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嘉慶道光時的懶政:索要房租致兇殺案,立案17年竟還沒開始審理

嘉慶道光時的懶政:索要房租致兇殺案,立案17年竟還沒開始審理

嘉道時期(1795年到1850年),是中國全方位落後於西方的關鍵時期,在此時期,西方在科技、教育等方面要強於中國。我們的國人的眼界、心胸開始狹窄。

同時,經過「文字獄」洗禮,整個漢族精英階層噤若寒蟬,特別是江南文人也失去了過往的「士人精神」。雖然,湖湘文人集團藉此機會脫穎而出,但嘉道時期所培育的「經世致用」之學,也僅僅是在器用方面進行奮進,而失去了對皇權、官僚權力的制衡。

整個清朝官場,已經不可阻擋地向下沉淪。無奈的是,這個時期又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倒退,也即史稱「道光蕭條」。

嘉慶

(1)嘉道時期的吏治、經濟與民變

道光時期,從皇權角度說,在繼承了漢人皇權的優點的同時,道光卻放到了漢人皇權的缺點。例如道光在勤儉節約方面值得讚賞,但在吏治方面則比嘉慶更加後退。

嘉慶在吏治方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懼怕農民起義而對吏治謹小慎微。道光卻純粹因為其經歷、理念、能力、魄力而造成改革失敗,錯失了許多再發展的機會。在道光年間,中國確實是相當程度地「閉關鎖國」了。

進入十九世紀後,需要進口白銀的中國,因為黃金白銀的比價問題,反而大規模地出現了「白銀外流」現象。催生出「銀貴銅賤」問題。

銀主要富人、官員之間在貨幣流通時的主要貨幣,銅錢則主要是升斗小民之間的主要貨幣。在銀貴銅賤、通貨緊縮的壓力下,物價指數不斷降低、經濟由此蕭條。

清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也開始降低,國庫空虛問題再度顯現。這時,鴉片流通問題又開始使問題雪上加霜。

以上諸多問題的主要負面因素,則基本由底層百姓承擔。富人靠巴結權貴,權貴靠手中的權力和地位將各種負擔轉移到了窮人身上。再加上從乾隆後期就越來越嚴重的吏治腐敗問題,一切一切的問題,終於催發出各種問題並使其集中爆發。主要代表就是各種民變。

道光

(2)嘉慶以身作則希望帶頭使吏治清明

那一時期,包括道光皇帝在內的權力集團,並非不知問題的嚴重性。但一來,他們認為中國能夠堅持下去,希望未來會更好。二來,他們並沒有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因此,不敢下定決心去處理,生怕由此引發大的動亂。

在這種情況下,嘉道兩位皇帝主要採取的措施就是希望用道德說教、榜樣的力量來感化官員階層,然而,道德感召根本就不可能實現貪官不在貪腐,老百姓不在民變。

在吏治方面,嘉慶繼位後,表面上看中國富庶得很,其實已經落後於世界民族大潮。內部階級矛盾非常嚴重,農民起義、民族起義此起彼伏,國庫也很空虛。在此情況下,發生的和珅大案,使清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收入的不足,也震懾了貪官污吏。

嘉慶帝是想做些事情的,面對乾隆晚期貪腐盛行的局面,在誅殺和珅之後。嘉慶帝就做出了「禁呈寶物」(地方督撫進京面聖、慶典等都要敬獻禮物)的決定,希望以身作則做天下的表率。

嘉慶五年(1800年)三月,肅親王永錫為讓三子能去上書房入學,便私下讓自己的屬下太監轉交給負責皇后膳食問題的太監,這些東西也不是特別珍貴的東西,是一些玉器陳設。

嘉慶帝知道後,將肅親王的職位全部革去。而且,還把親王、郡王們全都叫來,當著眾人的面兒把禮物仍還給了永錫。

嘉慶為政二十五年,除和珅外,一二品貪官共殺兩人一名總督、一名巡撫。

溥儀

(3)雷聲大雨點小的嘉慶

在為政方面,嘉慶的改革則是雷聲大雨點小。例如在懶政方面的處理。按照清廷的規定,欽辦、咨交的案件,必需在四個月內完成,大案、要案可延期但也有具體的時限。然而,實際上,各種案件拖延的情況仍然很多。

這種情況,在嘉慶朝就已經大規模出現了。

僅以《嘉慶實錄》中,有記載的因拖延審理結案而致死的人證就高達56,000多人。在被拖延的案件中,有的被拖延了長達十七年。一件很簡單的案子,竟然經過了下述流程:上告知府89次,上告道台33次,上告布政司9次,上告按察使19次,上告巡撫16次,上告總督11次,共計177次。

案情其實很簡單,嘉慶二十三年(1817年)廣東蕭某向邱某要房租不成,結果殺了邱姓二人。但這麼個簡單的案件,直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還沒有開始辦理。

在懶政方面,道光朝比嘉慶朝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嘉慶登基之後點殺和珅,在政壇立威,心中豪情萬丈。因此,在吏治上較為嚴肅,然而,因為時光流逝,嘉慶的雄心漸漸地消失了。起初的指點江山,變成了末世之君的為政之道。

參考資料:

李連利.帝國病毒:清朝三百年反腐風雲.2015.中國方正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晚清第一帥左宗棠:進入痛恨又無奈的晚清官場,巧遇人生最大伯樂
朱元璋為何不定都北京?只因「非中土」,他是否下令毀滅元大都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