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下時代靠的已經不再是文憑,而是……

當下時代靠的已經不再是文憑,而是……

閱讀文章之前,我想大家先做這樣一件事,請用一句話精準的描述你是誰,寫下來。

現在,開始閱讀全文——

我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時候,有朋自遠方來作客,你要找個餐廳請他吃飯,你問朋友,想吃什麼菜?朋友說,就你們家鄉特色菜吧。於是你迅速在腦海里想出幾個你立刻能想到的餐廳,然後再一一篩選。

你突然渴了,想喝水,你走進一家超市,貨架上陳列著各種飲料,然後你從中篩選一個買來喝。

其實你每次在做這樣一種篩選時,很大程度上是在進行一次品牌的篩選。

我在做自己工作室品牌的過程中接觸到市場營銷,熟悉營銷學的朋友可能會知道,上面這兩個例子實際上就是營銷學裡兩個非常經典的概念——「心智空間」和「物理空間」。

其實做品牌就是要佔據人們的「心智空間」和「物理空間」,因為人們通常只會在出現在自己「心智空間」和「物理空間」里的品牌進行篩選。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系統分感性和理性。有資料顯示,人的一生中有95%的選擇與決定是由感性來支配的。這就意味著,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是沒有經過太多的思考就直接做決定的。為什麼大品牌願意花大價錢在廣告上,目的就是進入人們的心智空間,不斷的告訴人們,我就在這裡。當人們需要做決定時,能被想起,做品牌就成功一半了。

不過今天我想寫的,其實是關於「個人品牌」。因為它是這個時代孵化出的一個新概念。這個概念在西方國家已經有一定的意識基礎,最直白的例子就是他們的競選機制,每一個競選人背後都有他們的個人品牌運營公司。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如果說十年前一紙文憑是一道門檻兒,那麼在當下這樣一個人品+產品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靠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脫穎而出,擁有自己在世界的一席之地。個人品牌就像你的簡歷,但它不只是平面的一張紙,它是你的體系,讓人們更立體的認識到你,它會直接的帶來你各方面的流量,從而,你要找的人就會主動來找你了。

那麼,究竟什麼是「個人品牌」?

很簡單,我認為就是:在別人眼中,你是誰。

舉個例子。

我前段時間因為工作需要,加了一些不同房屋中介公司的中介。他們大多數朋友圈天天發的都是自己手上最近的房源信息,九張圖,配上一堆介紹文字,每條就像是同一個模版做出來的文案。其中有一位給我留下了印象。他也發房源,但文字不多,也不是每條都發,其他時候分享各種深度好文,分享時還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有時也會發一些自己生活中的趣聞。這樣給我感覺他不只是一個廣告號,他是一個會思考的活生生的人,並且我們看的文章有時候還有交集。所以後來我有需求時,第一時間就找了他來諮詢。

是什麼讓我記住他,將他與其他同行區分開來?是個人品牌的力量。

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以我自己為例。

我人生第一份工作應該是高中那會兒在一個餐廳打工。我的職位是推車賣各種廚房剛出爐的點心,如鳳爪,燒賣,腸粉,粥,包子等等。即便我的任務只是將推車在全場推一圈,將食物推銷給客人,我當時要求自己只要推出去一輛車,必須是賣光的狀態推回廚房。於是,我時刻面帶微笑,主動和客人攀談,將不同的點心菜系介紹給不同的客人,不僅賣空我負責的每輛車,連其他小夥伴推出去賣不掉的食物也一同都能賣空。久而久之,大家對我產生了這個印象:這個服務生很厲害,不僅業績高而且還能救場,一個人能頂一個團隊。後來很多宴會活動的接待,經理都會交給我去負責,事實證明我也勝任的非常好。

當然,那時候的我還不懂什麼個人品牌。但現在分析,其實這已經是最簡單的一種個人品牌的打造過程:你將個人品牌塑造的越突出,他人就會越知道你是誰,你會帶來什麼價值,你就越容易出現在他人的「心智空間」里,這樣當有機會時,他們就會首先想到你。而你的表現又會印證你的實力,進一步鞏固與強化你的個人品牌。

那麼,重點來了,如何打造個人品牌?我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主動給自己貼標籤。

其實人的大腦都是偷懶的,當有一個標籤可以供它快速識別時,大腦會更主動深入的去了解你。例如你的角色標籤,即你所處的行業;你的特色標籤,即你的人設,性格特點;你的專業標籤,即你經過深扎後成為專家成為達人的領域。

例如現在很多人在社交平台里會用幾個辭彙概括自己:xx金牌地產銷售 | xx資深紋身師 | 國家一級心理諮詢師 | xx協會認證攝影師。這些都是給自己貼標籤的很好的例子。

2. 用外型打造你的記憶點

人的記憶很短暫,無論是投簡歷,面試,還是一次談話會議,7秒鐘就會讓人對你產生第一印象,所以你需要在這7秒間做到直接吸引對方的目光,突出你的外型氣質。我很喜歡楊瀾說的一句話:人們沒有義務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下來發現你優質的內在。這裡說的外型並不是指你的顏值要有多高,而是一種認真對待你的外型的態度。同時要擅於挖掘你的外型特點,哪怕是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也可以將它放大後讓人快速記住你。這也包含了你的穿著,你刻意設計的髮型,眼鏡,服裝,帽子都可能成為你的記憶點。

我認識一位資深髮型師,他每次出現在公眾場合都造型奇特,讓人不得不眼前一亮,直接與他的領域掛鉤,從而很容易對他印象深刻。

3.找好自己的定位。

如果說標籤是便於讓人們更快速記住你的幾個辭彙,那麼找好你的定位,用一句話精準的描述你是誰,才是真正打造個人品牌的開始。

其實現在很多人有一個誤區,就是「要想出類拔萃,就要打敗一切對手做到最好」。在過去的時代可能尚且可行,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想要做到某個領域的金字塔頂尖,難上加難,很多時候你拼盡了全力就算做到了前二十,仍並卵,因為人們沒能記住你。這也和人們有限的「心智空間」有關,往往某個領域的頂尖人物大家可能只會記得一兩個。

這時候,首先你要凸顯自身,採取「與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的思維態度。你在這個領域做到前二十,同時在另一個領域也做到前二十,甚至你可以在第三個領域做到又一個前二十。這樣你其實就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類別,在人們的「心智空間」中你就這個新類別的頂尖。例如你在攝影領域做到前二十,在寫作領域又做到前二十,這時你就是最會寫字的攝影師,最會拍照的寫作者。1+1>2,你將會更加容易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其次你要區別對手,找到你有而其他人沒有的,然後迅速佔領山頭。俗話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才是萬里挑一。

例如前段時間一個做保險的朋友找到我,和我敘述他在目前的崗位走到了一個瓶頸,客戶做到了一定的數量層面後遲遲沒有新的突破。我當時給他的建議是,與其撒大網,不妨找到你最熟悉的一類客戶,可以是某一個年齡層次,或是某個領域的人士,然後專註在這一類客戶上,將成效最大化,這樣久而久之,大家就會記住你最擅長與這類客戶打交道,這樣即便你的業績不是第一,也會讓大家記住你,從而才有更多的機會來找到你。

同時,價值觀與人格魅力的定位也在逐漸變的重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人們更願意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溫度有態度有故事,而不單單是關注一個冷冰冰的產品。如果你是一個明星,人們追隨你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你的顏值,倘若人們在十幾年後仍然追隨你,這必定是你的內在價值觀與人格魅力的力量所決定的。所以利用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個人品牌,來帶動你的周邊產品營銷,是新趨勢。成功的創業者案例如羅永浩,張向東,馬佳佳,papi醬等等,明星案例如王菲,陳道明,MJ。

4. 向內行走,向下紮根。

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這個時代會懲罰那些不快速學習的人,你知道的別人很快也會知道,如果說過去的時代是你知我不知,現在就需要你知道但我更懂。其實打造個人品牌實際上也是在推銷售賣你的思想認知。它需要你不斷的提升自己從而更好的豐富你的個人品牌。個人品牌可以成為你的記憶點,增加別人找到你的機會,而你則需要不斷的升級認知,深究挖掘你的專業領域,向內行走,向下紮根,才能做到當機會找到你時,你剛好在那兒整裝待發。這才是你打造個人品牌的最終目的。

讀到這裡,請你們回看文章看頭自己當時寫下的那句話,希望此文對你有所幫助。

支持「映像眾聲」

歡迎打賞

關注「映像眾聲」

別處的人們

分享於

此刻的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映像眾聲 的精彩文章:

學會剪斷與原生家庭之間的情感臍帶才是真正的成長

TAG:映像眾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