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我游——培田客家古村

跟我游——培田客家古村

用衛星俯瞰福建西南部的連城縣地貌,會發現在那綠色的萬重山巒之間有一條褐色地帶,那是人類生活的印跡,在那裡深藏著一個從600多年前開始生長延展的客家古村落。

從天下落下來,站在山樑的觀景台上向西眺望,一條小河好像一隻玉鐲環住了鱗片般密集的屋頂,幾何形狀的田塊圍攏著房舍、房舍簇擁著拱起的綠色小山。

這就是被選進十大「中國最美古村鎮」的培田村,位於福建西南的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全村姓吳,所以民間也叫它吳坊。600多年前的吳姓客家人先輩來到這裡安營紮寨,繁衍至今,現在保存的族譜就有14大本。從這裡走出去的文人、商人、官宦為家鄉帶迴文化財富與名聲,也把村莊建成了一座客家莊園。再仔細看看。

鏡頭拉近些:一色的脊頂建築比肩林立。培田村的客家民居已經與福建永定南靖一帶山區的客家土樓大相徑庭了,與距此不遠的長汀塗坊的圍屋也不同,倒更像北方常見的四合院。

暫且離開這裡,先去看看土樓和圍屋是什麼樣的。

▲這是永定的客家土樓,外面是粘土壘成,內部木構屋,分為三層,一個家族的人全部住在裡面。一個土樓只有一個大門,關起門來土樓就像一個完全封閉的城堡,誰也別想攻進去,建築很實用,基本沒有裝飾性的東西。

▲福建長汀客家圍屋(模型)。中間正面建築稱為堂屋,是建築的主體,長輩住,堂屋門前是曬穀坪,坪前是半月形水塘,堂屋兩側是對稱的橫屋,各房子輩住,整個建築全部用圍屋包圍成一個橢圓形。

以下是長汀塗坊建於清乾隆年間保存完整的一個圍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2300餘平方米。

▲堂屋大門、門前是曬穀坪。

▲堂屋縱深有上、中、下廳,有廳必有天井。

▲堂屋兩側對稱各兩趟橫屋。

現在回過頭來看培田的民居,鏡頭再拉近一點:對稱規整的建築格局清晰可見,黛瓦屋頂、白色脊線,飛檐翹角,門樓高聳。培田村的古民居都是明清時期所建,保存完整,建築用料講究,裝飾華麗,被譽為民間的故宮。

在古村北面的山腳下,有一片簇新的樓房,白牆灰瓦,建築風格與古村呼應,那是培田新村。

▲培田新村

從山樑上下來,在村邊張望,雖然冬季的池塘是枯黃的,可是朝暉下的暖色調烘托出的古村如此美麗,是那樣恬靜與祥和。

▲好一幅淡雅的水彩畫!

▲這裡是幅重彩的油畫!

▲這裡是「梵高」作品?遠看近看,風景如畫,難怪培田村被譽為最美古村。

一個美麗的村鎮,不僅要環境優美,還要有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立體的詩,建築不僅讓人賞心悅目,更能從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那麼走進培田村的客家民居,近距離欣賞一下吧。

▲培田村古建築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宣傳資料介紹,培田古村有三十座高堂華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書院、二道跨街牌坊、一條千米古街。

▲這是古村南頭的跨街牌坊,據說那「恩榮」二字是光緒皇帝賜題的。雖說是個落寞皇帝題的,那也給小山村添彩。

在明清時期,培田村處於長汀、連城兩縣官道的驛站上,是汀州、龍岩等地土產品和日用百貨的水陸運輸中轉站,所以這裡的文化和經濟自然比較繁榮。

▲上三圖是離南村口不遠的鋤田山房書院,整個建築像是一座城樓。一個小小山村,有六座書院,足見客家人對教育的重視。看門上楹聯「測心田為明世理,鋤壟畝能求小康」,道出了「耕讀為本」的客家精神,謙恭內省、勤勞務實。

▲離鋤田山房書院不遠,是一座國內很少見的文武廟,清乾隆時建的二層建築,樓上祀文聖孔子,樓下祀武帝關公,體現了客家人崇文尚武的理念。

客家人的祖先是從中原舉族南遷的漢族人,最後逐漸聚集在閩、粵、贛定居下來。雖然幾經遷徙,遠離了中原,但他們一直傳承著中原文化,同時適應並融入當地本土生活,最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和民系,即客家民系,而定居在不同區域的客家人也演繹出不同的民居形式。

培田村的客家民居是一種廳堂與庭院結合一體的大型建築,融匯了粵、贛、徽、京南北中各地建築的特點。但不管是土樓圍屋還是培田民居,客家民居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聚族而居,一個家族住在一個建築里,居內供奉共同的祖先。

▲這是大夫第,建於1829年,歷時11年,佔地6900平方米,是培田規模最大的家宅。

▲大夫第又叫繼述堂,有人解說這是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還有人注釋為:「『繼述』,誠以父繼述於祖,子繼述於父,孫又當繼述於子,子子孫孫無忘繼述也。」不管怎麼解讀,都彰顯出培田人家注重傳承。

▲門前一對石獅,圓頭圓眼,口含繡球,項圈獅毛花爪,威風中透著萌寵。或許它不叫獅子,沒考證,我只當它是好可愛的獅子。

▲主廳屋

▲廳前天井

▲廳屋兩側是廂房,各有天井。族譜記曰:「耗銀二、三十萬兩,成百餘間之廣廈」

培田村民居最令世人矚目的就是這種稱為「九廳十八井」的大宅,是客家民居中極具藝術價值的建築形式。整個家族建築的外牆用磚包圍可以防火,內部則是木結構。所有房屋沿中軸線向兩邊對稱展開,縱主橫次,廳廂配套,建築中充分考慮通風、採光、排水、衛生,連同子孫的發展都納入規劃之中,上下兩層,可以構成九個廳堂和十八個天井甚至更多,繼述堂有十八廳二十四井。在這樣一個大型建築內,即有族人共享的空間,又有各房分住的空間,整個圍院除了正面大門,四面還有多個小門,可以各自出入。一個家族居住一處,卻又有合有分,布局真是科學合理又實用。不妨再從俯視角度感受一下這樣的建築格局

官廳是「九廳十八井」建築的典型代表。官廳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是培田村迎接府縣來往官員的驛站,面積6千餘平方米,集政、經、居、教於一體。去看看。

▲官廳第一道大門,雙獅雙鼓,大門實際是一座門廳。

▲石鋪門坪,官員到些下轎下馬。

▲「九廳十八井,井井水歸塘」。大門前有半月塘,有圍牆。

▲進入大門第二坪

▲第二道門廳

▲門坪兩側有廂房有側門

▲二道門廳後是前廳,然後中廳、後廳,,,

▲前廳用來供祖先。

▲前廳天井

▲金漆木雕精工細作,紋飾華麗賦含寓意

▲房屋構件用料講究,工藝精良。培田民居建築的精美由此可見一斑。

▲看看大宅的外牆

▲兩宅之間一線天

講究的建築里住的多半是有來歷的人家,下面是清代武進士吳拔楨的故居。

▲武進士吳拔楨的故居建於清咸豐年間,是座保存完好的古居精品,所以就有人專門披掛了行美人情境攝,等了半天不得入,只好權當布景入畫。哎,老宅伴徐娘倒也般配。

▲「進士」、「榜元」金匾高懸門堂之上。

▲庭院里有透窗景牆,頗似蘇州園林小景。

▲這裡也有獅子,嘴裡的石繡球是拿不出來滴。

▲這是主廳務本堂,家具有年代了。

▲吳拔楨曾是四品藍翎侍衛,大概是告老還鄉後又造了這都閫(kun)府。

▲遺憾的是都閫府1994年毀於大火,只剩下個門樓,實在可惜。從地基上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出正房廳與井的布局。

我去培田是冬季,遊人不多,可是偏就這麼巧,走到雙灼堂,又碰到之前行美人攝的那組人,瞧,做準備呢,沒法,只好入畫了。

▲門廬橫批「華屋萬年」,藏主人吳華年名字於頭尾。對聯「屋潤小康迎瑞氣,萬金廣廈庇歡顏」。主人是晚清富商,又是出身書香門第,有錢還有文化。

▲雙灼堂的二道門,看得出,培田客家民居很重視門廬的裝飾,基本都有題額和對聯,文化氣息濃郁。

▲雙灼堂後部,半圓形,這就像圍屋了。

▲看,外部是這樣的。

▲敦撲堂建於清嘉慶年間,近200年歷史了。這家數代人能書善畫,農時揮汗耕田。閑時揮毫潑黑、是典型的「耕讀為本」人家。門前地面下凹一層,旁邊有導水孔,這麼設計為何?真是處處有玄機。家家門前的地坪都是用卵石鋪成各種花紋,這個是枚大錢了。

▲庭院花牆上題字:「勿忘三命」,哪三命?處處體現培田人的理念啊!

▲敦撲堂:讀聖賢書,行仁義事。

▲濟美堂是一座饗堂,就是專門用來祭祖,獎賞後裔與敬老的地方,如果家族興旺人口多,一般就會建專門的祭祖用房。飛檐高挑,相當氣派。

▲用琉璃花格漏窗分隔院套,隔而不斷。

▲天井鋪得好講究,如意福祿。

▲精美的木雕

客家人是在遷徙中形成的民系,所以他們特別重視宗族的傳承,不忘自己的祖根。因此在他們合族聚居的屋裡都會供奉自己家族裡的先輩。在培田村裡可以看到不少公祠,一姓家族的不斷繁衍擴大,就會形成不同代際的祖先,這些公祠是不同層級的各房宗祠。

培田的公祠很講究門廬的建造,有「三分廳堂七分門廬」之說。宗祠的精緻講究程度反應了本宗的興旺與否,所以各房族建造宗祠總會盡其所能,但是由於佔地面積的原因,無法在規模上無限擴大,於是就在門廬上大展輝煌。所以就會出現五層斗拱的高大門廬,在一條狹窄的古街上顯得很誇張。我站在對面最遠處也無法取到門廬的全景。

▲細看建築用料與雕飾

下面是一處特殊的建築。

▲衍慶堂初建於明成化年間(1480年左右)是村中最古老的民居建築,起初只是住宅,隨著家族的擴大,在清乾隆時擴建為專門的公祠。說它特殊,因為這裡是整個培田村的祖祠,是祭祀整個村子級別最高的老祖先的地方。

▲主堂前漂亮的地坪和對面的戲台

▲站在戲台上看,衍慶堂背靠卧虎山,當初在這裡建屋是看了風水的,說這裡建屋將後世發達,果然這裡成為全村的祖宗地。

▲戲台左右兩廂是專供女眷看戲的地方。

現在的培田村自然也開發了旅遊,吳家大院就是商人修復了舊居闢為住宿餐飲場所。

非常慶幸我在培田村住了下來,讓我能比較從容地遊覽,同時還感受到了那裡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與親善。不過我住在了培田新村的一戶開辦農家樂的人家裡。

▲一層前廳的一邊賣日用雜貨,另一邊放餐桌,日常起居,樓上做客房。只見女主人一個人一邊照料著一雙兒女,一邊打理著小店。

▲我住的這家臨街,門口就擺著這樣平常的茶具還有茶,女主人燒了水,任你沏泡。我們正喝著呢,來了一位中年男子,坐下來就同我們一邊喝一邊聊起來,起初以為是這家男主人,其實是路過的村裡人。在古村的老宅里,也經常看到廳堂邊上擺著茶具,主人家看見有遊客來就招乎你坐下來吃吃茶。

▲主人家的小姑娘,上小學六年級了,一放學就安靜地做作業。雖然她們現在住的是新式房屋,可是堂屋正面牆上還是掛著表明家族祖先輩分的「牌位」,哦,我不知道叫它什麼,但可從中看出,他們是渤海堂第二十二世的子孫。晚上我們主客五人一起吃著家常飯,看著她娘仨說說笑笑,那樣一種親切自然的氛圍,真是我在國內這麼多年的旅遊中第一次感受。

▲吃過早飯,姐弟倆一起去上學,兼帶我們去培田村引為自豪的南山書院。一路欣賞著客家山村的田園風光,感受客家人的生活氣息,這裡真是一個可以住上一段的「世外桃源」。

▲古村尾的另一座古牌坊,

▲進入古村的萬安橋

▲特別喜歡這小姐弟兩,姐姐開朗又文靜,弟弟調皮又懂事。

▲村裡上學的孩子陸陸續續彙集了起來,見到我們跟隨都開心地主動問好,那純真燦爛的笑容真是化人心田。

▲我們一路跟隨著,路過官廳,弟弟自豪地告訴我:我奶奶就住在這裡面。官廳是他家的祖屋了。

▲孩子們到學校了。跟著他們上學的路上,我也彷彿回到了童年時光,我也曾無憂無慮走在山間田野通往學校的路上,那是半個世紀前的事情了。

培田小學就在南山書院跟前,南山書院建於明成化年間,五百多年間,為山村培養了百幾十名登科入仕的人才。

▲明朝進士吏部尚書裴應章贈聯:「距汀城郭雖百里,入孔門牆第一家」。

▲空空的教室、靜靜的天井靠椅,無聲地述說著培田人發奮圖強、「耕讀傳家」的歷史,朗朗書聲從這裡一波波傳到大山之外。

孩子們上課了,我們也離開南山書院,忽聽得一連串的鞭炮響,尋聲向村南頭走去。

▲又見古街

▲培田村可以細細游賞。

▲來到村南口,只見一隊人吹吹打打進了村。問路邊村民所為何事,他很認真地跟我講,13年輪一次的祭祖。

▲培田村的祭祖活動有各種級別和範圍,13年一輪的祭祀是怎麼回事?村民給我講了好多,口音聽不清,沒搞懂,只聽出每家都要做一次。

祭祖先,也祭神。

▲要獻牲

▲要鳴炮,好大陣仗。

▲要燒祭品

▲一家剛走,另一家又來。村民告訴我說,這樣一次祭祖活動要花費上萬元。

能趕上培田村13年輪一次的祭祖活動也算難得,駐足觀看了好一會。古老的華夏文明延續至今,究竟靠的是什麼呢?這種祭祖活動就是「薪火相傳」的意思吧。祭祖是一種儀式,後代人在儀式中究竟得到了什麼?歷史是發展的,文明要進步,未來與祖先我們更應該看重哪一個呢?

培田是個有故事有看頭的地方,不僅值得一游,查網發現,關於培田竟然有不少專業研究論文。

相關遊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逸墅人生 的精彩文章:

TAG:逸墅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