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圓周率只背到3……這樣減負會把孩子減成廢物嗎?

如果圓周率只背到3……這樣減負會把孩子減成廢物嗎?

文/桂魚青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網上有個吐槽當代日本年輕人的梗,叫「平成養豚」。

「平成」是日本明仁天皇的年號,「豚」在日語里是豬,翻譯過來,就是在平成年代(1989年至今)成長起來的人,是一幫混吃等死的傢伙,和豬差不多。

但這個鍋不該天皇背,事實上,同期出生的年輕人還有一個外號,叫「寬鬆世代」。

「寬鬆」指的是日本政府從2002年開始全面推行的「寬鬆教育」:降低課業難度,削減課時,減輕學生負擔。

用中國話說,就是減負

「初三開始周末雙休、五級評價和不排名次什麼的」

今天有很多人認為,正是寬鬆教育造就了這群豬一樣的年輕人。平成養豚,其實是「減負養豚」。

1

「平成廢物」是一群什麼樣的傢伙?編劇大神宮藤宮九郎在2016年的電視劇《寬鬆世代又如何》中,把矛頭對準了最早一批經歷寬鬆教育的年輕人,吐槽模式全開。

劇中三個男主角都是29歲,年近而立。男一號工作7年,業績倒數第一,連最基礎的新人工作都做不好,上司放棄了他,將他調離總部降職。

「我領導根本連教訓都懶得教訓。」連教訓都懶得教訓,那就糟了

男二號在小學當老師,苦惱於領導嚴厲、家長難纏、學生不聽話。因為從沒談過戀愛,還是處男,遭到所有人的嘲笑。

總之問題不在自己這裡

男三號自視甚高,復讀11年只為考東京大學,日常收入主要靠拉皮條和敲詐嫖客。他和非法滯留日本的遊客生了孩子,但沒有辦理結婚手續。

男三號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酒吧區對路人嚷嚷這句話

劇中還有胡亂面試找工作的大四學生:

面試官:???

被同事指出缺點就崩潰大哭的實習生:

「正在沮喪的時候被老師劈頭蓋臉教訓了一通」

我們對劈頭蓋臉的理解可能有點區別……

在工作中犯下大錯,上司帶他道歉彌補,事後反而投訴上司「職權騷擾」的新人:

在公司大群吐槽「和那種上司一起工作我會死的」,這是病得不輕了,需要把《關係攻略》抄10遍

這些人自我感覺很好,但其實什麼也做不成,走到哪裡都碰壁。年長的職場老人在嫌棄他們時說了同一句話:

「就是因為這樣才說你們寬鬆世代的!」

年輕人所有的粗心愚蠢不靠譜,只要一句「他是寬鬆世代」,大家都能心領神會

2

電視劇做了些藝術誇張,但劇中提到的減負政策都是真的。

「3.14對小學生太難,圓周率說3就可以了!」周三徑一,直接退回到公元前中國《周髀算經》的水平

關於年輕人吃不了苦,在學業、工作、家族和親密關係中表現得一塌糊塗,以及老一輩人對他們產生了非常糟糕的印象的描寫,也都是真的。

被人說是「文科省創造出來的殘次品」

曾經有日本媒體總結了「寬鬆世代」經常被批評的幾個問題

☉ 不懂商務禮儀,太自我和隨意;

☉ 伸手黨,完全不能自己鑽研,一有不懂只會直接問別人;

☉ 不合群,不禮貌,粗魯地拒絕上司的聚餐、娛樂玩耍等邀請;

☉ 總會為犯下的各種錯誤找借口;

☉ 完全不按規矩辦事,做事想當然。

簡單地說,就是「情商低」。

寬鬆世代開始帶新人了,也忍不住抱怨

「搞不懂這些寬鬆怪物到底在想什麼」

大家可能還有印象,「情商低」一向是「應試教育犧牲品」和「高分低能」的標籤。

為什麼它會反過來變成寬鬆世代的特色?

因為減負不止減掉了課本和家庭作業。

3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6-12歲的學齡期小學生們需要順利度過「勤奮對自卑」衝突。在這個階段,能夠很好地完成學習課程的兒童會獲得「勤奮感」,他們會更自信,通常日後成就也更高。

相反,如果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很差,他們就會懷疑自己,感到沮喪,變得自卑。

「每天都覺得撐不下去了」

不管中國還是日本,減負的初衷都是提高孩子的勤奮感,降低自卑感。減負政策除了調低功課難度,削減課時,往往還特彆強調學校「成績不能排名」,「不能批評孩子」,不許給學生壓力。

制定規則的人想消滅一切比較和負面評價,好讓每一個孩子都覺得「我很棒」。

這顯然不可能。

現實是,「大鍋飯」讓公立學校無法提供基本的榮譽感和激勵,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無論我怎麼樣,結果好像都差不多。」

說好聽點就是「佛系」

而勤奮感的本質其實是「我能行,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得到一個好結果」。

重點不是「我能行」,而是「我努力會有好結果」。

要獲得勤奮感,首先得有一套靠得住的價值觀。

否則只會淪為面試官口中「自我感覺良好」的討厭鬼

此外,在學校里躲開了競爭和排名,工作後一樣得面對。

「用公司郵箱把業績傳來傳去,結果我吊車尾的事情搞得人盡皆知」

老師為了飯碗不敢得罪學生,公司領導訓起人來可沒有這些擔心。

直到工作了,才「第一次被人好好教訓了一頓」

單純的年齡增長並不會自動讓人更加成熟堅韌,對壓力和挫折的處理其實是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很多人說「吃虧要趁早」,那是因為他們覺得跟少年競賽相比,成年後懵懵懂懂地直接闖進叢林社會,實在難得多。

「走上社會後會被人說沒用、軟弱」

4

很多家長看到了這一點。既然公立學校要減負,那就送孩子去補習班,去更好更貴的私立學校。

這就像一個囚徒困境,誰不甘心、不肯走那條政府劃定的「寬鬆」路,誰的孩子就能學得更多,在未來的競爭中多一點優勢。

他們寧願付出相當的代價,也要把被「減掉」的補回來。

「周末我都去補習班了」

「補習班還是會排名次。」補習班彌補了公立學校被政策剝奪的部分,很多孩子的勤奮感是從這裡來的

學校也很焦慮。減負導致招生的選拔性大大降低,招不來優秀的學生,地位就保不住。所以校領導會想盡辦法篩來好學生——一所學校的基本面就是那群最優秀的孩子。

這不是壞事,它代表著一條用實力換機會的路。家境富裕的孩子能靠學區房順利進名校,勤奮自律的孩子也能自己給自己開道,大家各憑本事。

確實也有很多家長不希望孩子太累,只要孩子開心,順其自然就好,這當然是他們的自由。

但是強行以「減負」為名堵死金錢之外的通路,硬要所有孩子一起玩耍,結果就是那些生來理應不止如此的人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無法創造更多的價值。

這哪裡叫公平呢?

公平應該是給願意付出的人足夠的機會,而不是把大家拽到同一個水平線上,阻止人們改變命運。

更何況,並非所有孩子都厭憎練習與考試。

有的人很早就知道,走哪條路才能改變命運;有的人甚至從小就能從解決問題中獲得快樂。他們都不把應試視為負擔。

這是一批最強的人,是未來的希望,他們將為一個民族提供最優質的人力資源,阻撓他們的結果是讓公共利益受損。

日本人已經發現不對了,他們不只在電視劇里吐槽,早在05年就開始著手修改基礎教育指導意見:

2005年,文部科學大臣要求中央教育審議會重新審視學習指導要領;

2006年,曾經因為難度被刪掉的「發展性內容」重新編入教科書。

2007年,在首相安倍晉三主導下,以「教育再生」之名,開始著手改革寬鬆教育。

2008年,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方案公布。

……

一步一步,帶著青少年回歸老一輩日本人勤奮上進的好傳統。

減負到底會帶來什麼後果?

《寬鬆世代又如何》的編劇宮藤宮九郎先生借小學生的口表達了他的觀點:

「你們覺得接受寬鬆教育的孩子們結果會變得怎麼樣呢?」

「變成笨蛋了!」

小孩子都懂的道理,誰在裝傻呢?

- END -

熊太行人際關係洞察家,得到 App《關係攻略》專欄作者,《西遊記》深度研究者。前雜誌主編。原創自媒體「就叫熊太行也行」創始人。

桂魚青非正常生物研究員,古早文藝作品和冷哏愛好者。「就叫熊太行也行」常駐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五言 的精彩文章:

TAG:十五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