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王貽芳談基礎研究:要加大投入 更要精準管理

王貽芳談基礎研究:要加大投入 更要精準管理

「雖然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能盲目自信,尤其是在科技實力上。」在江蘇團小組討論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直言。

除了為「中國大科學裝置落後發達國家至少10年」而焦慮,此次兩會上,王貽芳還帶來了更多關於基礎研究及中國科研管理的思考。

談大型對撞機:2035年左右再來看誰是正確的

談及此前引起激烈爭論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王貽芳說:「我們正按照國際合作體系組織隊伍推進這件事,現在處於關鍵技術預研階段,在做加速器的設計,總體目標是希望通過最優化的技術方案得到最好的科學成果,主要體現在產生更多的希格斯粒子,技術細節還在不斷調整中。」

「希望能在『十四五』期間立項。」他說,大科學裝置從醞釀到建設大概需要10年,再到發揮效益,至少需要20年。「要達成2050年的基礎科學研究發展目標,保證大科學裝置持續產出,國家必須從現在開始重視大科學裝置的計劃布局。」

王貽芳坦言,面對不同聲音,說沒有壓力是假的,「你要在反對聲中組織隊伍,爭取支持」。但回到技術和科研方向上,王貽芳堅信,「這件事是對的,你可以記下我這句話,2035年左右再來看誰是正確的。」

他還透露,今年,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建設將啟動,預計「十四五」期間完成建設,建成後將在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國民經濟等眾多領域,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提供高端的科技平台支撐。同時,「十四五」期間還將完成散裂中子源升級、空間X射線天文台建設及空間站大型空間輻射探測裝置建設工作。

談基礎研究:要加大投入 更要精準管理

和許多科研人員一樣,王貽芳呼籲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我們基礎研究投入佔R&D的比例多年徘徊在5%,美國的這個數字是15%,你再看下兩國的GDP和R&D的體量,就能算出來兩國基礎研究投入至少差三四倍。」他說,希望基礎研究投入能增加到每年2000億元左右。《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920億元。

但他同時強調,增加投入後更重要的是要科學規劃,合理分配,同時,還要更加發揮科學家在基礎科學研究中的主導作用,有更多穩定的支持,讓科研經費能真正產生成果,「扶貧要精準,科研管理也要精準。」

「國家各類文件一直在強調要給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自主權,但其實我們還是沒有自主權。」王貽芳說,「當然,經費使用必須按照財務制度來,自主權不是科研經費隨便花,而是說科研院所能自主選擇方向,開展研究。」

「現在所有項目都要向科技管理部門申請,都由大同行來評審,比如我們高能物理的項目,經常由數學、物理、天文這些領域的專家來審,裡面真正懂高能物理的可能不到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我自己也經常被叫去評一些我不懂的項目。」王貽芳說。

他認為,應將項目和經費交由小同行的科學家來管理,「比如美國有個高能物理顧問委員會,所有高能物理領域的經費由它來分配。」

雖然此前國家科技項目進行了系列整合,但王貽芳認為仍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我們依然要四處申請項目,找錢,依然要花很多時間精力來編項目書,編預算。」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未來男性或消失?Y染色體500萬年後恐不復存在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