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靜讀」第172期:寇準·《詠華山》

「靜讀」第172期:寇準·《詠華山》

《詠華山》

宋·寇準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TEXTVERSION

寇準是北宋歷史上一個難得的人才,他直言敢諫,有點像唐代名臣魏徵。根據《宋史·寇準傳》記載,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寇準給太宗皇帝彙報工作,一語不合,惹怒了皇帝,宋太宗一怒之下,起身要拂袖而去,寇準就扯住皇帝的衣襟,讓他坐下,聽他把話說完。事後,皇帝對於他的做法很是讚賞,對群臣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由此可見寇準的做事風格。

但是,宦海沉浮,伴君如伴虎,在從政的幾十年中,寇準也不可避免地經歷了許多波折,他既曾官至宰相一職,也曾被貶謫到遙遠的廣東雷州,最後甚至是死在了雷州;既曾倍得恩寵,也曾含冤負屈,可以說寇準的一生充滿了波瀾起伏,是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

前面說了,寇準在文學方面也頗有成就,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寇準,自小便享有「神童」之名,我們今天品讀的這首《詠華山》,據說便是他在七歲時寫成的,寇準的家鄉距離華山不遠,據說當時他的父親在家中宴請賓客,有一位客人為了考驗他的才學,便要求他以華山為題,作詩一首,年僅七歲的寇準絲毫沒有怯場,幾步之內便詠成了這首五言絕句,在場之人無不嘖嘖稱奇,寇準的機靈聰慧可見一斑。

說到這裡我們一定會想到那首著名的《詠鵝》,想到那同樣七歲能詩的著名詩人駱賓王,一首《詠鵝》為我們描畫出了水中游鵝的生動形象,而這首詩的創作經歷也與寇準的《詠華山》相似,據說有一天駱賓王的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問了他幾個問題,駱賓王都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當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一個池塘的時候,一群白鵝正在池塘里悠哉悠哉地游嬉,客人同樣也是想看看駱賓王的才華,便指著池塘中的鵝,讓他作一首詩,於是駱賓王就當場創作了這首詩。

而在漫漫詩歌長河中,通樣能夠七歲賦詩的還有一位唐代廣東南海的小女孩,雖然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但是她卻留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送兄》詩。在這首詩的詩題下有一句小注,說:「武后召見,令賦送兄詩,應聲而就」,由此可以推斷,當時這位小姑娘的哥哥要去接受女皇武則天的召見,臨別的時候,人們讓她作一首詩,送別自己的哥哥,她應聲吟出了這樣四句:「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稀。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小小年紀竟然能把離別之情體會得這樣深刻,描寫得這樣細膩,的確是令人驚嘆。

可以說,這三首出自七歲孩子之手的詩歌,各有各的面目,各有各的特色,它們在詩歌史中閃耀著生動的光芒,成為詩歌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寇準的這首《詠華山》。

詩題中的華山又稱「太華山」,古稱「西嶽」,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歷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無數吟詠華山的詩詞作品,比如唐代詩人張喬在《華山》一詩中寫道:「 誰將倚天劍,削出倚天峰。眾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描繪了華山的陡峭幽峻。而晚唐時期鄭谷的《華山》中則說:「絕頂神仙會,半空鸞鶴歸。雲台分遠靄,樹谷隱斜暉。」這幾句著重表現了華山高聳入雲的氣勢。那麼,作為一首同樣詠寫華山的詩歌,寇準的這首小詩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

這首詩的語言極為簡潔明暢,全篇沒有一個生僻字眼,但是卻將華山的高峻雄偉表現得自然酣暢。「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兩句直接描寫華山之高,只有湛湛青天在華山之上,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一座山峰和它並肩,開篇即有不凡之氣勢。

然後以「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兩句通過參照物來進一步表現華山之巍峨,紅日、白雲在天,然而此時那輪紅日卻彷彿與自己近在咫尺,連白雲都好像在華山頂峰之下,人在山道上,見到如此壯美的景色,怎能不驚嘆呢?我們今天讀到這首詩又怎能不為之傾倒呢?因此這簡單的四句詩成為諸多吟詠華山的詩歌中廣為傳誦的一首,詩歌背後的故事也讓我們驚喜嘆服。

「靜讀古詩文」原創出品

溫故而知新,點藍字進入

祖詠·《終南望余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讀古詩文 的精彩文章:

「靜讀」第162期:李覯·《鄉思》
「靜讀」第155期: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TAG:靜讀古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