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昭通「草根書法達人」李文靈和他的16本書法臨摹系列叢帖!

昭通「草根書法達人」李文靈和他的16本書法臨摹系列叢帖!

採訪永善縣「草根書法達人」李文靈老師的念頭由來已久,但因他一直忙於各種事務:或應邀到外地參加書法交流活動,或在家精心創作參賽作品,或到縣文化館為書法培訓班學員授課……幾次聯繫溝通之後,終於在2018 年元旦如約成行。

李文靈 1964年3月出生,雲南永善人,下崗工人,書法作品散見《北京文學》《昭通日報》等報刊雜誌,並在國家、省、市舉辦的多種書法大賽中獲獎,其選取古代經典碑帖進行精心編排的《王羲之蘭亭序》《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柳公權玄秘塔碑》《趙孟頫膽巴碑》《懷仁集王聖教序》《顏真卿顏勤禮碑》《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智永千字文》等16本書法臨摹系列叢帖正式出版發行,成為噹噹網、京東網、孔夫子舊書網等知名網站暢銷書,幫助全國各地書法初學者找到一條練習書法的捷徑,受到廣泛歡迎和好評。

走進李文靈的書法創作室,猶如進入了藝術的殿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摞摞書籍,打開幾本厚厚的書法工具書,在每本上都能看到李文靈研習書法的心得。環顧四周,牆壁上掛滿了對聯、中堂、橫幅、斗方等各種題材、尚未裝裱的書法作品,好似在辦書法展。在特製的書法創作桌案上,懸掛著一排規格不一的毛筆,散發著陣陣墨香,中間是一幅未完成的四尺整張書法作品,他正為參加全國書法大賽作準備,讓置身其中的人品味著一份難能可貴的恬淡和悠閑。

耳濡目染 幼小播下「書法種子」

回顧自己追求書法的經歷,李文靈說:記得還沒上學時,隔壁鄰居是位醫生,家裡有幾個孩子,都比自己年長,經常在家裡的客廳桌子上對著字帖練字。我經常跟他們廝混在一起,拿起筆來亂塗亂抹,慢慢地也認識了一些常見字。

剛上小學的時候,李文靈就非常認真、踏實地寫鋼筆字,當時是班裡寫得最好的,老師經常拿他的字當做樣本給同學們展示。每次班級有活動需要寫字時,他都是首選,因此經常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讚賞。有一次做家庭作業,大概寫的比較整潔,曾被家長誤認為是高年級孩子代寫,弄清事情原委之後,自然免不了亮出大拇指點贊。這次雖然是口頭表揚,卻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播下了一顆「書法種子」。但兒時的李文靈對於書法的認識完全是混沌無知,因無專業老師指導,自然談不上筆法、結構、章法,只會隨心所欲,但也是樂此不疲,跌跌撞撞的堅持到了中學。在那期間,曾經有學校老師向他指出,寫毛筆字不能按寫鋼筆字的那個套路寫,要避免書法作品中有鋼筆字的味道。為了改變這一點,李文靈將剩下來錢用於購買各種字帖,然後開始依葫蘆畫瓢,描個大概像,有時候一個字就會練習一上午,書法進步很大。

1980年,縣裡舉辦書法比賽,還在讀初中的李文靈積極投稿,獲得優秀獎,這次「意外收穫」對於他是個莫大的激勵,也堅定了他學習書法、不斷前進的信心和決心。

攜筆從戎 軍營鍛鍊鋼鐵意志

1981年10日,正值青春年華的李文靈,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報名參軍入伍到昆明武警某部隊,當地濃郁的文化氛圍又深深吸引了他。新兵訓練結束後,他被分配到中隊擔任警衛員兼文書。令他最為興奮的地方是中隊圖書室,長這麼大從沒見過這麼多書,看著一排排陳列整齊的書架、一本本帶著墨香的圖書,他如同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在書籍的海洋中吸收思想養料、咀嚼墨香美味。

作為一名武警戰士,平時的執勤訓練、管理教育、資料撰寫等佔去他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只有在深夜才能拿起心愛的毛筆,臨帖習字,盡情揮毫,並養成了習慣。每天中午晚上九點之後,他練字半個小時。遇到外出學習、考察、調研的機會,他總是擠時間跟當地的書法家進行切磋、交流,又長了不少見識,書作日漸長進。

「送戰友,踏征程,遠處響起駝鈴聲……」1984年10月老兵復退時,根據安排,李文靈創作了一批書法作品,贈送給全體老兵,表達對即將復退老兵的祝福和期待。贈送現場,展開書卷:「志存高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戰友情深」、「送戰友、踏征程」……一句句諄諄教導,一幅幅精美的書卷,不僅感染著復退老兵,而且溫暖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四川籍退伍老兵小張動情地說:「我們手中接過來的不僅僅是一份書法精品,更是組織和部隊對我們的關懷及期待。」李文靈通過書法作品的贈送,對老兵戀戀不捨的同時,更是表達對戰友們的無限敬意。軍營這個大熔爐練就了李文靈「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血性男兒性格,在書法藝術道路上也是吃苦不言苦,默默奉獻、辛勤耕耘,追求著自己的夢想。

下海經商 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有了良好的基礎,才能有所感悟;有了一技之長,就會成為謀生的「敲門磚」。1984年10月,李文靈從部隊退役後,憑著函授大學學歷且具有書法、寫作特長的優勢,從眾多應試者中脫穎而出,被招聘到縣委農工部。那個年代,跳出「農門」,吃上「皇糧」,是多數人奮鬥的目標。而李文靈註定是個例外。

體制內的安逸讓不安分的李文靈極為不適,他說:「整天坐在辦公室逐漸老去,讓我覺得很可怕。」不顧親人反對,他辭去「鐵飯碗」到縣罐頭食品廠應聘技術崗位,從此在廠里逐漸安頓了下來。工作熟悉之後,閑暇的時間也多了,於是李文靈又重新拿起毛筆反覆練習,書法造詣得到進一步提升。在食品廠工作期間,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工作,通過自身努力,最終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副廠長。正當他準備放開手腳大幹一場時,因為罐頭食品廠自身的種種原因,罐頭食品廠主管部門宣布停產、整頓,再也沒恢復生產。

為了生活,下崗後的李文靈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發現了一個市場空白且潛力巨大的行業——廣告製作。1993年9月,他用不到1000元的資金在永善縣城租下一間門面,在全縣率先創辦了「新起點」廣告設計製作公司。上世紀九十年代,沒有現在方便、快捷的科學製作技術,設計、書寫、製作,全靠手工完成。儘管如此,李文靈依然堅持不懈苦心經營自己的小天地。由於收費比較合理、服務態度熱情,加之所設計製作的燈箱、廣告牌等形式多樣、技術過硬、質量較好,深受廣大客戶喜愛,廣告生意越做越紅火,最終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痴心翰墨 書寫無悔藝術人生

2000年5月,從部隊轉業到昆明的老領導到永善檢查指導工作。利用空閑時間,專程看望了正將廣告製作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李文靈。看過他的一些書法作品之後,老領導語重心長地說:「文靈,寫字與書法既一脈相承,又有一定區別。你現在的字不講法度,隨心所欲,根本算不上書法,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的藝術苦旅,一定要以勤實和虔誠的態度去對待,選擇一至兩家自己喜歡的字帖和古代經典碑帖,從筆畫開始,反覆臨摹,在一定的時候,再學著觸類旁通,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開展創作,這樣才能學好中國書法。」老領導一席話猶如一股強心劑,讓有些自滿的李文靈醍醐灌頂。於是,他狠下心將經營紅火的廣告公司轉讓後,又一頭扎進書法研習之中。

楷書和隸書在所有的書體當中,不僅藝術性較強,並且字體莊重,字形優美,容易傳播,符合廣大群眾的審美需求。李文靈主攻楷書、隸書,兼修榜書、行書、草書,既效法自然,臨古仿今,又有個人創新。他堅持從基礎學起,最初臨習《曹全碑》、《乙瑛碑》、《禮器碑》等隸書名碑帖。之後,又開始潛心研習《張猛龍碑》、《等慈石碑》、《九成宮》等楷書名碑帖,再後來不停地變化,隨著認識進一步提高,又轉到對「二王」一系書風的學習上,涉獵了大量有關書法的書籍、文獻和作品,臨摹大量歷代名家的古帖拓本,書法造詣得到進一步提升,在長期的藝術熏陶及沉澱中,逐漸形成了遒勁有力、端莊大氣、自然流暢的個性特點和書法風格,既秉承傳統又不拘泥傳統,清新淡雅又不乏風骨,樸實自然又顯露出精神。

閑暇之餘,李文靈喜歡遊歷於祖國的名山大川,邊放飛心情、欣賞風景、結交朋友,邊臨風把盞、攜醉潑墨。2017年4月,李文靈得知書法報社舉辦《道德經》全國書法現場大展賽,他精心創作參賽,脫穎而出,順利入圍。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當山眾晶太極湖國際酒店的決賽現場,李文靈與來自河南、遼寧、內蒙古、上海等20多個省、市、區的272位大師、專家和作者,在武當山下、丹江水畔,感受、體驗道教名山武當山的風采,以墨香傳遞《道德經》的神韻。這次活動時間不算長,但對於李文靈來說,無疑是大開眼界,對於書法這門中國傳統藝術,他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

創新是書法藝術的生命,也是書法藝術發展的源泉。多年來,李文靈堅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書法思維和元素,亦不受時風影響,不為名利所困,堅持走自己的路。功夫不負有心人,努力的耕耘,給了李文靈快樂和收穫,他的書法作品先後在書法報首屆《道德經》全國書法現場大賽、首屆「華珍閣杯」《金剛經》全國書法作品大賽優秀獎等各種書法大賽中獲獎,併入選雲南省文化廳舉辦的「中國夢·清風行」書法作品展、雲南省圖書館舉辦的普洱茶文化書畫大賽優秀獎。

精編叢帖 探索書法練習捷徑

善於言談的李文靈身上瀰漫著文人雅士的書卷氣,在交談的過程中,他卻沒有為這些耀眼的光環而感到絲毫的喜悅,他說:「這些榮譽只是一種點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編寫出版一套書法臨摹系列叢帖,幫助初學者找到一條練習書法的捷徑,並將這項國粹一代代傳承下去。」

臨帖是基礎,融會貫通才是關鍵,將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筆觸反映出來,作品才有望走入正途,漸趨佳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除了堅持每天自己臨帖外,李文靈還結合自己多年來在書法研習和創作中的經驗,先後撰寫了《多角度全方位分解臨摹校正字帖》、《毛筆書法分解臨摹的方法》等書法論文,在書法網站發表後,引起了榮寶齋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專家的關注,其研究發明的獨特的書法臨摹方法,獲得專利授權。

2012年8月的一天,李文靈正在書房創作書法作品,突然接到北京榮寶齋出版社一位副總編輯的電話:李文靈先生,我們在網站上看到你撰寫的《多角度全方位分解臨摹校正字帖》、《一種可供書法臨摹的報紙》、《傳統防偽方法在現代書畫作品中的運用》、《書法的交替臨摹》等書法論文,領導高度重視,及時組織國內知名的專家進行研究論證,一致認為你的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毛筆書法初學者,經研究決定,出版社希望與你合作出版一套書法臨摹系列叢帖。得知這一可喜的消息,剛開始李文靈半信半疑,經與全國各地書友多方溝通和了解後,最終確定了消息的真實性和可靠度。根據出版社相關要求,如期簽訂合同後,李文靈與兒子李明哲便全身心投入到叢帖的編寫之中,並在規定時間內向出版社交稿。在出版社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經過辛勤付出和多方努力,所編寫的14本書法臨摹系列叢帖,作為專門為習書入門者打造的智慧書,每本首印10000冊,一經面世,被全國各地書法愛好者一搶而空。隨後,又與浙江古籍出版社合作,根據國家教育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編著出版書法臨摹叢書40種。目前,他正與中華書局、中國書法出版社合作,計劃編著出版一套全方位分解臨摹字帖系列叢書……

傳授書藝 傳統藝術代代相傳

在編著叢帖之餘,大量讀書,不斷有小說、散文發表,李文靈始終懷一顆平常心去經營自己最為傾心的書法,以超脫凡塵的返璞歸真為一生追求,經過多年的練習和沉澱,他的書法作品折射出軍人特有的剛毅沉穩,也洋溢著一種寧靜淡泊、洒脫飄逸的文人之風,點畫用筆精到,結字緊湊而勻稱,章法縱橫嚴謹。縱觀李文靈的作品,既沒有居功的驕傲之氣,也沒有世俗的浮躁之風,有的只是隔斷俗世的靜謐與安寧,物我兩忘的恬淡與清雅。具體說,他的榜書一揮而就,大氣磅礴,莊重大方,有力透紙背之感;他的隸書飄逸洒脫,秀麗端莊,動靜結合,回味無窮;他的行書方圓互現,濃淡相生,因情而變,獨具匠心;他的草書筆走龍蛇,洋洋洒洒,氣勢恢宏,筆墨淋漓,各種書體給人一種很強的視覺衝擊力、藝術感染力和美輪美奐的享受。

尤為難得的是,李文靈的每件書法作品無不蘊含著「雅俗共賞,服務於民」的理念,用他的話說,就是「要接地氣,寫老百姓看得懂的書法」!他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10年來,他先後參加春節期間為群眾書寫春聯、文化下鄉等活動30多次,為黨政機關、企業門店、機關幹部、普通民眾乃至學生無償題寫刊頭、匾額、招牌和其它書法作品200多件,精美的書法、謙遜的態度、熱情的服務,深受組織者、同行的喜愛。2017年,他又應縣文化館邀請擔任免費書法培訓班的教師,用心從書法的發展脈絡、演變、審美及書法的筆法、字法、章法等知識,為學員們作了精彩的講授和現場示範。李文靈坦言道:「將自己多年來在書法創作上的心得體會,盡量毫不保留、百分之百教給他們。好多學員從不會拿毛筆到經過二十節課的面授,現在都可以給別人寫漂亮的對聯,從毫無基礎到能像模像樣地臨摹出作品的過程中,我看到的是藝術的傳承,感受到的是極大的喜悅。」

在培訓班學習的學員,很多和李文靈既是師生又是朋友,對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師非常尊重。今年17歲的學生劉興魚只是在每年寒暑假的時候就跟著李老師學書法,進步很快,劉興魚說:「原來是愛好,也跟著別人去看過學過,可是都沒有像李老師講的這麼仔細,不管從講解還是實際的書寫都很仔細,每筆每畫都是他從原帖中精心取出,並列印出來,讓我們觀察、練習、揣摩,我覺得自己進步很大,從寫字以後,心能靜得下來能沉得下來了。」

為了能得心應手地為學員做好示範,教學員寫好一個字,李文靈往往提前潛心琢磨練上幾十遍、上百遍。他總是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書寫者,一遍遍地練字,他在輔導學員的過程中也督促自己不斷進步,不斷感悟。

大凡痴迷書法之人,心如止水,任憑外界喧囂浮躁,內心總能保持一份寵辱不驚。在李文靈的心裡,鋪紙揮筆早已成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融入骨髓里、血液里,如同三餐那樣一日也不可缺少。採訪結束後,筆者在他書房牆上見到一幅一幅榜書作品,「追夢」二字力透紙背,後面是幾行小字,內容為:幼年家貧父母難,赤腳背煤換書看。投筆從戎未十七,骨斷筋傷報國願。血管梗塞四支架,兔毫流暢五更天。下崗不忘兒時夢,唐碑漢帖煥春天。短短五十六個字,就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昭通 的精彩文章:

一路走好,救火英雄楊高飛…

TAG:微昭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