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取名的智慧:名字背後原來隱藏著這麼多玄機

取名的智慧:名字背後原來隱藏著這麼多玄機

小小的名字有著大有學問,它寄託著父母的期望,蘊藏著深刻的內涵,閃爍著民族的智慧,是窺探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

01.名字里的大學問

我們的先民自古以來就講究給孩子取個「嘉名」。

屈原在《離騷》中就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意思是說:我的父親考察了我的出生時間,就賜給我一個好名字——名叫「正則」,字叫「靈均」(屈原名「平」,字「原」,無凹凸為平,無凹凸且廣大曰原,正則和靈均則為二者的引申義)。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成人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字以表德」,故又稱「表字」或「表德」,舊小說里常常介紹某人「表德」叫什麼,這個「表德」就是字。

名和字意思要相應,通常構成同義關係、反義關係或相關關係。比如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字子淵,《說文解字》說:「淵,回水也。」淵就是迴旋的水;又比如孔子的弟子曾點,字皙,《說文解字》說:「點,小黑也。 」「皙,人色白也。 」點和皙意思正好相反;又如唐代大文豪韓愈,字退之,「愈」是超過、勝過的意思,「退之」則是讓他謙虛退讓一點,這反映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同時「退之」二字又是有出典的,《論語·先進》說: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宋代的蘇軾(東坡),字子瞻,軾是車前的橫木,古代男子乘車一般都是 「立乘」,就是人站在車上,手扶著軾,可以往前看,所以蘇軾的字叫「子瞻」。他的弟弟蘇轍,字子由,由是經過的意思,轍則是車輪碾過的軌跡,名和字也是相關的。而且軾和轍都從「車」旁,跟車有關,兩人的字裡面又都有一個「子」字(「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由此可見兄弟倆名、字之間關係之密切。

三國名人周瑜,字公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字子瑜。瑾和瑜都是美玉,名、字相應。成語有 「懷瑾握瑜」、「如懷瑾瑜」,比喻人有佳子女。魯迅小說《葯》的主人公叫夏瑜,暗指「鑒湖女俠」秋瑾,夏和秋都是季節名,瑜和瑾是同義詞,堪稱匠心獨運。

古人的名和字各有其用,總的原則是:自稱己名是謙稱,稱人之字是尊稱。

《論語》中孔子自稱為「丘」,對弟子則稱名。比如《述而》篇:「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因為他名丘,字仲尼。 《先進》篇:「求,爾何如? 」「赤,爾何如? 」求是冉求,字子有;赤是公西赤,子子華。他倆都是孔子的學生,所以老師就直呼其名而不必稱字。

弟子對老師要自稱名,當著老師稱呼其他同學也稱名,《論語》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編集《論語》的人對孔門弟子一般都稱字,這是後人對前輩的尊稱,只有對曾子稱「子」不稱字,對有若也有一次稱「子」不稱字,稱「子」比稱字又高了一個規格,所以有人由此推想,《論語》是曾子和有若的門人所記的。

宋人筆記 《河南邵氏聞見後錄》說:「漢高祖?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奴耳。至張良,必字曰『子房』而不敢名。 」這表明了劉邦對張良的尊敬。

今人往往不了解古人用名和字的區別,以至於鬧了笑話。比如《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元直是徐庶的字。可是電視劇在演這場戲的時候,徐庶對劉備自稱時卻一口一個 「元直」,翻開《三國演義》這一回,凡是電視劇里徐庶自稱「元直」的地方,原書都是「庶」。也許編劇覺得在電視劇里讓徐庶自稱「庶」觀眾可能看不懂,所以改成了兩個字的「元直」,殊不知,這一改卻違背了古人用名和字的原則,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

古人只有在特殊的場合才會自稱字,比如《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載:「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瞠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張飛字益德(後來常寫作「翼德」,如《三國演義》),面對曹操的大軍,他以二十騎的弱兵大呼自己的字,說:「我是張益德!你們有膽的可過來跟我決一死戰! 」這是何等的豪壯!難怪敵軍都不敢近前了。

由於古人的名不可隨便稱呼,於是就有了避帝王、尊長名諱的習俗。避諱在舊時代可是一件大事,讀書人不小心犯了帝王或官長的諱,輕則丟官下獄,重則喪命滅族,這種慘劇史不絕書。還有避不勝避的家諱。

《紅樓夢》第二回 「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說到:冷子興告訴賈雨村,雨村所教的女弟子林黛玉的母親,「即榮府中 (賈)赦、 (賈)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時名喚賈敏」,雨村聽後不禁拍案笑道: 「怪道這女學生讀至凡書中有 『敏』字,皆念作 『密』字,每每如是,寫字遇著 『敏』字,又減一二筆,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聽你說的,是為此無疑矣。」這就是家諱——對尊長的名不能說,也不能寫,實在避不開的,要改變讀音來念,寫的時候要缺最後一筆兩筆不寫,以示避忌。

跟別人交往,先要了解他的家諱,以免不小心觸犯了,既得罪人,又顯得自己缺乏教養。其實,這種習俗的流風餘韻直到今天還有殘存,比如有些傳統家庭給孩子起名不能跟家族中的長輩重字,講究的甚至連同音字也要避;在外謀生的孩子給家中寫信,信封上不能直接寫父母的名字,而要寫 「×××家中收」之類。

避諱有種種辦法,除了缺筆、空字等等之外,常用的一個辦法就是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比如漢高祖名叫劉邦,「邦」字就改用「國」字,以至於《詩經》中的「邦風」都改成了「國風」,一直傳到今天,上海博物館藏的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中一律稱作「邦風」,猶存其原貌。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世」字就改用「代」字,「民」則改用「人」,於是「三世」變成了「三代」,流傳至今,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把「民風」改成了「人風」,幸好這一改稱後來沒有被接受。

東漢明帝名叫劉庄,為了避諱,以「嚴」代「庄」,於是「莊周/莊子」被改稱為「嚴周/嚴子」,「庄光」(字子陵)被改為「嚴光」,遂使至今只知有嚴子陵(就是東漢光武帝的好友、隱居富春江畔不願出仕的那位高士,至今浙江桐廬富春江邊猶有嚴子陵釣台、子陵灘等遺迹),不知其原來是莊子陵。

漢文帝名叫劉恆,「恆」要改叫「常」,「恆山」改稱為「常山」,連同音的月宮女神「姮娥」也改成了「嫦娥」,如今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嫦娥」原來本名叫「姮娥」了。漢景帝名叫劉啟,「啟封」就改叫做「開封」,也是一直沿用到今天。

歷史上這種例子不一而足。宋人筆記《籍川笑林》中記載了一則笑話:「五代時馮瀛王門客講 《道德經》,首章有『道可道,非常道』。門客見『道』字是馮名,乃曰:『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馮瀛王就是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餘年,人稱官場「不倒翁」的馮道,門客為了避他的名諱,碰到「道」字統統來個「不敢說」,真是令人捧腹。

02.「嘉名」中的寓意

隨著時代的變遷,今天的人已很少會同時擁有名和字了,一般都只有一個「名字」。不過取個好名字的願望則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個美好的名字,至少會給人以一個好的第一印象。那麼如何才能取個「嘉名」呢?好名字應該符合下面一些條件:一是優美,最好有點詩意;二是獨特,要避重名,不落俗套;三是好念,忌用怪字僻字;四是好聽,念起來有音樂美;五是易寫,筆畫不宜太多;六是易記,讓人一見難忘;七是有味,最好意蘊深長,耐人尋味。

現在重名太多,有時同一個單位或班級就有重名的,稱呼起來實在不方便。筆者還遇到過老師與學生同名的,上課的時候很尷尬。所以取名最好能避免重複。當然,中國人口那麼多,要做到完全不重名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僅現代如此,古時也一樣。

北宋朱彧的 《萍州可談》里記載過一個趣聞:王安石晚年住在金陵,作過一首 《謝墩詩》: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原來他住的地方正是東晉名相謝安的故地,其地有謝公墩。謝安字安石,王安石名安石 (字介甫),所以他說 「我名公字偶相同」。古人重名的也很多,我們今天取名也只能力求不要重得太多而已。

取名要追求獨特,但不能怪異。據報載,江西籍公民趙志榮得子,取名「趙C」,稱以 「C」開頭的英語單詞為數眾多,可使趙家人丁興旺,又說希望兒子把英語學好,且 「C」是英語單詞「中國」的首字母。這個名字夠獨特的,估計重名的概率很小,但是後來報戶口、做身份證卻都遇到了麻煩,因為這不像中國人的名字。我國的相關規定不允許在名字中出現外文字母。

還有的人為了避免重複,專挑字典里的冷僻字給孩子起名。筆者就碰到過兩個單名 「龑」的學生,這個 「龑」字估計很少有人念得出。實際上這個字是五代時南漢國的開國君主劉龑(yǎn)為自己造的字,就像武則天為自己的名造了個「曌」字一樣。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記載:劉龑初名岩,後改名為陟。建國後的第九年,有一條白龍出現在南宮三清殿,於是改元叫 「白龍」,又把自己的名改為龔,以應龍現之祥。但是有一個胡僧告訴他說: 「讖書上說: 『滅劉氏者龔也。』」於是他就取 《周易》 「飛龍在天」之義造了一個 「龑」字,音「儼」,用作自己的名。這個皇帝的迷信和無聊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還有一個 「贇(yūn)」字也常常被用作人名,尤其是單名,男女皆有。這個字有文有武又有貝,意思是「美好」,真是一舉多得,堪稱「嘉名」了,可惜的是很少有人念得出。主編《漢語方言地圖集》的方言學家曹志耘教授,本名叫曹志贇,可能是因為覺得「贇」字太生僻,別人大都不會念,就自己改成了「耘」,志耘——志在耕耘,多好的名字!

名字是供人稱呼的,所以要易認、易念、易記,忌用冷僻字。像著名學者馬一浮先生的名字,就既簡單易記,又獨特新穎。還有一點也應注意,就是最好不要用多音字,像王重民、潘重規、劉長卿、唐長孺這些名字,究竟是念zhòng還是念chóng,cháng還是zhǎng,有時真叫人無所適從。

此外還應注意諧音問題,就是要避免讓人聯想到難聽的字眼。有些名字字面看起來挺不錯,用方言念也不成問題,但是一用普通話來念就不好聽了;還有些名字,用普通話念沒問題,可是一改成方言,就不雅了。

筆者曾經歸納過古今人取名字的幾種常見類型,雖然不一定全面,但或可聊供年輕的父母們參考。

一曰經典型。這是傳統社會裡取名字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其好處是文化底蘊深厚,給人以典雅之感。比如毛澤東字潤之,澤應該是行輩,東與潤之則名、字相應,典出《論語·憲問》:「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取最後一句的東和潤、之三字。

無獨有偶,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復旦大學已故教授朱東潤先生的字也是出自這句話。據說朱先生譜名屬「世」字輩,名世溱。 1906年(十一歲)入幼幼小學(初等小學)甲班,從汪民甫先生讀《左傳》,甚得汪先生器重,並蒙字以「東潤」。

毛澤東的兩個女兒李敏、李訥,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作家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典出《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堯應該也是行輩,名和字則取了「蔽芾甘棠」句的後三字。巴金是他的筆名。美學家王朝聞,顯然是出自《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

二曰寓意型。這也是常見的一種取名方式,就是在名字中寄寓了各種特定的含意。比如孔子給長子取名叫孔鯉,字伯魚。據說孔鯉出生的時候,正好國君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孔子覺得很光榮,於是就取了這個名和字。伯就是伯仲叔季的伯,指兄弟中排行最長的。鄧朴方的名字據說是劉伯承元帥給起的,取 「質樸方正」之意。後來弟弟鄧質方出生的時候,鄧小平說,這就不用再麻煩劉伯伯給取了,就叫質方吧。

還有以出生地或出生時辰來命名的。比如清代樸學大師、嘉定人錢大昕,大概是生於早晨,因為昕是 「日將出」的意思 (見《說文解字》)。現代名人叫寅初的有好幾位,比如馬寅初、董寅初,大概都是生於寅時初刻。

三曰時代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氣,這往往會在名字上留下烙印。比如東晉南北朝人取名喜歡用「之」字,翻開《晉書》《宋書》《世說新語》等古籍,叫「××之」的人是成串的,像顧愷之、王坦之、王彪之、張玄之、羊玄之、溫放之、袁悅之、祖沖之,等等。甚至有祖孫三代一路「之」下去的,比如王羲之的五個兒子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王徽之的兒子叫王楨之。

今人也有不少仿此格式起名的,如朱穆之、王忍之,等等。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人們還喜歡用佛教詞語取名,菩提、菩薩、羅漢、彌陀、文殊、師利、普賢、藥王、羅侯、羅雲、迦葉等等,不一而足。為此,語言學大師呂叔湘先生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 《南北朝人名與佛教》。看了這些人名,令人不禁聯想起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此風至唐猶存,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不就是佛教人物嗎?自從基督教傳入中國,許多人的名字也顯露出宗教的色彩,比如民國時期的各界名人符保盧、馬約翰、洪煨蓮、趙蘿蕤等等,正如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在 《語言與文化》中所說:「即使你沒看見過他們本人,單從他們的命名,就可以推知他們是曾經受過洗禮的人物。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人們常常用道、德、仁、義、忠、孝、禮、智、誠、信、儒、卿一類的字來取名,台灣地區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上世紀50年代叫建國、建軍、解放、強國、國強、勝利、援朝、躍進、紅旗一類名字的特多。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放眼四海,胸懷全球,仰望星空,豪情滿懷,名字也越起越大,亞洲、世界、天宇、宇宙、宇航、航宇等充滿時代氣息的名字層出不窮,還有叫雨果的,公然把世界級文豪的大名也「拿來」了。甚至有非複姓而取日本式的四個字的名字的,也不鮮見。真是百花齊放,琳琅滿目,無不帶著鮮明的時代特徵。

四曰巧妙型。著名學者金克木,歷史地理學泰斗陳橋驛,畫家關山月,作家茅盾、馬識途、路遙,詞作家閻肅,中科院院士鍾南山,等等,都屬於巧妙型。更有妙者:夏商周、周秦漢——三個相連的朝代名;丁壬癸——十個天干中的三個;錢鍾書——一輩子鍾情於書;父親叫陳詩經,女兒叫張楚辭……令人嘆絕!

五曰家族型。這在傳統社會裡是常見的一種取名類型。著名的如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後人的行輩。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 (清代避帝諱,弘改為宏,胤改為衍),供起名用。後經明崇禎、清乾隆和民國八年三次添補,接以如下四十個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目前在世的大概以慶、繁、祥、令四輩為多,迄今已知的最小輩分是「欽」字輩。以前一些較大的姓氏往往都有自己的行輩用字,一看就能知道某人是屬於哪一輩的。此風俗在海外華人社團往往還被較好地保留著。

六曰隨機型。搜索枯腸仍然想不出合適的名字的時候,人們有時會把給孩子取名的特權委託給冥冥之中的隨機性。比如北大教授、語言學家蔣紹愚先生的孫子叫蔣文淵,據說是蔣先生閉著眼睛隨手在書架上抽一本書決定的,抽到的剛好是文淵閣 《四庫全書》,那就叫 「文淵」吧。

本文原載於《解放日報》(作者汪維輝,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古代中國人的冰雪運動
金玉滿堂,歷代名家筆下的《玉堂富貴圖》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