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年間,「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是如何產生的,產生了什麼影響?

康熙年間,「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是如何產生的,產生了什麼影響?

作者:張晶,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副會長

康熙五十一年清朝規定全國徵收丁銀的總數以康熙五十年為準,總數固定不變,此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康熙末期和雍正時期發展成為「攤丁入畝」。

張居正

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將免徵徭役的徭役銀與土地稅合併徵收,清朝初期仍然推行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但仍然需要徵收人頭稅,即丁銀。在實際徵收的過程中,地主們總是會少報或隱瞞不報他們實際佔有的土地面積,沒有土地的窮苦人民也經常成為流民,其數量難以準確統計。康熙年間,政治局面比較穩定,人口開始快速增長,丁銀給無地或者少地的窮苦農民造成了生計上的巨大壓力,經常出現貧民交不起丁銀逃跑成為流民的現象,流民的增多必然導致清朝稅收收入的減少。康熙五十一年,清朝決定按照康熙五十年的丁銀總數為標準,此後增加的人口不再另外徵收丁銀。這被稱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康熙帝晚年畫像

丁銀的總數雖然不再變動,但仍然與其他稅收分別按照戶口徵收,在實際徵收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一些地主與官吏打通關係,自然可以將丁銀負擔轉嫁到窮苦民眾頭上,造成丁銀徵收過程中的不公平,戶人口的增減也會對丁銀的徵收造成影響,因此丁銀很難保持總數的固定。康熙末期,已經有一些省份出現將丁銀與土地稅合併徵收的現象。到了雍正時期正式採取「攤丁入畝」的政策,將丁銀全部攤入田賦的賦稅中,廢除了人頭稅。

古代勞作景象

經過康熙、雍正年間的改革所形成的「攤丁入畝」制度,減輕了無地或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地主的負擔則加重了。由於人頭稅的廢除,國家對農民的束縛和控制也有所減輕,使一些農業人口可以跳脫土地另謀生路,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正山:《大國地權:中國五千年土地制度變革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趙伯陶:《落日輝煌:雍正王朝與康乾盛世》,濟南出版社2002年版。

3.趙夢涵:《中國財稅商貿史論》,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編輯: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清代的發審局是一類什麼樣的機構?主要職責是什麼?
謝振定是誰?他為什麼被稱為清朝的燒車御史?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