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推薦讀點《論語》

推薦讀點《論語》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開創者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英文譯名《TheAnalects of Confucius》。《論語》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章、492篇,是中國現代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係,僅可當作頁碼看待。

學而第一(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第二(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里仁第四(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公冶長第五(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

述而第七(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主要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

子罕第九(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鄉黨第十(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先進第十一(主要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

顏淵第十二(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

子路第十三(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憲問第十四(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季氏第十六(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陽貨第十七(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微子第十八(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迹、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及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子張第十九(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讚頌)

堯曰第二十(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東漢末鄭玄又以「張侯論」為底本,參照《齊論》、《古論》作《論語注》,遂為《論語》定本。

年前搬遷到普羅旺斯新家,裝修的時候特意裝出了一個日式榻榻米書房,或者說說唐代茶室(日本榻榻米其實源於中國唐朝,又稱為「藺草榻榻眠席」或「藺席」),最大的特點就是靠窗是一牆書架,從上到下六層之高,擺滿了各類書籍,隨時可以靠在榻榻米上翻書,甚喜之,因此,寫了一首小詩以記:

在中國古代,孔子被尊稱為至聖先師,讀書人不讀《論語》就算不得讀書人,本人算是半個讀書人,《論語》讀過幾遍,每讀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最近又了一遍,本文擇《論語》中五十句,拋磚引玉,朋友們可以知道《論語》之中講了什麼道理。當然了,死讀書要不得,不讀書,更加要不得!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為謀。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謀划了。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就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呢?」

15、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裡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鄰。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形容一個人,像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牆一樣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對這個人比較失望了。

23、聽其言而觀其行。

評判一個人的時候,要看他說的話,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形容人聰敏又好學,能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

25、三思而後行。

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誇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28、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就像浮雲一樣不確定。

3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個小群體里,一定有可以作為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於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3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3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泛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並且聯繫實際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36、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3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39、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40、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為別人做事有沒有儘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這是每天必須反省的三件事啊!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42、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過去的的事已經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

44、以約失之者鮮矣。

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並且不斷溫習,是件愉快的事情,有遠方的朋友來做客,是件讓人快樂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呀!

46、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人學習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

4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願付出生命。才是大人物。

4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會根據言論推舉選拔人才,也不會因為某人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

4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情。

5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宋朝有位讀書人張九成,皓首窮經,寫了論語絕句一百首,讀起來蠻有意思的,列其十首於此:

既是文章可得聞,

不應此外尚云云。

如何夫子言天道,

肯把文章兩處分。

算來只是弄精神,

識破於時始悟真。

表裡分明都見了,

區區何必更書紳。

雖然此影不離形,

莫向形中便認真。

形影兩亡都不見,

當於此處認斯人。

見得分明乃謂如,

分明如此尚為疏。

莫於見處留形跡,

方信心齋萬象虛。

機緘固爾寓弦歌,

不是知音不肯過。

夫子聞之方莞爾,

未知言偃意如何。

門人唯諾亦尋常,

彼此如何較短長。

自是旁人不曾識,

指為鳴鳳在朝陽。

此理尋常豈不如,

奈何人不反思之。

故應指掌從君示,

想亦於斯勿更疑。

於時舍瑟方鏗爾,

豈意吾師亦喟然。

此際風流入不識,

只應瀟洒得心傳。

白首窮經恨不知,

書生辛苦竟何為。

一朝聞道無餘事,

若較尋常死亦遲。

須知道體亦常虛,

君子安能一器拘。

賜也但知瑚璉貴,

豈聞天地亦蘧廬。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這其中的道理就是中國古代的普世價值觀。在這個新時代,科技文明發展,人工智慧發展,人類精神文明向何處去?莫衷一是。東西方文明的碰撞將世界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上,新時代的中華文明,必然是汲取古代文化中好的一些東西,然後加以升華,成為新文明的基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韓思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韓思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