洋強國,不是實現一個海權,我們建設海洋強國,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維護中國利益沒有錯,但我不是霸道的,不是只有我沒有你。」

1 月 28 日,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將即將布放到南極羅斯海中的 CTD 溫鹽深剖面儀吊至「雪龍」號右舷

關於未來如何更好地打造海洋強國,張海文建議將海洋「入憲」,在國家憲法中規定海洋的戰略地位;二是將海洋強國戰略「入法」,建議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基本法》,以立法形式將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固定下來,明確海洋基本政策。

如馬漢所說:「海洋戰略奠定、支撐、提升一個國家的海上力量,戰爭時期如此,和平時期也如此,對海洋的研究對於一個國家的所有公民都是利害相關的。」

來源:2018年3月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5期

總監製:劉明 執行總監製:卞卓丹

監 制:陳昕曄責任編輯:明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海洋預報台 的精彩文章:

國家海洋局委員們的「海洋聲音」
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選址奠基

TAG:國家海洋預報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