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蘇」在治療胃病中的作用

「三蘇」在治療胃病中的作用

供稿專家 --- 北京國宗中醫院脾胃病專家馮文亮

「三蘇」是指紫蘇的葉、莖(梗)、種子。紫蘇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異的芳香,葯食兩用,因為能解魚蟹毒,在生吃海鮮時常常備一些紫蘇葉與海鮮一起食用,也可以涼拌、做湯等,均美味可口。入葯可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理氣安胎、解魚蟹毒。《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將蘇葉、蘇梗、蘇子分別入葯。

性味辛溫,歸肺、脾二經,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之功效。臨床上治療風寒感冒多用。本品味辛能行,能行氣以寬中除脹,和胃止嘔。紫蘇葉與陳皮、香附同用,就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名方香蘇散,對於外感風寒,脾胃氣滯者而出現的怕冷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噯氣腹脹等症較為適宜。

紫蘇的乾燥莖入葯,性味辛溫,歸肺、脾經,能理氣寬中、止痛,安胎。適用於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等症。已故著名中醫大家董建華教授,在治療胃病中,時常用蘇梗。董師主張治療胃病以「通降」為主,以通為補。胃病雖有寒熱虛實之別,治療有溫清補瀉之分,但總的要以開其郁滯,調其升降為目的。胃腑實者,宜消失導滯;胃氣虛者,氣機不運,虛中有滯,宜補虛行滯[1]。因此在香蘇散的基礎上,用蘇梗代替蘇葉,以加強行氣寬中、止痛的效果,同時加入佛手、香櫞皮、枳殼等行氣葯,創立了「加味香蘇飲」,以開其郁滯,調其升降。該方對胃氣壅滯導致的胃痛、胃脹、噯氣、胸悶等症療效顯著,後來揚子江葯業,將該方開發成為中成藥「胃蘇顆粒」,該葯對胃脘氣滯脹滿、胃疼的患者療效較好,至今仍然廣泛應用於臨床。

紫蘇的乾燥成熟的種子,性味甘、平,歸肺、大腸經,功能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現代社會由於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變化,喜食肥甘厚味,缺乏運動,脾陽不足,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容易化生痰濕;工作壓力大,工作緊張,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肝病傷及脾胃,肝脾胃不和,痰濕中阻,體內氣機升降功能失調。從而出現胸悶、胃脘痞滿、口苦、反酸、噯氣、早飽、睡眠障礙、大便不暢等病症。

國家名老中醫東直門醫院脾胃病首席專家田德祿教授,作為董建華教授學術傳承人,在董師治療胃病主「通降」的基礎上,針對現代社會新的致病因素和特點,考慮胃病的發生與肝脾關係密切,痰、氣、濕、食、瘀交互為病,化生濕熱的情況,在加味香蘇散的基礎上,加入蘇子,與蘇梗一起降氣化痰、寬中行滯、消痞除滿、通調胃腸。同時重視消食導滯、清熱化濕、化瘀解毒藥的應用,創立了新方「實痞通口服液(理氣消脹口服液)」,從而形成了治療胃腑熱實的「清降」學說,將鬱熱實滯從腸腑消導而出,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2]。對臨床上常見的因「食積、濕熱、瘀毒」所致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胃腸功能性疾病以及肝膽相關疾病都有較好的療效。

一味紫蘇,普普通通的中藥,分成三味,功效主治各有所長,在中醫大師的手裡用得出神入化,彰顯了我們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為我們後來者研究、傳承、弘揚中醫文化,造福人類拓展了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尊重知識和勞動,無需授權可轉載,但請務必註明原作者或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胃病 的精彩文章:

159素食全餐——胃病是靠「三分治七分養」
胃病患者越來越多,離不開這5點原因,多做日常調養,跟胃病說拜拜!

TAG: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