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親友書講記》連載3——聞法時要懂規矩

《親友書講記》連載3——聞法時要懂規矩

導讀:本文閱讀需要5分鐘左右

《親友書》講記

持續隔天更新

殊勝之法

印度佛教史記載:為了利益更多所化眾生,龍猛菩薩曾前往北俱盧洲,路上遇到一個孩童,尊者憑手紋而授記他將來會成為大國王。當北俱盧洲調化眾生的事業圓滿,尊者重返故土時,這名孩童已當上了國王,即是樂行國王。樂行國王迎請尊者到皇宮中受供,尊者在那裡住了三年,盡心儘力地廣弘佛法,饒益無量有情。離開樂行國王的皇宮後,龍猛菩薩長期住在印度南方,之後他通過書信的方式,給樂行國王傳授了兩大教言:一是《中觀寶鬘論》,二就是這部《親友書》。

《親友書》講記摘錄

甲三(論義)分三:

一、初善首義;

二、中善論義;

三、末善尾義。

乙一(初善首義)分二:

一、以立誓句勸勉聞者;

二、以謙虛方式教誡理當聽受。

丙一、以立誓句勸勉聞者:

為令堪德善妙者,希福我依佛尊說,

稍許集成聖梵音,汝當恭敬而諦聽!

龍猛菩薩對樂行王以呼喚的語氣說:被人稱為堪當聽聞甚深佛法的法器呀,你善妙的心希求解脫、福德、智慧、悲心、信心等功德,為了使你的發願圓滿成功,我將具有六十種梵音、超越外道乃至十地菩薩的佛陀所演說的善妙經典,結集成這些偈頌,你理當洗耳恭聽。(不要認為是大國王就了不起,聽受佛法還擺架子,一定要恭恭敬敬,以非常清凈的心來恭敬諦聽。)

雖然從世間的角度講,國王是人中之王,高高在上,但從佛法的角度講,龍猛菩薩傳授教言時,國王應畢恭畢敬地聽受,不要有傲慢心,否則,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同樣,你們知識分子、有地位的人在聽受佛法時,也一定要遣除傲慢心。為什麼傳法者有一個高高的法座?並不是他這個人很了不起,而是他所傳授的法至高無上,我們對法義要有尊敬心、恭敬心。

有些人不管有什麼樣的地位財富,遇到佛法時相當恭敬,看起來都不可思議;有些人稍微有一點名氣或成就,在很多上師面前非常傲慢,這是不合理的。前段時間,我去了一個寺院,那裡的僧眾、住持、活佛對我比較恭敬。傳授佛法的時候,我的法座稍微高一點,但兩位活佛在我兩邊也有高高的法座,聽法時他們在法座上面對僧眾。這個法傳圓滿之後,有位跟我去的法師說:「他們倆的態度不符合佛法教義,坐在那裡就像你的兩個『耳環』一樣。」的確,想聽法的話,就應該坐在聽法的行列中,在那裡像「擺佛像」一樣,也不是特別莊嚴。

無論漢地還是藏地,這種現象都比較常見。有些人在寺院里位置比較高,如果當著別人的面對傳法者特別恭敬,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尊嚴。雖然我也能理解,但在上師面前聽法,最好還是恭恭敬敬,不要帶很多很多的弟子,拿很高很高的法座,又要聽法又要擺架子,這種行為沒有必要。不管你是什麼身份,聞法時都要懂規矩。有些教授在聽法時,雖然很想聽,但對最基本的恭敬心不太懂,一定要坐在比傳法者還高的沙發上,讓傳法者趴在底下給他傳佛法,這種規矩有史以來沒有。所以聽法者一定要注意,不能有這種傲慢心!

真正的求法者,應像《中觀四百論》所講的「質直慧求義,說為聞法器」一樣,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心要正直,不能貪執自方、嗔恨他方,要有公平正直的心態;第二、具足一定的智慧,能分析辨別善說惡說,不被他人所轉;第三、對真義有希求之心,對真理有嚮往之心,若沒有這樣的意樂,不可能無緣無故去聞受正法。這三條是聞法者的基本素質。除此之外,很多高僧大德又補充了兩條:第一、對佛法和上師必須有恭敬;第二、聽受佛法時一定要專心致志。聞法者理應具足這些條件,否則,如來的教言雖然很殊勝,可是你的行為不如法,再殊勝的教言也不能接受。

對於傳法者,同樣也有一些要求。古大德云:「離經一字,允為魔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傳法者若對佛經望文生義、依文錯解,實則冤枉了三世諸佛,因此,傳法需要有傳承,懂得一些佛經。很多大德對傳法者有幾點要求:第一、正直無倒,心要公正,不能貪執自宗、嗔恨他宗,以不平等的眼光毀謗別人;第二、說法明了,無論是佛經的內容還是論典的意義,一定要吐字清晰,表達恰當第三、不錯亂法義,比如了義、不了義,你想當然地理解為:了義是我了解的意義,不了義是我不能了解的意義,這樣意思就已經錯亂了;第四、不求名聞利養,傳法的目的就是利益眾生,讓他們盡量有一點受益,而不是通過講法獲得收入和名聲;第五、善解意樂,能夠了解聞法者的興趣,如果他們想聽中觀,你卻滔滔不絕講小乘經典,就算講了半天,別人也不願意接受。因此,作為一個善知識,對聽受者的意樂要基本了解。在弘法利生的時候,這些教言是離不開的。

龍猛菩薩給樂行王的教言中,首先讓他知道自己堪為法器。當然,樂行王那麼有福報的人,與龍猛菩薩又是好朋友,肯定堪為大乘法器。在座很多人也認為自己是大乘法器,但你有沒有剛才所講的那些條件呢?作為修行人,智慧很重要,但最根本的還是有信心,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母,如果沒有信心,學佛不一定深入。以前德格有一個上師,他80多歲還在講經說法,他經常教誡大家:「所謂的佛法並不在口頭上,而是在內心中。內心中最重要的,就是信心。」這樣的教言非常非常難得,希望大家對聽法一定要有信心。

佛陀在《涅槃經》中講了獲得涅槃的四個近取因:「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維,四者如法修行。」裡面包括了所有的道次第:首先要依止很好的上師或者道友,否則根本沒辦法趨入佛教;然後,不聽法肯定不行,聽一兩部就滿足了也不行,應該長期地聽受佛法;光是聽聞還不夠,所聽的法義要反反覆復思維,前兩天我給大家念《入行論釋·善說海》傳承時,始終覺得雖然已經講完了,但很多人可能都忘了,忘了就太可惜了,大家應該再三去思維,不要學完就再也不看了,裡面的珍貴教言你聽的時候可能擦肩而過,沒有領會,現在如果再看,必定有另一番體會,所以對法義一定要思維;思維之後,還應該在實際中修行,不然的話,遇到生老病死或者煩惱湧現時,不一定有力量對治。大家對修行次第大致都明白,但只是明白還不行,一定要念念不忘,精進修持!

丙二(以謙虛方式教誡理當聽受)分二:

一、以詞句而謙虛;

二、以意義而謙虛。

丁一、以詞句而謙虛:

佛像縱然以木雕,無論如何智者供,

如是我詩雖拙劣,依妙法說勿輕蔑。

龍猛菩薩以比喻說:縱然是木頭雕刻的佛像(大乘經典說第一尊佛像就是木雕的),無論檀香木、沉香木,還是爛木、朽木,甚至泥巴做的、紙上畫的、石頭刻的,不管它的質量如何、造型是否標準,只要是佛像,智者都會恭敬頂戴、頂禮膜拜。

作為一個佛教徒,哪怕在瓦片上、白紙上、泥土上看到佛像,也會馬上去頂禮,把它放到乾淨地方。不僅是佛教徒,有智慧的世間人看到佛像也不敢踩,因為它畢竟是佛的代表身像。供養佛陀的身像,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圓覺經》云:「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佛陀滅度之後,人們若造佛像,對其存有感恩心或信心,經常去憶念,跟佛陀在世沒什麼差別。

所以我平時與別人結緣時,經常送一些釋迦牟尼佛像,因為這樣的殊勝身像很難遇到,哪怕以邪見看一眼,也有無上的功德。經中云:「若以一華,散虛空中,供十方佛,乃至畢苦,其福無盡。」有人若以恭敬心,在十方諸佛前撒一朵花供養,此功德乃至輪迴未空之前也不會窮盡。《華嚴經》亦云:「見聞供養佛善根,無量福德遞相增。」因此對於佛陀的身像,智者一定會恭敬的。這是龍猛菩薩的比喻。

同樣的道理,龍猛菩薩謙虛地說:我所造的《親友書》,詞句上雖然拙劣晦澀,沒有華麗的辭藻,不像馬鳴論師贊佛功德的《三十四本生傳》、善自在王闡述佛陀因地的《如意藤樹》,在印度詩學中那麼出名。但依靠佛陀所宣說的妙法,樂行國王你也不要認為它一無是處,隨隨便便毀謗、放棄。

這種謙虛的美德,許多聖者都具備,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說:「詩韻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其實,如果聖者的詞句不美,我們凡夫人的詞句就更不用說了。各位一定要明白,即便一個法師講法時用詞不太優美,但只要以善妙的心、沒有名聞利養的心宣說妙法,我們就應該以恭敬心、歡喜心來欣然接受。因為他依靠的是佛法,是佛陀所宣講的教言,不管從誰的口中講出,都是無價之寶。麥彭仁波切的教言中有一個《老狗吐金》,他謙虛地將自己喻為老狗,說他口裡吐出的是黃金般的佛法。

其實我的漢語水平也不高,表達得也不好,有時候說出的道理,實在讓大家笑話。但我所講的法全是佛陀傳下來的殊勝教言,通過不通順、層次不分明的語言來跟大家交流,倘若你們能對佛法生起正知正見,那也是有意義的,對我的評價和看法倒不重要。我之所以給別人大膽地開示,並不是因為自己如何了不起,這種念頭連夢中也沒有產生過,別人不了解尚且情有可原,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

你們很多人聽聞佛法,不要因為聽了多少時日,就已經滿足了,同時也不能隨意輕毀,一定要有恭敬心。印光大師說:「欲得佛法實益,需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份罪業,增一份福慧。」沒有恭敬心,佛法是得不到的。在聽聞佛法的行列中,一個人是否能得到利益,從他的行為和神情也看得出來。假如他的行為非常如法,上課時恭敬諦聽,那麼佛法對他肯定有利;如果擺出傲慢的樣子,講最殊勝的法時,他也覺得索然無味,那傲慢的鐵球上不可能住留功德的水珠。(對特別傲慢的人,我平時喜歡點名考他,有些人連最簡單的東西都不懂,行為卻「超過」了所有的人。)一個人聽法和不聽法,從行為上可以一目了然。且不說長達幾十年,僅僅是一兩個月聽聞佛法,他的相續和行為也會有明顯轉變。

因此,聽受佛法的過程中,要對上師三寶有一種敬仰心、恭敬心,內心中深深地明白:我們水泡般的不凈身體,能遇到如意寶般的正法,這個機會極其難得,千萬不能錯過,一定要得到解脫竅訣而離開醜惡的輪迴,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好,今天講到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經常和愚者交往,自己也會變得無可救藥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