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追尋紫陽先賢的足跡

追尋紫陽先賢的足跡

教學目標

1. 學會通過實地尋訪、查找資料等,了解紫陽先賢的事迹,並能運用不同方式進行小組展示。

2. 初步感知紫陽先賢身上蘊含的精神,為學校有這樣的先賢而自豪。

3. 初步學習一些項目學習的研究方法,樂於和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滲透規則意識、遇到問題獨立思考等價值觀。

教學對象

小學五上年級學生

教學設計

教學資源

片段回放

片段一

師:老師這段時間也和大家一樣在研究,當然,作為一位老師,角度和大家有點不一樣。我想了解他們小時候是不是也都很厲害?

投影:龔自珍小時候的材料

師:你猜猜看,這段話有可能是哪位名人的小時候?

生:龔自珍

師:你發現他小時候有什麼壞習慣長大後很後悔?

生:不喜歡讀書

……

師:哦,是不好好練習寫字。

思維教學設計說明

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師期待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對於小學生來說,首先是要打破思維的盲從性,學生根據所查找的資料,覺得紫陽名人都很厲害,老師這個時候呈現這些名人小時候的資料,使學生更加客觀地評判他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他總是能夠依據更多的資料客觀的、全面的認識事物。

片段二

投影:清華附小學生開展蘇軾研究,清華大學教授和北京大學教授發表了完全不同的意見

請一生讀

師:清華大學的教授點贊了,覺得小學生做得很好,「不得不服」。那北大教授是什麼意見呢?

生:北大教授就是覺得清華附小的學生在炫耀自己。

師:我想問一下,這兩者你會支持誰呢?

生1:我支持清華教授,你去了解一個名人,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就會去解決,然後就學會了動腦筋。

生2:我覺得蘇軾是個古人,用大數據分析詩詞這些文藝性的東西,是不太好的。

師:每個人發表自己的觀點是很重要。

思維教學設計說明

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期待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完全相反的觀點一同呈現,提倡不人云亦云,讓學生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後善於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課堂上創造情境,啟發學生通過比較、分析、以及聯繫自我判斷等,得出自己的觀點,並願意通過實踐去驗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一句話點評

德育教師要做好「擺渡人」,德育課堂要關注「細節教育」。

教師介紹

龐科軍,杭州市紫陽小學校長、書記,高級教師,教育碩士。上城區特級教師,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出版多部專著,獲浙江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成果10餘項,文章在《中國教育報》《中國德育》等核心刊物發表。

來源:學生髮展研究中心

杭州市紫陽小學 龐科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城教育學院 的精彩文章:

TAG:上城教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