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四本書,就是中國整個傳統醫學

這四本書,就是中國整個傳統醫學

第一本為《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稱其筆之於書,應在戰國,其個別篇章成於兩漢。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繫,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面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內經》奠定了傳統醫學的基礎,是中國傳統醫學理論體系的雛形,形成了中國傳統醫學的基本觀念和基本理論框架,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被稱為醫之始祖。

第二本《難經》

該書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作者可能是醫學家扁鵲。《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傳統醫學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難經》在《內經》的基礎上提出八十一個問題進行重點討論,然後歸納成書,補充了《內經》的不足。

第三本《傷寒雜病論》

該書又名《傷寒論》或《金匱要略》,作者張仲景,創作於東漢末年,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傷寒雜病論》把《內經》和《難經》的理論應用到實踐,用理論去解決疾病。

第四本《神農本草經》

解決疾病的手段之一就是運用中藥,《神農本草經》為歷史上最早一本經典藥學著作,文字簡練古樸,為中藥理論精髓。

該書又稱《本草經》或《本經》,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系統地總結了古代醫家等各方面的用藥經驗,對已經掌握的藥物知識進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統的整理。

全書共計收錄了365種藥物,正好與一年365日相合,這倒並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結果。事實上,當時掌握的藥物數量已經遠超此數,但由於受到術數思想的影響,「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所以從中選取了365種藥物。

該書不僅論述了幾百種葯,還第一個提出了以功效為分類標準,建立了上、中、下三品的分類方法,還提出了四氣、五味、七情的中藥學理論。

這四本書為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奠定了傳統醫學的理論基礎,後來歷代醫家的諸多學說和派別都是在此基礎上實踐和總結得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南往事 的精彩文章:

TAG:河南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