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權以屈求存築偉業,在這一點完勝劉備

孫權以屈求存築偉業,在這一點完勝劉備

關羽遭東吳殺害後,魏、蜀、吳之間的關係立刻緊張起來。孫權為移禍於人,將關羽首級星夜送往魏都洛陽,企圖教劉備知道是曹操的原因,關羽才被殺,讓劉備痛恨曹操,不至於向自己進兵。曹操卻將關公的首級,取一香木身軀配之,封官加冕,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意在使劉備心恨孫權,儘力南征。劉備念念不忘兄弟之情,所以在稱帝之後,就不顧群臣諫言,大舉進攻東吳。

孫權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權衡利弊: 如果東吳當時只是單純對付前來報仇的劉備,還不是力不能及,然而剛剛稱帝的曹丕如果同時來襲,東吳就難以招架了。在這種艱難處境下,為了擺脫被動局面,孫權採取了政治上和外交上忍辱負重的靈活政策,獲得極大成功。

首先,孫權力爭和劉備講和,他不惜屈尊下就,向劉備「上表求和」,並做出了重大的讓步:一、將孫夫人送回成都; 二、縛還糜芳、傅士仁等降將;三、將荊州仍舊還給西蜀; 四、與劉備永結盟好,共反曹丕。孫權的這些讓步,就是要回到以前的策略上來,使吳、蜀重修舊好,孤立曹魏。從長遠的利益來看,這對吳、蜀兩家都有好處。

但劉備念弟心切,斷然拒絕孫權的建議,做了一次魯莽錯誤的決定。孫權看到吳蜀交兵已不可避免,又立即對曹丕「寫表稱臣」,曹丕也想乘機孤立劉備,先反西蜀,他派使者到東吳,封孫權為吳王。當時東吳文武百官紛紛勸諫道:「將軍應自稱上將軍,九州伯之位,不應當受魏國帝王的封爵。」孫權反駁道:「當日沛公劉邦受項羽的封號,只是出於彼時罷了,現在我的處境也像劉邦,為什麼要推卻曹丕的封號呢?」他不顧顧雍、徐盛等人的極力阻撓,親自率領百官出城迎接魏使,恭順地接受了曹丕的封爵。這樣,使魏國在吳蜀交戰時起碼能站在中立的位置,不至使東吳兩面受敵。

孫權用屈辱忍耐的方式求得一種生存方式,他在吳蜀交戰中終於取得勝利,表現了他能屈能伸的英雄本色。在政治、軍事鬥爭中,最合理的一句話大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孫權制定策略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從戰略全局著眼,以政治、外交上的靈活性,力避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促使戰略的態勢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孫權說諸葛亮死後,蜀國必將有內亂髮生,果不其然
如何評價孫權這個三國人物?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