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寶雞亮寶——寶雞益門村二號春秋秦墓獸面金方泡

寶雞亮寶——寶雞益門村二號春秋秦墓獸面金方泡

作者簡介:官波舟,男,陝西省武功縣人,生於一九四七年,副研究館員,原寶雞市博物館書記,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修復鑒定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搞新聞專業時,曾有全國、省、市作品百餘篇,獲全國三等獎一次、全省一等獎二次、全市一、二、三等獎多次。從事文物工作後有專著《北首嶺人》、《陳倉石鼓》、《石鼓文詮釋》、《畫說石鼓》連環畫,全國、省、市論文七十餘篇,多次在省、市獲獎。陝西省電視台2015年底曾拍專題片《寶雞石鼓之謎》介紹。其書法作品曾舉辦個人展覽,多次獲省市展出獎。

獸面金方泡這樣昂貴高規格的馬飾品,在1992年5月寶雞益門村二號春秋秦墓中出土共有7件,寶雞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依據是否鑲嵌有料珠,將其分為兩式。

其一式料珠鑲嵌獸面金方泡,皆出土於墓室前端,分布零散,無規律性。四件方泡的形制、大小基本相同,重35.5至39.9克。出土時所鑲料珠基本脫落,個別未脫落者已嚴重磨損。金泡呈不規則方形,一端稍窄,底紋由陰線和小珠紋構成,每條蟠螭的眼部為透雕的圓洞,以圓形小料珠鑲嵌;方泡中部似一獸面,兩眼透雕充以料器;方泡較窄一端中部有一個三角形小獸頭,獸頭的眼、鼻用陰線刻出。方泡的整體造型似一爬行的鳥龜。方泡中空。背部有一長條形橫檔,以用作固定皮條之需。也有橫檔不存,有橫檔損壞後又用鐵修補鑄上的情況,有明顯長期使用留下的痕迹。另外三件無有料珠鑲嵌的金方泡與此四件在紋飾上有所差別,只是沒有前四件的繁複,卻比其簡潔大方。

獸面紋是我國先秦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形象為正面表現的獸頭,舊稱饕餮紋。饕餮是神話中的一種怪獸,有首無身,貪得無厭。而蟠螭紋已經是用各種回紋組成的抽象圖案,代表著中國神話中的圖騰龍的形象,再用它以裝飾意味構成象徵性的獸面圖形,是從最初對大自然神秘嚴酷的籠統認識而產生的巫術文化中所重新創造出來的象徵物,在周秦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演化為一種文化習慣。

一種物質的醞釀直到誕生,文化就緊隨其後,黃金也不例外。黃金是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約一萬年至四千年前,人類已經認識了黃金,所以黃金文化源遠流長,它貫穿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之中。可以想見,奔跑的馬車上,馬的前額飾以點點金方泡,在陽光下閃光,無疑顯示出主人強烈奔放、豪華奢麗的風貌,又能體現出和諧典雅的美感,奴隸主貴族的豪華富貴、高傲及威風不是盡鮮其中嗎?而同時,那些終日沉浸在製作黃金飾品的奴隸痛苦的哀鳴時猶在耳。這就是寶雞益門村二號春秋秦墓出土的獸面金方泡留給我們的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道文化孔子學堂 的精彩文章:

西府民俗——漫話中國年俗 領悟傳統文化之過大年13
石鼓講壇——鄭樵與石鼓文

TAG:周道文化孔子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