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一篇文章帶你看透「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一篇文章帶你看透「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讀者:文章較長,較有深度,建議耐心看完。

1

全局意識

古人認為:「不足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因為「一域」不能代替全局,「一域」之得更不能彌補全局之失。換言之,全局決定著一域的存亡,所以任何事業成功的關鍵正在於能否認識全局、駕馭全局。

而謀全局需要的是高屋建瓴、宏觀控制的大見識、大魄力,處處高人一籌,時時佔得先機。

歷史上,那些成功的戰略家總是善於從錯綜複雜的局面中清醒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劣態勢,充分考慮當時的戰略地緣關係、綜合實力以及戰略布局與互動,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戰略目標,站在最高層次上尋求全盤皆活的戰略轉機。

尤其是奪取和掌握戰略主動,營造有利於未來發展的良好戰略環境。

《孫子兵法》的精髓,就是善於從全局的高度,去認識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把握克敵制勝的奧妙,駕馭治軍用兵的方法。

無論是政治與軍事主從關係的分析、經濟與戰爭依賴性質的闡述,抑或是敵我戰略優劣態勢的判斷,作戰指導原則各個層面的協調,它都具有鮮明的整體性、系統性、全局性、互補性的特徵,如戰略預測上的「五事七計」,治軍手段上的「令文齊武」,作戰方法上的「奇正相生」,戰爭觀念上的「仁詭相濟」等,無一不是以系統綜合的視野切入,由全局呼應的途徑造就。

處處體現出綱舉目張、舉重若輕的大局意識和見微知著、占隱察機的預見能力。

這種全局意識,對於我們今天從事任何工作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啟迪。就任何一個追求事業成功的人士而言,大局觀可以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

只有看到事物的內在聯繫性,才不至於在應對時顧此失彼,左支右絀;只有認識關係的錯綜複雜性,才不至於在處理時掛一漏萬,畸輕畸重;只有意識趨勢的多樣變化性,才不至於在前瞻時一廂情願、進退維谷。

從而以聯繫的觀點審時度勢,以辯證的態度關照一切,以互補的手段多管齊下,以穩妥的步驟循序漸進。防止因偏執一端而輕躁冒進,避免因忽略細節而功虧一簣。真正明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深刻理解紅花還需綠葉扶的要義。

很顯然,立足全局,明了大勢,關照整體,和諧協調,是推進事業並牢牢立於不敗之地的前提條件,也是強本固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2

重點意識

關照全面,不等於事無巨細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抓住重點,強調主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最精糕的情況,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芝麻西瓜滿地撿」「樣樣都懂,樣樣稀鬆」。大路貨,萬金油,加個不多,缺個不少。

《孫子兵法》不愧為「兵學聖典」,對這層道理有十分深刻的闡釋,在它看來,即使有極大的優勢,但是如果不能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不講主次,四面開花,全面受敵,撒胡椒面,那麼這種優勢也就像今天某些果汁飲料一樣,完全稀釋了,變得淡而無味,毫無口感,其優勢將不復存在,而處於極大的被動,所謂「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正確的方法是,在充分關照全面、有效照顧整體的同時,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資源,突出重點,高明選擇戰略主攻與突破方向,集中優勢兵力,中心突破,以點帶面,創造最經濟、最優先的效益,達成自己預定的戰略目標,這就是「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孫子兵法》全書既堅持全面論,更強調重點論。其所有命題,均以兩點之中抓重點的方式來表述,如攻守一體,以攻為重點;奇正相生,以奇為優先;主客相對,以客為側重;常變並行,以變為主體。

「全勝」「戰勝」不可或缺,而以「戰勝」為重中之重;「避實」「擊虛」相輔相成,而以「擊虛」為根本選擇。

《孫子兵法》這種思維模式,是符合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的。在哲學上,同一個事物內部往往存在著矛盾的兩個方面,這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著事物的性質,決定和制約著矛盾的次要方面。

因此,要處理和解決矛盾,就必須從處理與解決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從而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以四兩撥千斤,以抓綱而舉目。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能把兩點論與重點論簡單地對立起來,不能讓關照全局與強調中心機械地割裂開來。

面對風雲變幻的形勢,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面對紛至沓來的矛盾,面對形形色色的壓力,切不可不擇主次平均使用力量去應對、見招拆招,而必須沉著鎮靜,以靜制動,突出中心工作,解決關鍵問題,循序漸進,化整為零,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3

創新意識

任何事物的活力都淵源於銳意開拓,不斷創新。《孫子兵法》從本質上說是創新的過程、創新的成就。換言之,「創新」精神融入了《孫子兵法》的整個過程,是《孫子兵法》之所以能夠超越其前代兵學理論、獨領風騷的根本標誌。

《孫子兵法》的創新包括觀念的創新、戰法的創新、思維的創新等多個層次、多個方面。具體而言,就是對「古代王者司馬法」的創新與超越。

「古司馬兵法」的軍事思想,其主要特點是在戰爭觀、治軍理論、作戰指導思想原則上,充分反映和貫徹「軍禮」的基本精神,提倡「以禮為固,以仁為勝」;主張行「九伐之法」「不鼓不成列」「不殺黃口,不獲二毛」;貴「偏戰」而賤「詐戰」,「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

這正是漢代班固所指出的「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

《孫子兵法》則完全不同,它排斥了「以禮為固,以仁為勝」的舊「軍禮」傳統,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時代要求、迎合新的戰爭形勢的兵學理論,用「兵以詐立」「兵者詭道」取代「鳴鼓而戰,不相詐」;用「掠鄉分眾」「墮其城,毀其國」取代「不殺黃口,不擒二毛」;用「兵貴勝,不貴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取代「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及三舍」。

通過這些全方位的創新,使其兵學理論成為與時俱進、滿足現實的戰爭指導原則,實現了中國古典兵學一次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飛躍。

《孫子兵法》的創新意識,對我們今天從事各項事業也同樣具有深刻的啟示。故步自封、墨守成規是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抱殘守缺、得過且過是人生進取中的致命弱點。

朱熹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提升境界,實現升華,關鍵在於絕不安於現狀,能夠以「知昨非而今是」的健康心態,對舊的傳統、舊的模式進行挑戰,不落窠臼,打破常規,勇於開拓,銳意創新,做到百折不撓,一往無前。

這也就是《易經·繫辭》上所說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

當然,創新不是不著邊際的胡來瞎搞,不是割裂傳統的標新立異,那樣,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反而會未獲其利而蒙其害。

真正的創新,是繼承與汲取傳統基礎上的開拓,是尊重與借鑒前人前提下的進取。

這方面,《孫子兵法》同樣為我們提供了明亮的鏡子,它固然汲汲於創建嶄新的兵學理論,但同時也充分汲取了以往兵學的合理成分,保留了「窮寇勿追」「合師聚眾」等有價值的兵學原則,從而在新與舊、常與變的結合上找到了最佳的平衡點。

4

機遇意識

機遇指的就是時機,而所謂「時機」,在戰略的層面上就是對我方行動的最有利態勢,是關係戰局勝負趨勢的基本條件,用一句俗語作比喻,便是「時來天地共努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故《將苑·應機》云:「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於機也。」

在利用「時機」問題上,一方面自然應該持重,不可忘乎所以,輕舉妄動,所謂「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

另一方面更應該善於把握戰機,一旦遇上有利的時機,就要求堅決利用,毫不猶豫,以避免貽誤戰機,葬送勝利的前景:「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趨之,惟恐不及」;否則便會「失利後時,反受其殃」。

《孫子兵法》的高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為它對創造和把握機遇的重視。它主張在強大的軍事實力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將帥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和運用有利的作戰態勢,出奇制勝地打擊敵人,去奪取戰爭的勝利。即通過「造勢」「任勢」「示形動敵」等手段,尋得最大的機遇,爭取最好的條件。

所謂「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而一旦捕捉到機遇,則要毫不猶豫地把握住,使之轉化為勝利的現實:「始如處女,敵人開闔;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今天人們要在人生競爭大舞台上牢牢佔據主動地位,淋漓盡致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與水平,同樣離不開創造和把握機遇。

利益的蛋糕就這麼大,而競爭者又這麼多,你要想染指其中,分得一杯羹,有無強烈的機遇意識是重要的先決條件。不能不切實際地幻想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

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與其抱怨命運,不如參與遊戲,所謂「臨淵羨魚,不若退而結網」,該出手時就出手,要知道人生的拐點也就這麼寥寥幾個,戰機稍縱即逝,一旦失之交臂,再也無法追回。

當然,機遇在很多情況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時候太投入去爭呀拼啊,反而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所以也要有隨緣豁達的心態,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夫唯不爭,故無尤」。

應懂得一個簡單的真理:機遇錯失,這說明事實上它並不是真正的機遇,作如是觀,則釋然矣。

5

主動意識

眾所周知,主動權乃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在戰場上,誰失去行動自由,誰就面臨失敗的危險,可見,主動權即軍隊命脈之所系。

孫子對這層道理早有深刻的領會,並用簡潔深刻的一句話,概括揭示了牢牢掌握主動權的不朽命題:「致人而不致於人」,即善於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我們認為這一原則是孫子制勝之道的靈魂。無怪乎《李衛公問對》要這麼說古代兵法:「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

為了達到掌握主動權的目的,孫子全方位、多角度闡述了相關的要領:

第一,示形於敵,迷惑和欺騙敵人,使其暴露弱點,然後給予凌厲的打擊。

第二,「以十擊一」,即集中優勢兵力,果斷有效地打擊敵人。

第三,「攻其所必救」,即正確選擇作戰的主攻方向。

第四,「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即高明把握實施攻擊的有利時機。

第五,「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察知戰場地理,了解戰場天候。並採取「策」「作」「形」「角」等手段,全面掌握敵情。

第六,「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敵變化而取勝。

社會是複雜的,生活是殘酷的,人性是有弱點的,競爭是充滿陷阱的,田園牧歌、溫情脈脈,只存在於想像之中,要避免出現「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涼境況,就應該把命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對芸芸眾生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而要掌控自己的命運,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備主動意識,即像孫子所說的那樣「先處戰地而待敵」,「致人而不致於人」。

一方面儘可能增強自己的競爭實力,增加自己的競爭資本,把自己的這塊「蛋糕」做大,取得話語權;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另一方面則應該審時度勢,張弛有道,選擇最合適的方式參與人生的競爭,以相對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實現利益的最大邊際化,四兩撥千斤,予取予求,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真正達到「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的理想境界。

6

優勢意識

所謂優勢意識,也就是實力意識。在軍事鬥爭中,奇謀妙計固然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從根本上講,強大的軍事實力才是真正決定戰爭勝敗天平上的砝碼。

因為不僅「伐兵」「攻城」離不開一定的軍事實力的巧妙運用,就是「伐謀」「伐交」也必須要以雄厚的軍事實力為後盾。

綜觀古今中外的戰爭歷史,無一不是力量強大的一方戰勝力量弱小的一方。即使本來是弱小的一方,要最後戰勝力量強大的一方,也是由於通過各種途徑,逐漸完成優劣強弱態勢的轉換,使自己的力量最後從總體上超過了最初力量強大的一方而實現的,這是戰爭活動的客觀規律。

孫子對這一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軍事實力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軍事實力運用的原則和實力建設的方法、途徑諸問題。

具體地說,「先為不可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是實力政策;「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即「強攻弱守」是對實力的戰略運用;「修道而保法」是發展軍事實力的基本原則,而「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勝於易勝」則是實現實力政策所要達到的上乘境界。

孫子認為,戰爭指導者必須依據敵我雙方物質條件的優劣、軍事實力的強弱,靈活採取攻守兩種不同形式,「以鎰稱銖」,「決積水於千仞之谿」,以達到在戰爭中保全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

《孫子兵法》注重實力、強調優勢的強烈意識,很顯然完全可以作為我們今天從事社會競爭、參與人生角逐的有益借鑒。

俗話說,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一敗塗地;相反,石頭砸雞蛋,則所向披靡,穩操勝券。說明輕重不均,優劣懸殊,則勝負立判,輸贏鐵定。

要贏得主動,爭取成功,沒有強大的實力,沒有充足的優勢,不啻是痴人說夢,忽悠自慰罷了。所謂「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因此,個人要出人頭地,企業要笑傲江湖,國家要和平崛起,最大的自覺就在於擁有強烈的優勢意識,強化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建設,做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避免「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當然,在形成與強化優勢的過程中,為了避免陷入樹大招風的困境,必須「形人而我無形」「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巧妙掩飾自己的戰略企圖,韜光養晦,知雄守雌。

同時,任何優勢都是相對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時就應該善於「避實以擊虛」,揚長而避短,以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軟肋,而盡量保護好自己的軟肋,不要洞開大門,讓對手有機可乘。

從而使得自己固有的優勢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和發揮,成為競爭中真正的強者,一直笑到最後!

7

偏鋒意識

另類思維,劍走偏鋒,往往能起到特殊的效果,達成意外的收穫,此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子兵法》之所以能享有「百世談兵之祖」的美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往往不按常規出牌,常常有出人意表的哲理闡發。

例如,有關軍隊法規制度的實施,通常的做法應該是,照章辦事,令行禁止。

《孫子兵法》承認與強調這一規則,但它又認為,僅僅如此,還是不足以打造一支所向無敵的軍隊的,在特定條件下,必須劍走偏鋒,另出奇招,有變通,有另類。

所以,它又提倡「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意謂為了激發士卒的殺敵之心,必要時就要施行超出慣例的獎賞,法外施恩,頒布不合常規的命令,莫測高深。

又如,軍隊駐紮與布陣,通常的處理當然是「前左水澤,右背高陵」,「前死後生」,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卻要反其道而行之:「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再如,有關軍隊的人員優勢問題,既一再提倡要佔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十則圍之,五則攻之」,「以十擊一」,又不機械對待,主張精簡與壓縮人員,「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所以,劍走偏鋒,另類思維,是《孫子兵法》思維理性的顯著特徵之一。

這種偏鋒意識,無疑是我們今天應該借鑒的。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固然是處理問題的重要原則;然而,別出心裁,出奇制勝,更常常是達到目標的有效手段。

陸遊詩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日常社會生活中,往往有「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象,這時候,就需要人們跳出常規思維的窠臼,用反向思維、另類思維對待事物,處理問題,另闢蹊徑,歪打正著。

切忌因拘泥經驗、恪守規矩而瞻前顧後,患得患失,優柔寡斷,以至於錯失良機,葬送前程。

更不應該喪失定見,隨波逐流,一窩蜂去效仿時尚,追逐潮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趨。

8

憂患意識

《孫子兵法》的文化精神中,還有一個常為人們忽略但卻十分重要的內涵,這就是強烈的憂患意識。

中國古代的哲人,尤其是那些堪稱思想巨人的大師,都有一種非常可貴的傳統,即朝乾夕惕,憂患繫心。

孟子嘗言:「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又說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孫子作為偉大的兵學家,對兵凶戰危尤有切身的體會,因此,憂患意識在他的身上特別充沛,一部《孫子兵法》自始至終在字裡行間滲透著「慎戰節兵」的價值取向,洋溢著「以戰止戰」的文化理念。

這種憂患意識不僅籠罩在戰爭觀、戰略論的層面,而且也反映在具體作戰指導的細節上。

不僅在戰爭之前、戰爭之中有鮮明的體現,而且也在戰爭善後問題上有突出的表露;不僅在處於逆境情況下一再強調,而且也在處於順境條件下反覆重申。

像「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像「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像「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等格言,均是其厚重憂患意識的集中流露,反映了一位優秀思想家對國家安危、民眾存亡乃至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

也正是由於《孫子兵法》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它才超越了普通的兵書層次,而升華到了偉大哲學理論的高度。

這種憂患意識,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倍加珍視、積極弘揚的寶貴遺產。

《禮記·曲禮上》有言,「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它提醒人們最大的危險,來自於志滿意得,放鬆警惕,沾沾自喜,讓勝利沖昏頭腦,讓太平消磨鬥志,而忘記了「反者,道之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簡單道理。

北宋周敦頤《愛蓮說》中有兩句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實際上表述的是和《孫子兵法》一樣的憂患意識,告訴的是人們在不同環境下如何做人、怎樣處世的深刻含義。

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所表達的是,一個人不屈服於惡劣的環境,自尊自強,從逆境中奮起,從挫折中進取。而「濯清漣而不妖」,則是喻指為人在順境中始終保持頭腦的冷靜和清醒,不忘乎所以,腳踏實地繼續前進。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確難能可貴,然而要做到「濯清漣而不妖」則更是大的考驗。

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有這麼一些人,當他們在名微位卑之時,往往能銳意進取、自強不息,最終成就一番氣象。

然而,當其戰勝逆境、走出困厄、功成名就之後,卻躊躇滿志、忘乎所以、貪圖安逸、追名逐利,徜徉於溫柔之鄉,沉湎於酒肉之林,甚至巧取豪奪,與民為敵,徹底背叛自己的過去,墮落為不齒的人渣。

由此可見,一個人在逆境中奮鬥、自強固屬不易,而在順境中自重、進取實屬更難。而只有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人,才能夠跨越這個巨大的陷阱,實現人生的升華。

這就如同《孫子兵法》中所說的那樣:「夫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所以,對所有人而言,憂患意識都是不可或缺的。

人們既要善於從逆境中奮起,更要能在順境之中善始善終,戒驕戒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才是做人處世的理想境界,也是我們今天領略《孫子兵法》精闢哲理所應該具備的現代意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臘八過後就是年,你家怎麼過臘八?
明倫書院《風水命理學》系列公益課程之「擇吉而居」課程回顧及下期預告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