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試論孫子兵法中體現的君將分離思想及其現實價值

試論孫子兵法中體現的君將分離思想及其現實價值

換個方法說歷史

試論孫子兵法中體現的君將分離思想

及其現實價值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孫子兵法?謀攻第三》

秦漢以降,中國古代形成了以王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而孫子所在的戰國末期則是這一制度初具雛形的變革時期。在這一階段,君主所掌握的行政權力逐漸擴大,對軍事行動的干涉程度也有所加大。然而,行政權力與行軍用兵的軍權實際上一衣帶水,不可以完全分裂開來。這其實可以追溯到人類集群形成之初的部落族長及其軍事民主制,部落族長一方面作為部落領導人,組織耕種、協調與其他部落的關係,同時也會直接領導軍事戰爭(雖然此階段多為土地食物之爭),從這個角度來講,行政權和軍事權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重疊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印證兵事在國家事務中的重要性。

不得不說的是,正是這一種如影相隨的微妙關係,使得後來在大規模的戰爭中因為君權的干擾而導致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尚且不去說國君的專斷在兼并戰爭中隨意更換將領,其在王畿的主觀臆斷也足以影響前線戰爭形勢。

孫武預見了這一點,並明確地指出:將帥,國家之輔助也。輔助之謀縝密周詳,則國家必然強大,輔助之謀疏漏失當,則國家必然衰弱。所以,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下令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知道軍隊的戰守之事、內部事務而同理三軍之政,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軍隊戰略戰術的權宜變化,卻干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疑慮。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諸侯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是自亂其軍,坐失良機。將帥謀略固然重要,《兵法》十三篇多涉及此類,在此不再贅述。然而君權的干涉使得將權受到束縛削弱也是一大積弊。

行軍之道繫於權,勝敵之道在於弊。將無權則兵不立,兵不立則何以戰?古今名將者,多權重位高也。漢之韓信,攻趙魏,破齊楚,赫赫之功,權之利也。但逢亂世則英才輩出,豪傑並起,多遣兵謀略之才,蓋君權之衰也,將權尚能脫掉羈絆,揮灑自如。予觀夫秦趙之爭,趙王因讒言以趙括替廉頗,終有長平之敗。晉之祖逖,束權於朝,雖有將才,遺恨而亡。西漢李廣,雖有「飛將軍」之稱,仍不得武帝重用,一生未得封侯之饗,因迷失道路,憤愧自殺。北宋太祖感於唐末藩鎮割據,杯酒釋兵權,收精兵、削實權、制錢穀,以至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內憂外患而不能自持。南宋岳武穆,受制於權臣,北伐功敗垂成,宋庭無能,胡虜猖獗,光復中原無望,落得偏安一隅下場。以此觀之,權之要也。

無論是鑒古還是明今,我們都應從中得到啟示。儘管行政權和軍事權休戚相關,但是行政權過度的干預自然是不合理的,但這種情況總是普遍存在。我們縱覽歷史常常會發現一些人通過軍事領域的成就獲得政治上的權力,從而走上了軍事獨裁的道路,例如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而傳統政治架構賦予了政治領袖極大的軍事權利。並不能說必須將二者徹底分割,作為領導者,欲以兵事,故疑將則不用之,用將則不疑之,尋求一種權力的相對獨立與平衡。賞罰並用,才權皆系,盡收其心。則強敵必破,功事必成也。

換個方法說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始識史事 的精彩文章:

TAG:始識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