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才評價,如何摘「帽子」換「尺子」

人才評價,如何摘「帽子」換「尺子」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指出,當前,我國人才評價機制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突出問題,亟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在眾多機構中,人才雲集的高校可謂上述矛盾的集合體。事實上,建立科學的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分類評價體系,正是眼下大學校長、教授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在今年兩會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對此反響熱烈。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云:

做好人才的分類工作

現行的高校人才評價機制中存在諸多問題,最突出的是考核指標過於量化,過度關注論文與科研項目數量。實際上,評價機制的關鍵在於對人才的發展規律如何正確認識與理解,人才評價是一門管理科學,無法像數學建模般精確,很多情況下要用經驗甚至主觀判斷來彌補不足。

我認為,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分類工作。科學研究有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的創新兩種形式,對不同形式人才的評價要有所區別。我們鼓勵教師在科研上自主探索,但往往短期論文壓力會迫使教師放棄自己的長遠目標。基於此,華中科技大學組建了100個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創新團隊,每個團隊由2~3人組成,評估確認後將給予資助,團隊可不報項目,每年彙報已完成工作來進行評估,目前已有29個團隊入選。第二種科研形式有組織的創新,是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項目深入研究。針對這種情況,華中科技大學制訂了「登峰計劃」組織團隊協作進行科研,評估時對整體團隊考核,不評估其中個人。

高校要為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教師能根據本心,無後顧之憂地進行科研教學工作。過去經常有教師考慮成果產出問題,如液態研究更容易,固態研究難度高卻更有意義,一些教師就會在研究液態或固態之間舉棋不定。鑒於類似問題,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則走出一條不同的路。考慮到國家安全,引力中心的實驗成果即便是取得了重大性突破,也只能在「山洞」里暗自慶祝。而由於中心的很多實驗組常年不能發表論文,這就極易造成在學校年度考核不合格。為了消除科研人員的顧慮,引力中心提出以實驗室為單位進行考核來取代個人考核,這就使得有重要科研任務的教師們無懼年度考核壓力,能夠專心科研;此外,由於國外的技術封鎖,使得我國研究人員只能通過反覆試錯走向正確,對外而言,中心的研究成果都已經是國外發表過的,因此常年沒有所謂新研究成果也讓不少人產生了誤解。不過,也正是這些「重複」國外技術的人,使得我國逐漸開始在相關領域佔有主動。

而高校分類評價政策的跟進,實際上是要鼓勵教師根據自身興趣與情懷進行科研。我們也不用擔心,將選擇權交給教師後,出現都選擇面向未來某一方向的科研,而忽略了為現實社會服務的趨向。事實上,華中科枝大學3400名教師的選擇就各有不同。

將華中科大的模式複製到其他高校,成功與否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高校、不同學科各有特點,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

人才評價不應追求過多「帽子」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可以吸引大批科技前沿人才回國。與此同時,我們制訂了不少人才計劃,有些是同級別的不同部門制訂的。這些計劃固然能夠對人才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也會加劇內培外引的人才對這些「帽子」的過多追逐,有的人年紀很輕,但已經戴上了好幾頂「帽子」,其實有一頂同量級的「帽子」就已經證明了水平。目前,不少歸國人才也加入到爭奪這些「帽子」的行列中,他們更需要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做研究、搞科研,而不是將時間精力過多地浪費在這些方面。

這其實反映了在人才評價的問題上,我們究竟是應該重「質」還是重「量」的問題。在我看來,這一問題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人才評價必須要以質量為主。而要避免出現人才評價過於追求「帽子」數量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其分類。一個人如果要申請其他的「帽子」,首先應該確定之前是否有相同級別的「帽子」。如果已經有了,就不允許其再申請同級別的「帽子」,而是鼓勵他專心於科研,從而早日有實力申請更高級別的「帽子」。

以我所在的四川大學、曾在的電子科技大學為例,我們對於校內人才的評價要求就是,每個人只統計一個含金量最高的「帽子」即可,待遇也只與這一個掛鉤。現在,在有些年輕人的簡歷中,有時僅僅填稱號就需要用一整頁紙才能容納下,但這麼多的稱號又有什麼用?能證明些什麼呢?只能說明這幾年他們花了太多時間耗在了這些重複的事上。

對於今天的人才而言,他們已經不用擔心溫飽的問題,新時代的中國已經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和舞台。比起這些稱號,他們更應該做的是摒棄過多雜念,靜下心來搞十年以上的研究。應該說,現在優秀人才都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甚至在國外拿到學位,有著非常好的基礎,這些人是我們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他們不應該在一個門檻上反覆去做無用功。當然,我們都有責任為他們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和潛心發展事業的氛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

全面激發高校教師積極性

近幾年,大家常常討論高校教師的績效考核和評價體系問題,形成了一個共識:高等學校若繼續單純以發表SCI論文作為主要評價指標,既不利於發揮教師傾心教學、創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引導教師「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必將影響高校教師通過關鍵技術研發和實際應用轉化,服務國家發展的創新性。其中,對於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科發展的影響更為明顯。最近,國家發布了《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這無疑對於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精神,高校必須對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的教師進行分類考核,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從而充分調動全體教師熱愛教育教學、潛心創新研究、主動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性。對於大學而言,首先必須要求教師將教學視為「天命」,積極從事本科和研究生的基礎課程、實驗和社會實踐教學,為我們的學生提供優質教育,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提高學生的境界和格局,指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個扣子」;學校要鼓勵教師緊盯國際科學前沿、坐得冷板凳、敢碰大科學問題;學校還要充分發揮自身學科特色,結合國家和區域發展特點,鼓勵教師面向國家戰略,解決關鍵技術、產業升級、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這就要求學校不能單純地以論文發表這一指標來評價教師業績,儘快制定符合學校發展需要、適應學科發展規律、適合各類人才成長的分類管理和評價體系,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管理和服務理念,讓每個人的勞動和貢獻得到認可,尊重教師,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當然,在推進教師分類考核和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高校要不斷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提高服務師生的能力,為教師創造幹事、創業的平台和條件,營造先進的大學文化。還要在發展中不斷優化評價指標,適時提高考核「門檻」,鼓勵和引導教師結合自身積累和優勢,術業專攻、建功立業。

目前,蘭州大學已經制定了不同學科門類的教師分類考核方案,各學院也在完善和優化教師業績評價指標,並將在試行中動態調整,優化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同時,結合學校實施的「雲上蘭大」計劃,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職能部門服務能力,儘可能減少各類統計和考核對教師的工作負擔,使他們更安心和專心於各自喜愛和擅長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