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書:讀那未寫的部分

讀書:讀那未寫的部分

讀書:讀那未寫的部分

讀書:讀那未寫的部分

讀書的方法有許多種,而善於「讀」一部書、一篇文章未寫出來的部分——依立意或者依邏輯應有的,是理解作者意圖、書(文章)的主題的一個重要方法。

我們讀書,常常發現一部書、一篇文章有應該寫而未寫出來的東西,這可以分兩種情況,或者是作者有意不寫,或者是作者「無意(沒有想到)」去寫。

作者作文,本是要表達思想、抒寫胸懷,卻又有不能寫、不願寫的內容。這可能是出於「忌諱」。又尤以政法多苛的年代為甚。就如中國歷史上的魏晉時代。當時人作文,多求隱約曲折。何以玄學會有「言不盡意」的爭論,這既是哲學命題,實在也是政治氛圍使然。注《莊子》的向秀作《思舊賦》,追念亡友,卻只有百十來字,真真是字有窮而意未盡。正如也曾寫作紀念亡友文章的魯迅先生所言:「年青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麼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了。」魯迅先生說他「懂了」,根本在於他的文章中也處處透露了有隱晦不能寫的內容。

當然,有意不寫也可能是出於作者的「偏見」——作者以自己的見識,要突出某些方面,就會有意識忽略另外的某些方面。比如說,很多人把《三國演義》當歷史來看,會看到三國是一個尚權謀以勢力論大小的時代。如此,又怎麼還會想到,當時還是一個文化特別是文藝繁榮的時代?推想,作者以這種筆法來描繪歷史,大概是藉此表達對學術、道統的反動。作者所出生的元代是理學開始興旺的時代,理學家們有什麼本事?他們的一大本領就是坐而論道,「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中國的主流價值思想,儒、道兩家都強調「無所為而為」。於是,《三國演義》的作者隱去了「文事」,讓耍筆杆子的人拿起了槍杆子、刀把子。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看不到曹丕、曹植的文採風流,書法家鍾繇也只是以戰將的面目出現。而玄學家何晏以佞臣、夏侯玄以忠臣見殺。皆不提及他們的學術創作。

另外,意識形態的分裂,也會造成「歪寫」或者不寫。

至於作者沒有想到去寫的,情形更為複雜。一種情形是,作者忽視的,很可能反映的是文章理論上的矛盾。如,我們讀儒家經典《論語》《孟子》。按說儒家重家庭、重倫理,《大學》中說,學者在「修身、齊家」之後才有資格去「治國、平天下」,可是,《論語》《孟子》中,孔子的家庭在哪裡?孟子的家庭又在哪裡?《論語》中還提到了孔子的兒子、女婿、侄女婿,或者三言兩語,或者一筆帶過,我們不知道孔子和兒女們的情感如何,更無法了解他的夫妻生活。而《孟子》一書,給我們的形象是一個一心只想著救天下於危難的老夫子,似乎孟子根本就不把家庭放在心上。這不免讓後人特別是受過現代理論洗禮過的讀書人懷疑孔孟理論的普適性。作為聖人,自己的家庭都不去照顧,卻汲汲於照顧天下,從儒家邏輯說,這是不「齊家」就去「治國、平天下」。

另一種情況是,作者沒有寫的,很可能反映了作者特別是作者所處文化氛圍中理論的局限性。就如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一個重要資料是「二十四史」。但是,如果我們僅憑「二十四史」去了解中國文化、理解中國社會,那隻會得到極為片面的印象。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科分類、學術研究的理論有片面性,中國文化沒有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涵蓋人類社會的學術理論體系。例如,我們在「二十四史」中幾乎看不到老百姓的影子,也無法清楚地了解古人是如何「過」生活的。至於社會結構如何、政治的日常細節如何操作、中華帝國之外的民族如何生活,等等,全都付之闕如。這些問題,並非中國人沒有能力去認識,去處理,主要在於中國文化對這些問題不關心。讀中國古書,如果不能去體會古書的「書寫」方式,那麼,我們或者看到的只是中國文化的妙,或者只會看到中國文化的缺失,難以做到「同情之了解」。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聊復集-怪症彙纂》四種未刊稿本價值概述
王輝斌:宋徽宗與宋代宮詞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