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家教文化之總說

中國家教文化之總說

導語:

每一對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出類撥萃,鶴立雞群。然而,由於大部分人不諳中國家教文化,雖然費盡心機,甚至全力付出,結果卻是事與願違。本系列文章試圖揭開中國家教文化中的利與弊,給人以啟迪。

正文:

《中國家教文化》系列文章有七篇:

《中國家教文化之齊家有道》

《中國家教文化之以身作則》

《中國家教文化之父嚴教育》

《中國家教文化之母慈教育》

《中國家教文化之兄友教育》

《中國家教文化之弟恭教育》

《中國家教文化之子孝教育》

在上述文章中,已經將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文化一一闡述。這篇文章算是作個總結,也算是善始善終,功德圓滿了。

應該說:傳統家庭教育文化的主導思想是儒學思想。儒學主張將修身之德落實於齊家之道。以修身齊家作為成聖作賢的內德,以治國平天下作為成聖作賢的外功。所謂內聖外王之道者也。齊家之道,大體以情為始,以孝為終;行義為骨,循禮為肉;克勤克儉,耕讀傳家;宗族興旺,鄉里和睦。以情始,以孝終,世代相傳,永無止息,是漢族人永恆的家庭觀。


情為始。家庭和睦,親情為本。

情,親情。孝,孝文化。

家,是六親所成。哪六親呢?父母,兄弟,妻子。血緣至親,親情所系。所以,傳統家教文化首先重視的是情字。有夫婦相愛相敬之情,有父子由義之情,有母子慈愛之情,有兄弟友愛之情,有子女賢孝之情。

夫婦之情,由愛而生。

愛,兩情相悅。

易傳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夫婦,為人倫之始。男女,為夫婦之始。男女兩情相悅,彼此愛慕,然後才能相愛,結婚,組成一個家庭。夫婦之情,更多的是愛慕之情,敬重之情。

愛情,是人類永遠讚美、歌頌的一種情懷。古人在詩詞中就留下了大量謳歌愛情的名句。

比如《詩經.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比如:漢樂府中有這樣的詩篇: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比如唐詩《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比如宋詞《摸魚兒》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

父子之情,由義而成。

義,聖賢之道。

在漢族傳統家庭教育中,父親擔任第一角色,母親是第二角色,長兄(長姊)是第三角色,弟妹則是接受教育的角色。

作為一家之主,既是家風的倡導者,執行者,教育者,又是子女學習的道德、文化楷模。所以在《三字經》中就這樣講:「子不教,父之過」。老百姓講話:有其父,必有其子。

父不孝,則子不孝。父不仁,則子不仁。父不義,則子不義。父無禮,則子無禮。父不智,則子不智。父不信,則子不信。父不勤,則子不勤。父不儉,則子不儉。父邪淫,則子邪淫。等等。

現代中國,全盤接受西方教育模式,往往將教育子女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只有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教育出完美的人材。至少不是成批的、高智低能的、人格缺陷的、有材無德的偏材。

學校,乃成材之地。

老師可以盡心竭力的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卻不能教會學生如何去為人處世。老師,在六親之外,怎麼教?所以,學校的主要職責就是系統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這裡的德,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智,指文史地,數理化。體,指體育。美,指音樂,繪畫,書法,舞蹈。勞,指個人衛生,愛好勞動。

家庭,是修德之所。

怎麼為人?父母是榜樣。怎麼教?聖賢之道。為什麼要教孩子以聖賢之道?這是讓孩子立大志。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什麼才是好的志向?有的家長說:有好工作;有的家長說:要經商,做生意;有的家長說:要成為藝術大家;有的家長說:要成為科研人材;有的家長說:要當將軍。

然而,這些都不對!這是以職業確定志向,是倒果為因,違背了教育的根本。如果學習僅僅是為了職業,那就直接進行職業教育就可以了,何必這麼費勁,仔仔細細的培養十幾年呢?這算什麼志向!

即使在古代,以科舉取仕作為人生第一職業選擇,古人也不會這樣教育子女。「孩子,你要好好學習,考取個功名,將來當個大官,光宗耀祖啊。」怎麼聽著這麼庸俗呢?功名利祿身外物,遺子千金不若德。

好的志向只有一個,就是成聖作賢。要經世濟民,要福澤萬民。

滿清曾文正公說得好:有德無材,謂之愚人。有材無德,謂之小人。德材兼備,斯為君子。

所以,材由學校培養,德由家庭培養,德材兼備,才是合格的人材。

母子之情,由慈而生。

慈,母愛也。

女性懷胎,十月分娩。三歲保抱,不能成眠。五歲提攜,時時揪心。這是母性的天然流露。在照顧孩子起居飲食方面,很顯然女性更有優勢。當然,如果母性過於泛濫,就會演變成「慈母多敗子」,教育子女就會失敗。

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就讓女性將所有的慈愛全部加於一個孩子身上,寵愛有加,驕生慣養。結果造就了一堆沒有責任擔當意識,恃寵而驕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生活的富足反而孳生了一大堆「窮家富養」的子弟。

正確的辦法是:在家庭教育中女性要努力剋制自己的母性過於泛濫,反而更加有利於培養優秀的子女。要讓孩子適當的吃點苦頭,不能事事代勞,剪掉孩子發揮創造力、想像力的雙手。當孩子跌倒後,你可以拉他一次,剩下的就是靠孩子自己站起來。多培養孩子獨立,自尊,自強,自愛的品格,要勝過給予他千金萬銀。畢竟,孩子長大後是要自己去闖社會,父母總不能跟他一輩子吧。

兄弟之情,由助而生。

助,彼此幫助。

《詩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兄弟,一奶同胞,互相幫助,是其道德內涵。前面說過,長兄如父,長女如母。在漢族傳統家庭中,長兄、長女,往往扮演了父母的角色,擔負起教育弟妹的責任。換句話說:就是長兄、長女成為父母特意樹立的一個標杆,成為弟弟、妹妹學習的榜樣。當然,還有宗法制度的影響,長兄是作為家族傳承的主要人物。

父母對於長兄、長女的培養,往往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夠延續家族,傳承家風,光宗耀祖,提攜弟妹,所以會格外用心去培養。在如何教導弟妹上面,父母往往更多的是教誨要幫助弟弟妹妹,要帶個好頭,要帶領弟弟妹妹學習,要陪伴弟弟妹妹玩耍。當然,這種從小就灌輸的幫助理念,會影響長兄、長女一生。在父母仙逝後,長兄、長女往往就不自覺的扮演起父母的角色,繼續完成父母的遺志。

應該說,長兄、長女作為漢族傳統家庭教育中第三個角色,是比較辛苦的。需要學會尊重父母,忍讓弟妹的任性,擔負起振起家聲的重任,作道德的楷模,作學習的榜樣,傳承家風,延續家族。中國很多成功之人,以長兄、長女居多,原因就在於此。


孝為終。生則事之以禮,死則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在漢族傳統家庭教育中,孝是貫穿始終的。明王尚且以孝治天下,何況是普通讀書之家呢?所以,齊家之道就圍繞孝而展開。

有父母之孝,有兄弟之孝,有子女之孝。可以這樣說,幾乎所有涉及傳統家庭教育文化的內容,都與孝有關係。

父母之孝,以身作則。

孝順老人,是作為父母的第一德。所以,男女在為人父,為人母后,孝就成為培育子女道德觀的第一行,需要為子女作出榜樣。所謂身教重於言教。要孝順老人,要贍養老人,成為初為人父母的行為準則。它不僅是法律上的硬性規定,更是道德上的普遍要求。

當然,在全民皆孝的古代,也會出現愚孝的現象。比如埋兒奉母,這樣是不對的。「孝當竭力」只要盡自己最大努力來贍養老人,就已經成就孝德了。量力而行,量體裁衣,才是正確的孝。

古人往往以「忠孝傳家」作為家規來教育自己的子女,這是讀書人家庭的通例。而普通百姓則往往以「老貓房上睡,一輩留一輩。」「不孝父母,天打雷劈」,更偏重於恐嚇。抑或是講一段因孝獲福的故事來激勵子女盡孝。某某家的孩子孝順父母,所以聰慧,有功名,有財富云云。

兄弟之孝,為父分憂。

父親忙於賺錢,養家;母親忙於做飯,洗衣,整理家務。為父母分憂就成為長兄、長女不可推卸的責任。而父母往往借孝之名,將「兄弟之間,互相幫助,減少父母帶孩子的辛苦;提攜弟妹,免受欺侮;督促弟妹完成學業,陪伴弟妹玩耍」強加在長兄身上。兄弟相互幫助,互相扶持,為父母分憂,被視作孝順父母的表現。兄弟相爭,兄弟鬩牆,往往被視作不孝的表現。因此,長兄、長女自然就會在言行上留下父母的影子。這種影響是刻骨銘心的。前面已詳述,茲不贅述。

同時,父母也會教育剩下的孩子要聽長兄、長女的話,尊老敬長,成為家庭里弟弟妹妹的普遍行為準則。當然,也會造就一些任性的弟弟妹妹,或者說是不懂事,長不大的孩子。雖然這樣,與獨生家庭里倍受寵愛的孩子相比,還是有天壤之別的。

子女之孝,傳承家風。

孝為百行首,在教育子女方面,傳統家庭教育都是圍繞孝展開的。對於子女,父母往往寄予了很多厚望。中國人普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為人中龍鳳,希望他們孝順——「養兒防老」;希望他們聰明智慧,科舉成名,光宗耀祖;希望他們道德高深,宗族稱讚,鄉里尊敬;希望他們一生平安,無刑無災;希望他們婚姻美滿,多子多福,延續家族。因此,中國人在培養子女上所花費的時間、精力、財富最多。現在流行一句話:「孩子和女人的錢最好賺」,就是說的這種現象。

生活富足,不代表道德富足;物質豐富,不代表精神豐富。過於偏重於從物質上培養孩子,反而害了孩子。這算是古今通病了。富裕家庭的孩子驕生慣養,其結局往往是「慣子如殺子」,而留下太多的慨嘆。

特別是現在,孩子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各種優勢資源任其揮霍。物質條件是富足了,但精神上卻非常貧乏。(也與父母不盡教育之責有關)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是培養不出優秀子女的。溫室里的花,不經歷風雨,永遠也長不大。

什麼樣的家庭培養出什麼樣的子女。堅持以孝為家庭教育理念的核心,更有利於培養富有道德觀的孩子。要知道:道德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無形資產,金錢有價,道德無價。

聲明:原創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新 智 語

2018年3月13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智語 的精彩文章:

中國家教文化之以身作則

TAG:新智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