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水稻種植技術

2018年水稻種植技術

關注一下又不會懷孕!

1

水稻種子處理技術

一、晒種

晒種能增強種子的透水性和透氣性,提高發芽率,使種子發芽整齊,幼苗健壯,還有殺菌防病作用。特別是對成熟不良和貯藏中受潮的種子,晒種效果尤為明顯。晒種方法:選高溫晴天自上午9時至下午4時,曬2-3天。晒種時要攤薄,勤翻,曬透,使種子受光、受熱均勻,防止搓傷種皮。

二、鹽水選種

鹽水選種是簡便易行的選種方法,能淘汰空秕粒、草籽和其它夾雜物,保證種子飽滿,為齊苗全苗壯苗打好基礎。具體做法是:先用鍋將食鹽煮化成濃鹽水,然後在其它容器內與清水配成比重為1.10-1.13的鹽水(如果沒有比重計測定比重,可用新鮮雞蛋一個,放入鹽水中,雞蛋漂浮水面能露出伍分硬幣大小的蛋殼鹽水比重即約為1.10-1.13),將種子放入鹽水中,充分攪拌,撈去漂浮在水面的空秕粒、草籽和其它夾雜物,然後取出下沉的種子,用清水洗兩遍即可。每選二、三次,要用雞蛋再測一次比重,及時調整鹽水濃度。

三、種子消毒

由種子傳染的水稻病害,主要是干尖線蟲病和惡苗病,防治這兩種病害的簡便有效的辦法是進行嚴格的種子消毒。常用的種子消毒方法有以下幾種:

1、用浸種靈一支(2毫升),兌水10公斤,浸種6-8公斤,遮光浸種120小時。此法對干尖線蟲病和惡苗病防效均在95%以上。

2、用98%巴丹原粉兌水6000倍,加上3%多菌靈溶液混合就苗海藻酸碘,浸種72小時,對防治干尖線蟲病和惡苗病有良好效果。

種子消毒時應注意:在浸種過程中,每隔6小時左右要攪拌一次,使上下種子著葯均勻,用藥水浸種後,將種子撈出須放清水內浸泡半小時,反覆兩次,以防藥害。

四、增產拌種

水稻播種前用種衣劑到壯苗、增產的作用。方法是水稻播種前用新長山「虎踞」(30%噻蟲嗪)種衣劑,5ml拌種3斤穀子,拌勻後播種即可。

2

水稻苗期管理技術建議

根據4月下旬天氣忽冷忽熱情況,水稻苗期管理建議如下:

一、苗床溫度管理

1、播種後至1葉露尖,溫度以保溫為主。棚內溫度在28-30℃,最適溫度25-28℃,2葉期保持25℃,3葉期保持20-22℃,最低溫度不低於10℃。夜間氣溫偏低,應採取大棚內開電燈或點燒稻殼等措施增溫,小棚育苗的要在棚外面蓋稻草或防寒被等措施增溫,確保達到秧苗各葉齡所需的最低溫度指標,使稻種在苗床上能正常生長發育。

2、苗床通風管理:在水稻出苗綠化後,就要揭掉地膜,最好在早晨或晚上揭地膜,棚內外溫差小,秧苗適應新的環境快,如果中午氣溫高時揭地膜,地上部秧苗水分蒸騰快,根部吸收慢,易造成秧苗生理失水。揭地膜後就可以進行小通風,通風達到各葉齡最低溫度界限,要及時閉棚。隨著葉齡的增長,通風煉苗時間相應延長,尤其在2.5葉期,溫度不得超過25℃,高於25℃,要通風降溫,防止出現早穗現象。在3葉期以後逐漸大通風,棚內外溫度接近一致,如果夜間沒有霜凍,就不用覆膜,等待插秧。

二、苗床水分管理

1、在澆透底水的情況下,原則上在2葉前盡量不要澆水,以後澆苗床水要做到三看:一看早晚葉尖有無露珠;二看中午高溫時新展開的葉片是否捲曲;三看苗床土表面是否發白。如果早、晚葉片不吐水,午間新展開葉片捲曲,床土表面發白,應把一上午曬溫的水一次澆足、澆透,盡量減少澆水次數,更不要冷水灌床,會導致冷水僵苗,影響稻苗生長發育。

2、盡量做到旱育壯苗,水長苗,旱長根,要想秧苗盤根好,必須控制苗床水分。秧苗只有在旱育狀態下才能促進根系發育,特別是在插秧前2-3天,最好不要澆水使秧苗根部保持旱育。如果秧苗在插前盤根不好,可在插秧前1-2天沖施根多生,可使水稻秧苗髮根多、白根多、根系長,盤根好。

三、控制秧苗徒長,矮化促櫱

培育壯苗關健是控制徒長,多效唑具有抑制秧苗伸長,促進分櫱的作用,能提高秧苗葉綠素含量,增強酶的活性,利於代謝,增強抗旱、抗寒能力。實踐證明,在出苗後15天噴施,每平方米用15%多效唑0.2-0.3克混合就苗海藻酸碘矮化促櫱效果好。壯苗標準:秧齡30-35天,葉齡3-3.5葉,苗高12-14厘米,單苗根數9-11條,莖粗2.5-3毫米,百株乾重3-3.5克,帶櫱率30%以上。

四、預防水稻苗期立枯病、青枯病

根據4月下旬忽冷忽熱的天氣狀況,容易發生苗期病害。

1、水稻立枯病主要因低溫多濕、溫差大、土壤偏鹼、光照不足、播種量過大、秧苗細弱等多種因素所致,嚴重影響了水稻秧苗素質和水稻單產的提高,所以必須採取以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預防水稻立枯病的發生和蔓延。

2、立枯病是真菌性病害,因發病時期的不同可分為芽腐、基腐和黃枯3種類型。青枯病是生理性病害,多發生在三葉期以後,葉片發青,葉尖無水珠,打卷,心葉捲筒狀,嚴重時稻苗整株死亡。

3、防治辦法:(1)、立枯病防治,做好種子和床土消毒,控制好苗床的溫度和濕度,培育壯秧,提高秧苗的抗病力。立枯病在秧苗發病時,應用立枯剋星混合就苗海藻酸碘噴施,可有效防治立枯病。

(2)、青枯病的防治:降低播種量,提倡應用隔離層育苗,可提高地溫;通風煉苗時應注意大棚開口下方用編織物等擋住,避免風大直接導致青枯。發病比較重時,灌水上床,待葉片展開後,立即把水排出;嚴重發病時用瑞苗青水劑,每平方米噴施1毫升,即可治癒。

五、插秧前做到「三帶」,實行健身栽培

在插秧前,應做好秧苗「三帶」工作,一帶土,能保證插秧質量,有利於秧苗快速返青成活;二帶肥,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銨150克,然後澆水洗苗,能促進根系發育;三帶葯,每100平方米苗床用4克艾美樂兌水噴苗床預防潛葉蠅,同時噴施75%三環唑或天豐素1500倍液健身栽培。提倡早整地、早插秧,早插秧1天,可搶得活動積溫20℃以上,有利於水稻在霜前成熟。

15

水稻苗床管理的主要技術措施

水稻進入苗床管理的關鍵時期,切實加強苗床管理,對培育壯秧,確保水稻豐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要抓好旱育秧苗期田間管理,著重應從以下7個方面著手:

1、調控膜溫。播種至立針前,苗床管理主要任務是促使出苗和全苗。早春播種時外界氣溫低,在溫度管理上,以密封薄膜保溫為主。播種後要經常檢查,有無露種或露風,如有露種或露風,應及時覆土蓋種和密封薄膜,出苗之前把膜內溫度控制在30-32℃,出苗後到1.5葉期間,膜內白天溫度控制在25℃以內。揭膜後,如遇日均氣溫大於20℃攝氏度天氣,苗床還應採取遮陰降溫措施。

2、立針揭膜。早春播種覆膜,目的是增溫保墒,促進早出苗、出齊苗。但是早揭膜,在氣溫低的地方,秧苗生長緩慢,甚至發生僵苗;晚揭膜,隨著氣溫上升,膜內溫度高,秧苗徒長、抗性差,第一葉節難分櫱。在一般情況下,揭膜最佳時間在播後5-7天,第一片完全葉展開前(呈針狀,約2厘米左右)。在揭膜的當天,如果空氣濕度大、氣溫偏低的陰雨天,應在上午揭膜;如果晴天,揭膜時間宜在傍晚前。

3、澆透揭膜水。在揭膜的同時,必須採取邊揭膜、邊澆水,而且澆透水。因為揭膜後秧苗周圍空氣溫度急劇上升,而根部吸水往往供應不上,容易發生青枯死苗。所以及時澆透揭膜水,以補充揭膜后土壤水分的不足,使秧苗儘快適應環境的變化。

4、補澆「斷奶」水。秧苗2-3葉期,秧苗的忍耐力最差,卷葉至死亡的時間最短,對水分虧缺最敏感。這時期也是防治死苗,提高成苗率最關鍵時期。如果揭膜水不足,蒸發過多,墒情較差,必須及時補澆「斷奶」水。

5、適度化控。未用壯秧劑處理土壤的秧床,特別是培育長齡大苗,分別在1葉1心和3葉1心期,噴洒250-300ppm多效唑溶液混合賽生海藻酸碘,以利促進分櫱,矮化秧苗。

6、3葉期後控水旱育。3葉期後,苗體較大,根系逐漸發達,一般不能隨意澆水,應以控水旱育為主,防止水多徒長。如遇高溫乾旱,中午葉片萎蔫並「捲筒」,而且夜晚葉片不展開,必須及時在傍晚澆水。但水量不宜大,次數不能多。

7、澆透「送嫁水」。栽秧前一天傍晚,用1%尿素水溶液把送嫁水同送嫁肥一次施用。這次用水很講究,既要適量,不能過多或過少;也要適時,不宜過早或過晚,達到拔秧不費勁,又儘可能的不破壞根係為目的。移栽後儘快噴施就苗海藻酸碘,促進根系癒合生長。

4

怎樣加強水稻苗期分櫱率

1、早施促櫱肥、酌施保櫱肥

氮素營養對水稻分櫱起著主導作用,水稻分櫱期的施肥量是全生育期的25―30%,所以早施速效性氮素促櫱肥,使葉色迅速轉黑,是促進前期分櫱的主要措施。早熟品種分櫱期短,促櫱肥必須在插秧後7―10天內一次施足。而中、晚熟品種,一般在插秧後15天左右施用促櫱肥,到了有效分櫱期末,若有效莖數明顯少於預期的適宜穗數時,宜酌量施用保櫱肥,促進分櫱平穩生長。

2、寸水活棵,淺水緩苗

水稻插秧時為了便於淺插,一般實行薄水插秧。插秧後便適當加深水層,減少葉面蒸發,減輕植傷,以利返青成活。但也不宜過深,以免淹死下部葉片,降低水溫、影響髮根。一般1―1.5寸為宜,所謂「寸水活棵」。在秧苗返青後,要立即把水層放淺到0.5―1.0寸,以利分櫱和髮根。因為分櫱的發生和根系的生長和溫度有密切關係。分櫱期一面要求淺灌,但絕不能斷水受旱,必須做到淺水勤灌。

3、細除草,適時曬田

在秧苗緩苗後,可進行施藥除草。防治稗草和闊葉雜草:每公頃用丁草胺+農得時或草剋星150―200克;防治三葉以上大齡稗草和三棱草;每公頃用50%快殺稗500克+苯達松2公斤,對水300公斤噴霧。這樣可達到滅草效果。在水稻分櫱末期要適時曬田。曬田時機很重要,一要看發櫱情況,實行「苗夠曬田」;二要看禾苗長勢,如生長猛,葉色濃,有徒長現象宜早曬、重曬,如生長慢、葉色較淡可遲曬、輕曬;三要看土壤情況,土質爛、泥腳深的田應早曬、重曬,低洼田、冷浸田既使禾苗長勢不旺,發苗不夠也應早排水,輕度曬田。鹽鹼地曬田後容易引起泛鹼,保水不良的新開稻田曬田後會加重滲漏,以及一些寒冷地區可採用「深水淹櫱」的辦法抑制後期分櫱。深以10厘米左右為宜,時間不宜不長,一般不超過10天,以免基部節間過度伸長,容易引起倒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知 的精彩文章:

TAG:鄉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