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喜歡把自己畫到畫里的丟勒、喜歡把人畫胖的魯本斯以及油畫之父凡·艾克:藝術史博物館

喜歡把自己畫到畫里的丟勒、喜歡把人畫胖的魯本斯以及油畫之父凡·艾克:藝術史博物館

上一篇:雕塑中的蒙娜麗莎: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和它失而復得的鎮館之寶

繪畫陳列館珍藏了15-18世紀來自幾個主要歐洲王國的知名藝術家的傑作,其中德國、佛蘭德、荷蘭這三個北方國家和義大利、法國、西班牙這三個南歐國家的畫作各佔一個半區。我們就從北方三國看起。

首先看到的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丟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於1511年繪製的《聖三位一體的朝拜》。丟勒二十多歲時就已成名,我們在馬德里曾看到過他那個時期的自畫像,非常高貴和自信。他以筆法細膩、透視精準、比例完美著稱。眼前的這幅祭壇畫是他為家鄉紐倫堡的一座禮拜堂所繪。上方中間是聖父托著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聖子,最上方是代表聖靈的鴿子,左邊的聖母和右邊的施洗者約翰率領眾人跪在十字架兩旁。下方左邊是教宗率領宗教代表,右邊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率領世俗代表進行朝拜,這樣的設計讓我想起之前在布拉格國家美術館看到的丟勒的另一幅名作《玫瑰花環盛宴》。與那幅畫中畫家將自己畫在世俗人群中不同,丟勒在這幅畫右下角的位置單獨繪製了自畫像作為簽名,畫家手持的方板上寫著自己的名字和創作日期。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是佛蘭德著名的巴洛克畫家,曾為眾多王室成員及貴族繪製肖像。我們之前看過他的不少作品,他筆下的人物普遍身材偏胖,甚至連耶穌都不例外。我以前不理解,看過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後才明白,魯本斯所在的佛蘭德當時並不流行苗條身材,而魯本斯也不喜歡古典美的「理想」形式,於是就有了被今天的一些人詬病的「肥胖形象」。這幅《披著皮毛的女人》繪製於1638年,畫中豐腴健碩的女子是魯本斯的第二任妻子Hélène(1614-1673)。1630年,在魯本斯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四年後,53歲的畫家娶了16歲的嬌妻Hélène,此後便經常以她為模特作畫。不過,能把自己嬌妻的裸體肖像展示給眾人,是不是也需要些勇氣呢?即便是在那個年代。(圖片參見公眾號:書蟲游世界)

這幅《安傑麗卡和隱士》繪製於1628年,取材於義大利詩人Ludovico Ariosto(1474-1533)的長篇敘事詩《瘋狂的奧蘭多》(Orlando Furioso)。畫中描繪的是一個隱士向公主安傑麗卡示愛遭拒後對公主的坐騎施了魔法,公主被她的馬帶到一個遙遠的小島後仍然拒絕隱士求愛,於是隱士將公主灌醉,趁公主沉睡時欲行不軌。不出所料,畫中的安傑麗卡也是一位胖公主。(圖片參見公眾號:書蟲游世界)

《伊爾德豐索祭壇畫》是魯本斯1630-1632年受荷蘭女王伊莎貝拉(Isabella Clara Eugenia,1566-1633)委託繪製的一幅三聯畫。中間的主畫面描繪了七世紀托萊多大主教聖伊爾德豐索(San Ildefonso de Toledo,607-667)接受聖母瑪利亞賜予十字褡的場景。右聯便是伊莎貝拉和她的主保聖人奧地利的聖伊麗莎白;左聯為她的丈夫,荷蘭的聯合執政者阿爾伯特(Albert VII,1559-1621)和他的主保聖人盧萬的聖阿爾伯特。伊莎貝拉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Felipe II de Espa?a,1527-1598)的女兒,兩歲時便被許配給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1612),不過古怪的魯道夫宣稱誰都不想娶。無奈之下,腓力二世在臨死前將西班牙統治下的荷蘭賜給伊莎貝拉和她未來的丈夫,條件是她必須嫁給魯道夫二世的弟弟阿爾伯特。阿爾伯特當時已是托萊多的大主教,為了結婚只好辭去主教職務,與妻子共治荷蘭。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伊莎貝拉會出資委託魯本斯繪製這幅祭壇畫並捐贈給布魯塞爾的聖伊爾德豐索兄弟會了。

魯本斯影響了不只一代佛蘭德畫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衛·特尼爾斯一家。老大衛·特尼爾斯(David Teniers the Elder,1582-1649)曾向魯本斯求學,他的兒子小大衛·特尼爾斯(David Teniers the Younger,1610-1690)間接地受到魯本斯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持續到老特尼爾斯的孫子大衛·特尼爾斯三世(David Teniers III,1638-1685)和重孫子大衛·特尼爾斯四世(David Teniers IV,1672-1731)。小大衛·特尼爾斯是這個繪畫世家中最出色的一位,他1632年加入安特衛普聖路加畫家公會,1644年被推舉為會長。當時尼德蘭的統治者利奧波德·威廉大公(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of Austria,1614-1662)邀他繪畫並聘請他管理自己的藝術藏品。這幅繪製於1650年的《利奧波德·威廉大公在布魯塞爾的畫廊》描繪的就是畫家自己陪利奧波德·威廉大公觀看剛剛購得的51幅義大利畫作。利奧波德·威廉大公總共收藏了一千四百餘幅繪畫,大部分目前都保存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提到荷蘭,我們不得不驚嘆,荷蘭居然在那幾個世紀出了如此之多的極其優秀的大畫家。首先要說的是15世紀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奠基人,因其對油畫技術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而被稱為「油畫之父」的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90-1441)。

在他那個時期,畫家通常採用植物或礦物材料研磨成粉後用蛋清調和成顏料,缺點是幹得太快,色彩也不夠柔和。揚·凡·艾克嘗試用油代替蛋清,並將其廣泛應用。據義大利美術史學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著作所稱,揚·凡·艾克是油畫技術的發明者,但實際上這種觀點已為現代學者否定。早在12世紀初,油彩的配製技術已有清晰地描述和記載,並被應用於木雕彩繪等藝術創作中。不過,揚·凡·艾克確實將這種技術在木板繪畫中發揚光大,隨後影響了荷蘭和義大利等地的眾多畫家。

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他1435年創作的《阿爾博蓋蒂紅衣主教》。整個畫麵線條細膩、色彩柔和,完全不同於哥特式的平面呆板,令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躍然畫上。

羅吉爾·凡·德爾·維登(Rogier van der Weyden,1399-1464)是與揚·凡·艾克同時代的早期尼德蘭畫家。他的作品受到揚·凡·艾克的一定影響,但較之前輩,他更善於刻畫人物的內心情感。這幅1440年繪製的三聯畫《基督受難》表現出耶穌受難時眾人的悲痛心情。聖母瑪利亞哭倒在十字架下,左邊攙扶她的是福音書作者聖約翰,右邊跪著的黑衣人則是本畫的出資人。左側一聯為抹大拉的瑪利亞,右側是手持帶有耶穌面容的頭巾的維羅妮卡。

下一期,我將為您介紹16世紀尼德蘭地區最偉大的一位畫家,他擅以農村生活為創作題材,其作品稱得上是開創了歐洲風俗畫的先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游世界 的精彩文章:

醫院騎士團最後的輝煌之地,曾在此以七千騎士抵擋奧斯曼十萬大軍
參觀專業鬥牛場,圖解鬥牛全過程:太恐怖了!咬手ing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