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誠明堂戊戌年春學期第一次教學手記

誠明堂戊戌年春學期第一次教學手記

論天班

(2018年3月4日,上午9:00——12:00)

今天是第一次上課,照例先進性訓話。新學期,新氣象,新要求。

甲、讀經需以百遍為一周期,以熟讀成誦為標準,統觀何晏《集解》及朱子《集注》,建議買本沒有標點符號的,獨立斷句,可自行安排在日課中。

乙、學堂子弟日課內容為:四書(即《論語,講到那兒,讀到哪兒、背到哪兒)、詩詞(《千家詩·五律》,每周三首)和古文(即《古文觀止》,每月一篇)。

丙、讀《千家詩·五律》,需以學堂所授「讀詩七步法」為標準,落實在紙面上,以「自讀+選講」的方式來進行,旁涉詩詞鑒賞,精講多練,講練結合。

丁、本學期填詞藉助《誠明堂選歷代詞》,主要以《浣溪沙》《臨江仙》《蝶戀花》為主,由此再擴展到其他詞牌,講授創作方法,使諸生勤加練筆。

戊、小學之道在於「通」,即文字、音韻、訓詁之學。經部之學在於「專」,即「四書五經」、「儒家十三經」等經學。治經學,一重訓詁,二重義理,三重考據。

己、本學期計劃課諸生《論語·子路第十三》至《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千家詩·五律》部分,兼及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詞牌,做到經學與詩學的結合。

本周新學《論語·子路第十三》,老規矩,先正音。

」,入聲字用紅色字體標出。「」,尖口字用綠色字體標出。「X」,歸韻字用下劃線標出。「」,既是入聲字,又是尖口字,用藍色字體標出。

子路問子曰之勞之益曰無倦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有司過舉賢才賢才而舉之舉爾所知爾所人其舍諸子路衛君待子而為政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如也名順言成事樂不興禮樂不罰不中刑罰不民無所措手故君子名之可言也言之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樊遲稼子如老農如老圃樊遲人哉樊也上好禮敬上好義不服上好夫如是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誦詩三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能專對雖多奚以為子其身正令而行其身正雖令從子魯衛之政兄弟也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始有矣少有苟完矣富有苟美矣子衛冉有僕子庶矣哉冉有既庶矣又何加焉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教之子苟有用我者期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善人為邦可以勝殘去矣誠哉是言也子如有王者世而後仁子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何晏也對有政子其事也如有政雖吾以吾其與聞之定公問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可以是其幾也人之言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幾乎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可以是其幾也人之言予無乎為君唯其言而予違也如其善而之違也不亦善乎如善而之違也幾乎言而喪邦乎公問政子近者遠者來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欲速無見欲速則不達大事公語孔子吾黨有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吾黨之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在其中矣樊遲問仁子居處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敢問其次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敢問其次果硜硜然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今之從政者何如子噫鬥筲之人何算也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也子南人有言人而無恆可以巫醫善夫恆其德或承之曰不占而已矣子君子和而同小人同而和子貢問鄉人皆好之何如子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可也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善者惡之子君子事而難以道不說其使人也器之人難事而易說之雖以道其使人也求備焉子君子泰而驕小人驕而泰子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問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善人教民可以戎矣子教民戰是謂棄之

論地班

(2018年3月3日,下午13:30——16:30)

今天是第一次上課,照例先進性訓話。新學期,新氣象,新要求。

甲、讀經需以百遍為一周期,以熟讀成誦為標準,統觀何晏《集解》及朱子《集注》,建議買本沒有標點符號的,獨立斷句,可自行安排在日課中。

乙、學堂子弟日課內容為:四書(即《論語,講到那兒,讀到哪兒、背到哪兒)、詩詞(《千家詩·五律》,每周三首)和古文(即《古文觀止》,每月一篇)。

丙、讀《千家詩·五律》,需以學堂所授「讀詩七步法」為標準,落實在紙面上,以「自讀+選講」的方式來進行,旁涉詩詞鑒賞,精講多練,講練結合。

丁、本學期填詞藉助《誠明堂選歷代詞》,主要以《浣溪沙》《臨江仙》《蝶戀花》為主,由此再擴展到其他詞牌,講授創作方法,使諸生勤加練筆。

戊、小學之道在於「通」,即文字、音韻、訓詁之學。經部之學在於「專」,即「四書五經」、「儒家十三經」等經學。治經學,一重訓詁,二重義理,三重考據。

己、本學期計劃課諸生《論語·八佾第三》至《論語·雍也第六》,《千家詩·五律》部分,兼及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詞牌,做到經學與詩學的結合。

本周接上學期,新講《論語·八佾第三》,3.15「子入大廟」章至3.21「哀公問社於宰我」章,凡七章。

3.15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本章記載孔子年輕時的事。「大」,音泰。「大廟」,即太廟,魯國的祖廟,也就是曲阜的周公廟,在曲阜魯故城中心偏東。《周禮·考工記》載古代城市,有所謂「左祖右社」之說。古時君王坐北朝南,左邊就是東方,右邊就是西方。以紫禁城為例,天安門的東側為「左」,也就是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是「祖」,就是明清的太廟,祭祖的地方;天安門的西側為「右」,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是「社」,就是社稷壇祭壇(五色土),祭祀農神的地方,祈禱豐收。

孔子進入太廟,遇事就問。「或」,有的人,有些人。有人說:「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鄹人」,是說孔子是鄹邑的邑官。當時孔子尚年輕,有知禮之名,而進太廟每事問,便有人懷疑。「鄹人之子」,明顯帶有輕視之意。「知」,知曉,了解。誰說孔子通曉禮儀之事?「聞」,聽說。「之」,代指前面有人說孔子的那些話。孔子聽聞後便道,「是禮也」,「是」代指前面有人說自己的那些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此做才是禮。禮儀,本在乎敬,即使知道仍會在一些問題上發問更是一種謹慎,所以朱子說孔子「敬謹」。

3.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本章講射禮。「射不主皮」,可見《儀禮·鄉射禮》。《小戴禮記·樂記》言「貫革」。「皮」,舊說箭靶子,古時箭靶子稱為「侯」,有布做的,有皮做的。「皮」,一說「革」也。古者射以觀德,孔子此處所說的射應為禮樂之射,而不是軍中之射。「為力不同科」。「為」,去聲,因為。「科」,等級。因為人與人的力量等級有所不同,故而以中不中為主,不以是否穿破皮革為主。「古之道也」,《樂記》有言:「武王克商,散軍郊射,而貫革之射息。」周衰,王綱廢弛,禮壞樂崩,列國兵爭,戰火不熄,孔子有感於此而慨嘆。三句宜連讀,一氣呵成。

3.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去」,上聲。「告朔之餼羊」,「告」,音故。「朔」,每月第一天。「晦」,每月最後一天。「望」,每月十五日。「餼羊」,殺而不烹的活羊。周代以子月(陰曆11月)為每年的第一個月,這叫做「建子為首」。夏代以寅月(陰曆1月,也就是正月)為每年的第一個月,這叫做「建寅為首」。商代以丑月(陰曆12月)為每年的第一個月,這叫做「建丑為首」。我們今天是按照夏曆記錄陰曆的。「告朔」,周禮,在每年秋冬季相交的時候,周天子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發給諸侯,包括有無閏月、每月朔日是哪一天等,叫做「頒告朔」。諸侯接受以後,藏於祖廟,每月朔日,殺一隻活羊來祭祀於宗廟,然後回朝聽政。祭於祖廟,叫做「告朔」,聽政叫做「聽朔」或「視朔」。孔子之時,每月朔日,魯君不但不親臨祖廟祭祀,也不聽政,只殺了一頭活羊來虛應故事。故而子貢認為不必留取這種形式,乾脆連羊也別殺了,去掉算了。孔子認為「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愛」,惜也。你可惜那頭羊,我可惜的是禮呀!儘管這是殘存的形式,那也比什麼也不留好。如果連這隻羊也去掉了,這個禮儀就徹底廢了。就像今天我們的某些綜藝節目,形式很好,但內容太差勁了,最起碼內容得是傳統文化的基礎文本。倘若連最基本的內容都沒有了,再好的形式也於事無補。遑論那些不同詩詞格律的評委了,觀者為之一笑。

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本章言君臣之禮。侍奉君主要處處盡禮,此乃本分。當時得魯國三家強、公室弱,人人皆依附於三家(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看到孔子事君盡禮,都認為是「諂」也,諂媚。孔子所言,「事君盡禮」,可知禮所當然。錢穆先生指出,「凡讀《論語》章旨不明,可參以諸章之編次。此處上下章皆言魯事,故知此章亦為魯發」,此說當為讀《論語》法要。

3.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本章接上章,繼續言君臣之禮。魯定公,姬宋,魯國國君,「定」,謚號,魯哀公之父。本章年代應在BC509——BC495年魯定公在位期間,更有可能在BC500——BC498年孔子任魯司空、司寇、攝行相事時。魯定公問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君主使喚臣子,臣子事奉君王,該怎麼樣?君對於臣稱「使」,臣對於君稱「事」,可見君臣之不平等。孔子回答,「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國君對待臣子要有禮,也就是外部約束,代表國君的權力,臣子事奉國君要忠誠,也就是內心約束,代表臣子的義務。可見,人與人交往,要見盡己,方能感召對方。

3.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關雎》,既是《詩經·國風·周南》的第一篇,又是整部《詩經》的首篇。用八個字概括,「天子之樂,成周之詩」,是周天子與王后的婚禮進行曲。據學生們說,《詩經》中比較有名的,知道的除了《關雎》以外,還有《秦風·蒹葭》等。孔子重詩教,《詩經》是「五經之首,文學之源」,如同《論語》就是「四書之首,儒學之源」般,這兩部書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這一章是孔子論述《關雎》這首詩,說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樂」音洛,指《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言,此處的「好」要讀上聲,作形容詞,君子好的配偶,不能讀作去聲,作動詞,追求,要是那樣的話,君子喜好追求女孩,絕對不可能,有違君子之道。「淫」,流於放蕩,有傷性情之正,此處是說過分地快樂或高興。「哀」指《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而言,「傷」,即傷感,過度悲傷,有傷禮節之和。這兩句是說《關雎》這首詩,既會讓人愉悅,又使人有淡淡的悲戚之感,但都不會過分,既不會流於放蕩、也不會過度悲傷。

此章言「禮」的重要性。前篇有子曾言「禮之用,和為貴」,凡事需「以禮節之」,「禮」需要「節」,節制。「樂」和「哀」也都需要節制,而「淫」和「傷」都是沒有及時節制的結果,有傷性情。《關雎》給人以「樂」和「哀」的觀感,二者結合即是「和」,體現了性情之正,更是孔子詩教的核心教義之一。

孔子除了論述《關雎》以外,還對《詩經》中的很多篇章都有所述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就有《孔子詩論》,可參看。

3.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哀公,即魯哀公,姬將,BC494——BC468年在位。孔子周遊列國返魯後,就一直跟魯哀公打交道。此問年代當在BC494——BC479年之間。孔子一生主要經歷了魯國四代國君,即魯襄公(出生、幼年)、魯昭公(少年、青年)、魯定公(壯年、中年)、魯哀公(老年、過世)。

宰予,字子我,孔門二期弟子,孔門十哲之一,長於言語。「社」,前章曾講到「左祖右社」,土神。古本有兩種寫法,《魯論》作「主」,《古論》作「社」,八角廊漢簡和敦煌、吐魯番寫本作「主。據下文可知,此處的「社」指「社主」。古代祭祀土神,要立一個木製的牌位,這個排位就叫做「主」,此木主有神靈的護佑,如果有外出征戰,必須帶著這塊木主隨行。當年楚莊王邲之戰便用木主在黃河邊上祭祀而還。由此可知,「社」是殺殉而祭之地,魯哀公問宰予祭祀「社主」(即土神)之事。實則為隱語,是問他能不能殺人,意思是要除去三桓。宰予回答,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人用栗木。還解釋了為什麼周人用栗木,「曰使民戰慄」,「戰慄」,恐懼的樣子。這意思就是表示贊成,勸魯哀公痛下決心,不殺不足以使民警惕恐懼。

後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心知三桓擅權秉政,由來已久,不可操之過急,便諷勸哀公,「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成事」,事已成。「遂事」,「遂」,行也,事已行。「既往」,事已往。已經成了的事,不再說了;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諫言了;已經過去了的事,不必再追究了。果然,其後魯哀公終為三家所逼逐,而宰予也因為幫助齊國國君謀劃攻討田氏而被殺。此三句也成為了三個成語流傳至今,遺憾我們只知道最後一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誠明草堂 的精彩文章:

TAG:誠明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