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理論傳承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系統誤差

中醫理論傳承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系統誤差

前一段時間說起過中醫理論傳承過程中會有很多出入的問題,由於篇幅所限,沒有展開解釋,這段時間陸陸續續看到一些質疑。

與西醫理論比較起來,中醫理論很難準確地進行代際之間的階梯式傳承。這與東西方兩種文化有關。

西醫理論形成過程中,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分離。因此,其理論形式雖然各種各樣,但是基本都可以劃分為兩部分:一、由感性認識概括而來的可量化的理論基礎;二、根據理論基礎進行邏輯分析的結論。

中醫理論形成時,在對事物的感性認知過程中和西醫有類似的過程。但是,關鍵的是隨後的一步——「悟」。悟靠的是什麼呢?是認識者以自身的生產生活學習經驗為基礎,對認識對象及其所處整體問題情境中各種關係的綜合把握與理解。悟中有分析、推理等成分,但更重要的是認識者與認識對象之間充分融合溝通後進行的知識重組。悟的過程中兼具感性和理性兩種認知成分。因此,中醫理論在形式上很難分為理論基礎和結論兩部分,而是兩者的合二為一,從而產生一種既具體,又抽象;既模糊,又清晰的感覺。這和中國畫差不多,畫面大致明白,但是又能感覺到一些若有若無,卻難以說清的東西在裡面,而這些東西卻偏偏是超越畫面的核心內容。如《易經·繫辭》所言,「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中醫醫生的學習能力及診療水平的衡量尺度是悟性的高低,這一點是有別於通過推理歸納等抽象思維能力的高低而衡量西醫醫生水平的方式。

由於中醫理論是對疾病所處情景整體關係的理解,因此中醫理論中非常強調的是「天人相應」的整體觀。也就是說,認識疾病時,首先必須要承認,人與周邊環境是一個整體,而且人自身內部又是一個整體。也因此,中醫學中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六經辨證或其他各種理論,實際是在不同層次對不斷運動變化的疾病或生命現象進行整體性解釋。而這些理論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則構成了一個在不同層次互相包裹或交融的非定量圓形。這種封閉的圓形框架使得中醫理論形成後無法被超越,所以中醫理論的發展並不表現為原有圓形理論框架的改變,而是內向的深化和充實。

同時,由於生命活動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必然使得中醫所有理論的含義都不是固定的圓形,而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有著不同的特定含義。因此,中醫理論的應用也是十分靈活的。比如《傷寒論》中經典的桂枝湯的化裁方有30餘首,用於治療三陽病、太陰病、霍亂病及妊娠惡阻等雜病。即便桂枝湯主治的太陽中風證,也因兼變證不同而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加葛根湯等方。而且,對《傷寒論》的認識雖然隨著醫學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入完善,甚至千差萬別,相關的書籍多不勝數,但是溯源到根上的辨證體系卻是一致且完整的。

由於中醫理論是以悟的方式建立起來的,而悟又是非常主觀的過程,因此中醫理論的驗證結果必然是內在性的,無法轉換為外在的數量化指標。通過西醫常用的以外在數字指標為特徵的實驗、分析等方法只能驗證中醫理論的某些方面而不是中醫理論的整體。這也是為什麼中西醫結合做了這麼多年,但是卻一直結而不合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中醫理論本身具有的非常大的彈性空間,但是卻沒有量化的驗證手段,同時醫生個體學習、醫療和生活實踐的不同,必然使得中醫理論在傳承過程中出現整體性的系統誤差。也就是說,張仲景講解的《傷寒論》和李時珍講解的《傷寒論》一定會有出入。所以,中醫理論在代際之間是不能進行階梯式的傳承的,當然,這也與東方社會中的宗法制等因素有關,以後有時間會討論到這個問題。通常的模式是某一代出了個名醫,然後若干年的沉寂之後再出一個名醫,名醫有大有小,但是後代某名醫的水平未必能超越前代某名醫。

當然,系統性誤差的存在並不意味著中醫是玄學或者其他神秘化的東西,因為中醫理論的整體指向性是明確且可控的。比如,十個廚師做十份宮保雞丁,那色香味肯定不一致,但是,咱們一看一嘗,嗯,對,是宮保雞丁。

再說點題外話,為什麼看病願意找老中醫呢?因為隨著醫生臨床診療經驗和生活實踐經驗的積累,醫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掌握的中醫理論中的系統誤差進行一定程度的校正,從而不斷提高臨床療效,當然前提是這個老中醫在變成老中醫之前沒有混日子。

(感謝Sophia友情繪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文強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中藥當然有毒性,但是要淡定

TAG:陳文強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