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易人生之閑話中醫

周易人生之閑話中醫

中醫,作為一門源遠流長的傳統醫學,在被廣大群眾所推崇的同時也引來不少非議,有人抱怨它療效慢,有人覺得它不靠譜,有人嗤之以鼻其理論,還有人乾脆就說它是迷信……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環,中醫能歷經千年而不倒,至如今卻被不少人所鄙視,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的貓膩?

筆者認為,造成眼下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

1.中國人普遍崇洋媚外

這算得上是中國人的老毛病了。自晚清起,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熱衷於洋貨,習俗延續至今,我國人士比起其他國家的人更傾向於進口貨,手機要買iphone或者三星的,衣服要穿H&M或者優衣庫的,包要用LV的,就連吃的也傾向於國外生產。不知從什麼時候起,「Made in China」成了假貨的代名詞。誠然,天朝作物就質量上有時候的確存在不少問題,但本土人士對於產生的問題並不是加以重視並積極改正,而是一味地放棄中國產物而把目光轉移到國外商品上,其本身便是一種悲哀。

潛意識是崇洋媚外的,進而在西藥和中藥面前,不少人選擇西藥;在西醫和中醫面前,不少人選擇西醫。再者,比起看中醫、配中藥的成本來說,西醫貴得多,國人本身也就講究「一分價錢一分貨」,看病是個大事,因此不少人也願意在這上面多花一點錢。

2.患者大多急功近利

拿患者看病這件事來說,患者本身就是希望病越早被看好越好。西醫,講究的是哪裡有病就治哪裡,好比說胃病,西醫習慣性地給患者配些葯就完事,好了一段時間不久又複發,情況實在不容樂觀了那就動動手術。與此同時,中醫,更關注病因以便對症下藥。由於找病因本來就不容易,很多時候要找對病因就花費了大量時間,而即便找對了病因,通過治本的方式使所生的病消退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於這麼一個過程,患者不一定等得了,對他們而言,誰知道最終的療效怎麼樣?

拿中里巴人的話來說——

如果把一間滿是蚊蟲的房間看做病症,西醫習慣性地會拿著除蟲劑進行除蟲,一段時間內,蟲害是沒有了,但不久後,發現蚊蟲又出現了。西醫們再次出動,發現房間比之前更臟更亂,原來上次除蟲的時候除蟲劑噴的到處都是,有些牆紙遇水變得皺巴巴的。這還不算,西醫們這次再除蟲,發現蚊蟲們都有了免疫力,怎麼辦?換更猛的葯吧,再不然,拆房子得了。

而對於這間房子,如果找的是中醫,他們第一天來不會做任何除蟲的動作,僅僅是調研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蚊蟲。一調查,原來是滿地的生活垃圾吸引蚊蟲過來的。於是,第二天中醫們拿著掃把開始打掃衛生。衛生工作搞好了,中醫們走了,留下滿房的蚊蟲,會心一笑:「這下蚊蟲們的生存空間沒了。」或許幾個月後房內的蚊蟲確實沒了,但在這幾個月間,蚊蟲並沒有被趕走。

中醫療效慢是事實,但在生活節奏越發迅速的當下,很少有人會有那麼好的耐心進行「調理」性治病。雖然不少醫院都採取了中西結合的方式關愛患者的健康,但是,有多少患者在病情緩和後還會繼續選擇治療?沒這個閑錢也沒這個時間和精力。

3.一些醫生理論根基不紮實

醫學,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是非常講究理論知識的,西醫依託的是科學,所開出的配方都是有科研成果作為其背景加以支撐的,醫生在給病人診斷時,只要知道了病人的癥狀,開具相應的藥物就萬事大吉,至於為什麼用這個葯,這個葯如何給到患者幫助醫生們自己也說不清楚,科研的事哪那麼容易說清?但說不清也沒關係,就好比電腦主板壞了,換一塊主板就行,我哪裡需要知道具體是主板的哪條線路壞了呢?。

而中醫,它的理論體系太過龐大,所謂「甲肝乙膽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僅僅是要弄清器官所屬的五行、搞懂五臟強弱及相關關係就有一堆需要背的。好不容易把這些背出並能完美運用,到實際看病時,有遭遇「望、聞、問、切」四大難關,望、聞還好說,問,很多時候並不一定能問出個子丑寅卯來,切,二十八種脈象稍不留神就會搞錯。放在以往,不少老中醫都是世代祖傳,即便沒有這層關係也必然是少年時異常勤奮學習的那種。而如今,部分中醫也就是大學時陰差陽錯選了這麼個專業,要天賦沒天賦,要努力不努力(過來人都知道,大學是有多混),好不容易畢業了,卻發現自己理論差的不止一點點,怎麼辦?硬著頭皮上唄,反正中藥療效慢,大部分藥材也吃不死人,不指望出人頭地,湊合著工作還是夠的。

在這種背景下,患者就面臨著一個兩難的處境。看西醫吧,只是治療當前不說,配的葯吃多了還有副作用;看中醫吧,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用,要沒用小病拖成大病就麻煩嘍。究竟該怎麼辦呢?

筆者的意思是,我們應該要學會做自己的醫生。

1.對於一些基本的病,要知道常規有哪些葯可以吃。

比如感冒、咳嗽,不少人患的多了,往往用不著醫生開藥就知道應該吃「日夜百服寧」、「復方甘草合劑」之類的葯。

2.對於病情發展的機制及一些中草藥的藥性,要有自己的認知。

病情發展的機制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除卻用中醫理論去理解,從周易角度來看(其實還是中醫理論,在於「醫易同源」)也有太多好論述,這裡我們留到下次探討。只有把握了病情發展的機制,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

而了解中草藥的藥性很重要。同樣是心臟病,有的適合喝丹參保心茶,有的卻不適合。為什麼?丹參,它治療心臟病的機理是泄心火,如果一個人心臟搏動過快,常喝這個茶沒什麼問題,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心率過緩,喝這茶反而導致病情加重。

3.西醫救急,中醫治本,中西結合。

中醫治病終究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對於一些比較急的病,尤其是需要動手術的,一定要趁早看西醫做決斷;而要想身體真正好起來,卻又是需要中醫長期調養的。

我們再來談談如何弄清生病的機理。

「醫易同源」,我們無法從醫入手,那就從「易」開始。

《易》的宗旨是平衡,陰陽的平衡、五行的平衡,運用到醫學,也就是寒熱的平衡、五臟六腑間的平衡。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組織而把各器官組織比作個體的話,要想組織處於一個良好的運營狀態下,每一個個體間保持相對和諧的狀態至關重要。而要達到這個和諧的狀態,是必要給予每一個個體予以足夠的重視。團隊中,有的人好動,有的人好靜,如何令所有人感到適宜呢?最合適的方法莫過於創造一個既不太喧鬧也不太冷清的環境。

同樣的,由於先天體質的不同,有些人天生畏寒,有些人生來怕熱。這其實不是一種平衡的體現,在中醫中,我們給上述患者定義為「陽虛」及「陰虛」,那麼如何將這種不良現象加以杜絕則是治療疾病的關鍵——寒則暖之,熱則涼之。我們可以通過進食、調養等多種手段幫助身體向著健康邁進。

調節寒熱是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在寒熱調節完之後,就該把注意力放在五臟六腑上了。

中醫以為,病是會傳的。同樣是咳嗽,除卻肺本身的問題,也可能一開始是脾胃虛弱導致氣運化不足而產生的氣虛,即所謂的「母傳子病」(脾胃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土為金之母);同時又可能是腎氣過旺過多地泄耗了肺氣導致的咳嗽,即所謂的「子傳母病」(肺屬金,腎屬水,水由金生,水為金之子)。因此,在辨識疾病的時候,不僅僅要考慮疾病本身所對應的器官,還要注重其他有所聯繫的器官,而這種聯繫如果從周易的角度(或者從五行生剋的角度)出發,完全可以化繁為簡。

那麼,器官所對應的五行究竟怎麼看,以下是古人所總結的一首打油詩:

「甲肝乙膽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

庚屬大腸辛屬肺,壬系膀胱癸腎藏。

三焦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

甲乙屬木,因此肝膽為木;丙丁屬 火,因此小腸與心為火;戊己屬土,因此脾胃為土;庚辛屬金,因此大腸和肺為金;壬癸屬水,因此膀胱、腎、三焦及經絡為水。

了解這些,再結合自己的病情,綜合分析病本身所對應的器官及其有聯繫的器官,便不難初步判斷自己得病的機理了。

然而,這只是就事論事,也就是你生病了去看醫生,醫生給你診斷一番說出些具體的方案來,告訴你你是哪兒出了問題,但對於具體的治療方式,由於醫生不了解你的生活作息,也就難以透析得病的潛在原因,這時,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體質及生活習慣給自己做一次深入的診斷。

通常來說,一個人的身體好壞由三個方面決定:

1.先天體質

體質是與生俱來的,誰也改變不了。一方面,它可能受遺傳影響,另一方面,它又有一定的變異性。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是知道點自己的體質的,其他不說,畏寒還是怕熱總能辨別吧。那麼,關鍵就是如何判斷五臟六腑先天的強弱了。

其實這個說容易也容易,一方面看遺傳,另一方面看脾性。拿膽來說,膽氣旺的人做事容易衝動,但同時又很有魄力。與此同時,肝與膽互為表裡,有道是「怒傷肝」,愛發怒的人肝不會好,但這並非是肝火不足,而是太旺導致。肝旺,往往膽也旺。那麼看來,從脾性出發,很容易判斷自己五臟六腑的先天強弱。

除了「怒傷肝」外,其他脾性又對應哪些器官呢?

作為一個初學者,我們只需記住「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足矣。

2.生活習慣

先天體質決定了各自的起點不同,但真正決定身體強弱的還得是生活習慣。

《黃帝內經》中提到:「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每個人的習慣造就了各自不同的健康狀態。久視傷血,血為火,火代表心,用眼過度(通常意味著過勞)的人得心臟方面疾病的概率比平常人大得多;久卧傷氣,睡多了難免起來後昏昏沉沉的還想睡,其實那是氣有所傷,難以打起精神的緣故,而一個人若是氣不足,其肺得病的概率也容易變得較高;久坐傷肉,包含坐瘡、肩周炎在內的不少表皮、肌肉性疾病都和坐得太久密不可分,更有甚者,肉傷只是表面現象,由於一直久坐不動,脾胃的消化也不會很好;久立傷骨,持續性地站立對骨骼的影響不言自明,這實際上還是個耗人元的過程,站著不動,五臟六腑既得不到休息,又得不到鍛煉,百害而無一利,純粹是在耗腎元(腎為先天之本);久行傷筋,運動員就是動得太厲害了,一不留神就把筋給拉斷,這裡不能簡單地將筋、木、肝膽直接聯繫起來,但在其他幾者都一一對應後,這一行的道理不言而喻。

因此,結合自身的工作、生活習慣,也很容易判斷出自己在哪方面受到的傷害比較大。

3.所處環境

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為什麼春天咳嗽的人比較多?為什麼夏天中暑的人不少?我們生不生病,很多時候和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這裡主要談節氣的影響。

一般說來,春天主木、夏天主火、秋天主金、冬天主水、土涵蓋四季。

春天木旺風起,人一個不注意就容易得風寒,導致的就是咳嗽;夏天火旺悶熱,不做好防暑工作自然就中暑了;秋天金旺燥熱,一方面個人容易躁動,另一方面,卻也正是神清氣爽的季節;冬天水旺寒盛,不注意保暖則會受寒生病。

不難看出,季節直接導致人們是否生病,那麼,除了季節,年份是否對人也有影響呢?

答案是肯定的,有的年份整年偏熱,有的整年偏寒,還有的……那對於這些,是否同季節一樣有其規律性呢?有,但是太複雜,這裡不多加說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結合周易自行研究。

弄清生病的機理後,就該辨別藥物特性了,面對具體的病症,我們該如何用藥?又有哪些關鍵點是需要注意的呢?

我們已基本知道病症所產生的原因,再往後便是針對不同病症選擇用藥的問題了。用藥用得好,病魔立除,用得不好,小病養成大病,再想治就難嘍。

那麼,對於疾病,究竟該如何用藥?用藥前,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首先,要知道自己得病的本質是器官過於亢奮還是相對疲廢。

從事物發展角度看,萬物只有處於平衡時才是健康的狀態。太衰、太旺都是病,太衰容易導致先天無力,從一開始便難以茁壯成長;太旺則往往物極必反,容易達到「亢龍有悔」的境界。同時,從五行角度,一行的過旺勢必導致另一行的過衰。

在醫學上道理也是一樣的。你可以說自己體內每個器官都發育得不錯,但前提是沒有哪一個器官處於相對疲軟或者相對亢奮的狀態。平衡是關鍵,一旦平衡被打破,再棒的身體也往往經不住某一器官的衰竭,在這裡,遵守的是木桶原理。

因此,我們需要做的便是找出打破這個平衡的原因——究竟是太旺還是太衰?

拿消化問題來說,有的人得的是便秘,有的人得的卻是腹瀉。在排除是由心、腎、肝等器官出現問題進而將病症傳至脾胃並加以顯現的這種可能性,我們假設就認定病因僅僅就是脾胃不正常。那麼,這個時候,得便秘的人和得腹瀉的人用藥可能一樣嗎?

腹瀉,可以理解為脾胃運化效率低下,導致吃下去的食物尚未被完全吸收便被排出體外。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做的是進補,即脾胃衰弱就想辦法幫助他強大起來。飲食上,多吃些性平補脾的食物,如山藥、薏米等,可以有效緩和脾胃的壓力。

便秘,可以看作脾胃運化效率過高,食物不分對人體有益有害,有益的被吸收了,有害的仍舊殘留體內,等待被進一步分解吸收。這時候,需要做的是想辦法抑制脾胃的不正常活動,喝點酸奶、吃些蘋果無疑是很大的助力。

因此,在確知得病的器官後,還要判斷出其是強是弱,其後才能選用合適的藥物進行控制。而不是有胃病了就胡亂吃些胃藥,得心臟病了別人吃這個葯我也搞點來試試。

在辨識出器官的強弱後,了解藥物特性是關鍵。

每種藥物,根據其特性不同,作用的機理、適用的場合也大不相同。

丹參,本身是一種補氣的葯,經食用後,有助於加速血液的流動。它可以治療心臟病,治療的機理是泄耗過旺的心火。因此,如果說患者處於心臟時而跳動較快的情況下,選擇服用此類藥物必是有所幫助的。

但如果遇上心臟衰弱的患者呢?盲目服用丹參毫無益處,沒準還加重病情。這時候如果在服藥前查一下藥物特性,就不至於誤入歧途。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如何得知藥物的特性呢?

這裡推薦三種方式:

1.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

吃藥不是小事,任何一家合規的藥廠就其生產的葯的外包裝上一定對藥物適合治療的疾病有所描述。患者或其家屬有必要在使用該藥物前仔細拜讀說明書上的小字,深入解讀其中的含義,冷靜判斷該藥物是否適合自己或家人服用。

2.百度百科查看成分特性

通常只要是中藥,藥物說明書上會列舉該藥物配製所用到的原材料。我們可以記下這些原材料,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查詢其特性,這裡相對靠譜的就是百度百科了,它凝結了眾人的智慧,對藥物特性有著詳細的記載。

了解了主要成分的特性後,便能初步判斷出該葯是否符合自己或家人服用。並且,了解主要成分的特性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你閱覽了眾多原材料特性之後,有時候一看藥物名稱(哪怕是從沒有接觸過的葯),就知道該葯的主要特性是什麼,適合不適合某些病症。

好比參這類藥物,本身就是補氣的。那麼,對於一個精神抖擻的肝病患者,要是有人推薦某項藥物而該藥物名字中又含有「參」這個字的,我第一時間便會表示懷疑。

3.翻閱典籍了解藥物特性及使用範圍

當然,要說起權威性的話,自然還是一些典籍更有說服力。被稱為藥王的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藥房》、《千金翼方》,而年代較近的李時珍所寫的《本草綱目》更是為醫學界津津樂道。

我們在查看藥物特性時,如能藉助典籍,無疑是在治病的同時對於醫理也有所長進。

身體是自己的,健康由自己來掌握,我們不奢求掌握一切,只寄希望於做自己的醫生。

中醫我們就說這麼多,這裡主要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而並非鼓勵大家自己胡亂用藥。生病了還是要去看醫生,畢竟比起專業知識,他們才是權威。

然後,既然是提供思路,本文的主旨僅僅在於從《周易》的角度找到一個切入點令大家認識中醫、認識中藥。對於文中所提到的具體藥物特性及使用範圍,大家切莫太放在心上,終究,筆者也不是醫學類專業畢業,能給出的僅僅是思路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戌鑫說易 的精彩文章:

另眼觀易(5):實踐出真知,演易成戰術

TAG:戌鑫說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