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霍金,這個55年來始終掙扎在生死線上的最傑出的物理學家,去世了

霍金,這個55年來始終掙扎在生死線上的最傑出的物理學家,去世了

據BBC消息,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享年76歲。這位在輪椅上度過了大半生的老人拓展了人類知識的領域,一次又一次把人類的目光引向宇宙,並用他獨特的人生經歷為我們講解了人生的意義和思想的價值。現在,他一定是獨自去探索宇宙了。

本文寫於霍金七十歲生日之際,原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2年第7期。

斯蒂芬·威廉·霍金

一個學習並不十分努力、過著快活日子的牛津大學學生,希望在未來可以找到一份數學教師的職位。他卻在21歲這年聽到了噩耗,他患上了被醫生認為是絕症的「運動神經元病」,最多只剩下兩年的生命。這會給一個年輕人帶來什麼樣的打擊和改變?真正面對這個問題的史蒂芬·霍金給了我們一個難以想像的答案,他以頑強的求生欲和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出一個奇蹟,成為「運動神經元病」患者中存活時間最長的人。

55年來他一直生活在死亡邊緣,當他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後仍然抓緊完成了自己在劍橋大學的博士學業,並且頑強地活了下來,結婚生子,從事科學研究,直至成為劍橋大學的教授和名滿世界的科學家。他在逐漸喪失行動能力的一生中,思想擴展到了整個宇宙,他被人們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人類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他坐在輪椅上的形象已經成為劍橋大學和物理學的一張名片。

患病之前的霍金

霍金教授因為他多年來的奇特疾病造就出的特殊形象和他的聞名世界的高科技輪椅而被很多人稱作科學界的偶像派,這話倒是毫無對霍金教授不尊重的意思。就連他自己也說:「我的名望帶給我的煩惱之一就是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被人認出來,即使戴上深色的墨鏡也不行,因為人們會認出我的輪椅。」我第一次見到霍金教授時正是首先認出了他那輛獨特的輪椅。

2005年秋天的一個傍晚,我在劍橋SilverStreet騎車狂飆,路對面半明半暗中的一個剪影卻讓我停了下來。看得出,一個英國婦人正推著一輛帶有顯示器的輪椅緩步走在街邊,輪椅上坐著的人身材傾斜,頭並沒有高出輪椅太多。四下無人,太陽已經隱沒,這個剪影在路邊緩緩地移動。我立刻明白,在路對面坐在輪椅上的人正是世界上最傑出也最有名的物理學家。在一種安靜的氣氛中,儘管當時心情激動,我無法像當年馬爾克斯在巴黎遇見海明威一樣,向他興奮地揮手大聲招呼,只能默默地與霍金教授交錯而過。自然,這次相遇成了我未來幾周的話題。

史蒂芬·霍金1942年出生於牛津,他出生的那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即使他後來成為一個經常被和伽利略相提並論的大科學家,他仍然不認為他的出生日期有任何的寓意或是為他的未來指引了任何方向,他說那一天也許出生了上百萬人,他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個而已。霍金最初的願望是當一位數學教師,因此他追隨他父親進入牛津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因為當時沒有數學專業而主攻物理學。對於在牛津的學習經歷,霍金並不感到十分自豪,回憶起在牛津讀書的日子,他說他大概總共學習了1000個小時,平均每天只有一個小時(英國的大學時間為3年)。

霍金依靠自己的天才輕鬆地從牛津畢業,來到劍橋大學攻讀宇宙學博士學位,這聽上去並沒有太多的意外和挑戰,但是從醫生那裡聽到自己身患絕症的消息改變了他的人生,使他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的一切希望。在得知自己最多還能活兩年的時候,他只想能在死前完成自己的博士學位。強烈的求生欲與求知慾的結合,最終誕生了一個醫學奇蹟,也造就了一位科學大師。這個55年來始終掙扎在生死線上的病人拓展了人類知識的領域,一次又一次把人類的目光引向宇宙,讓人們對於宇宙的開端與終結有了更多的想像。

幼年霍金

這個外形獨特、逐漸喪失活動能力的宇宙學家與理論物理學家,不僅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之一,同時也因為從1979年開始坐上了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的位置而被大眾所熟知。這個劍橋大學最值得驕傲的位置曾經屬於牛頓,因此霍金也開始被認為是牛頓的繼承人。

霍金真正走進大眾的視野不僅是由於他奇怪的疾病,更源於他的科普著作和讓常人聽來感覺玄而又玄的研究領域。他希望以簡單易懂的科普著作讓人們了解他的研究成果,其中以1988年出版的《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最為著名。儘管他希望讓大多數人都能讀懂而盡量使用了通俗的語句,不引用太多公式,這部「大眾科普讀物」仍然讓大多數人摸不著頭腦,但這卻並不影響書的銷量,它在英國《星期天泰晤士報》的暢銷書排行榜里連續出現4年,總共銷量超過1000萬冊。就連霍金本人也感到驚奇,他很難理解一本描述宇宙的書會比麥當娜以性為主題的書更能吸引讀者。

之後,他2001年出版的《果殼裡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略顯艱深,仍然讓讀者趨之若鶩,而2010年出版的新書《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則又在全世界掀起一波大眾討論宇宙奧秘的高潮。這本書中並沒有太多新鮮的論調,行文卻更加直接。開篇一句「哲學已死」似乎在宣稱物理學在人類知識體系中將取代哲學的位置。而後,霍金仍然難以拋卻所有一流物理學家的情懷,希望發現一個大統一理論來描述整個宇宙的方方面面——霍金稱之為M理論。這一點,作為科學家的霍金從來沒有改變過,正如他在1985年曾經說過的:「我的目標非常簡單,我希望對於宇宙有一個全面的理解,為什麼宇宙是現在這個樣子,還有宇宙到底為什麼存在。」

一個失去生活能力與日常快樂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智力帶來的快樂與尊嚴。霍金說,我們只不過是一種生活在一顆小行星上的高度發達的猴子,但是我們卻可以理解整個宇宙,正是這樣使我們特別。

霍金與第一任妻子簡的婚禮

霍金對於宇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與他在牛津大學的好朋友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一起研究利用廣義相對論構造的宇宙數學模型。從70年代開始,他專註研究引力奇點問題,通過數學手段證明,黑洞只是一個通過廣義相對論得出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結論,宇宙中遍布著黑洞。同時,他又通過高超的數學手段證明,只需要3個變數就可以完備地描述一個黑洞的性質。在1974年,他更是得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結果,黑洞不僅吸收一切進入它周邊的物質,同時由於量子效應,它也在向外輻射亞原子粒子,就是說,黑洞有一天終將因為向外輻射而消失——儘管這個過程將極其緩慢,人們將它命名為「霍金蒸發」。

曾經有一個讀者問霍金,如果你有機會問愛因斯坦一個問題,你會問什麼?霍金回答說,我會問愛因斯坦為什麼不相信黑洞的存在。作為大眾心目中愛因斯坦的「繼承人」,霍金在很多問題上與愛因斯坦並不一致,甚至是背道而馳。儘管霍金的宇宙學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是他卻一直希望可以通過數學手段統一量子力學與相對論而得出大統一理論,對此,想必愛因斯坦不能認同。

愛因斯坦始終認為量子理論不完備,並且留下了一句名言——「上帝不是在擲骰子」,對此,霍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回應,題目簡單直接:《上帝在擲骰子嗎?》(Does Godplay Dice?)。霍金的結論是,是的,上帝是在擲骰子,也就是說物理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概率來決定的,也因此我們無法確知未來。在此事上,霍金倒是不乏英國式的幽默,他說:「我注意到,即使是那些聲稱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已經事先註定而無法改變的人,他們在過馬路前也會仔細地往兩邊看。」

作為一個英國人,霍金喜歡打賭也就一點都不稀奇,只是他的賭運一直都不怎麼好。霍金曾經打賭說,歐洲的大型重子對撞機(LHC)找不到希格斯玻色子,最近卻從瑞士傳來了疑似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蹤跡的消息。他最著名的一次打賭是在1997年與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普瑞斯基爾(John Preskill),霍金認為黑洞會吞沒並摧毀它周邊的一切,包括信息,信息一旦進入黑洞,就將徹底消失。但是到了2004年,霍金承認,根據霍金蒸發和量子擾動理論,他解決了黑洞信息悖論,也改變了自己之前的看法,被黑洞吸收的信息最終會回到宇宙中。霍金承認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起碼是在科學上最大的錯誤」。

因為霍金教授獨特的研究領域,他被越來越多的人當做人類的先知,很多人向他請教人類和宇宙的未來。霍金教授看上去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他也說出過很多驚人之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呼籲人類要儘早移民外星,這樣才能躲避地球上的危險,使人類更安全和迅速地發展。這個建議固然值得考慮,但是移民外星畢竟不等同於科學理論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恐怕依然只能生活在危險的地球上。

如今,霍金已離我們而去,但無論如何,這位在輪椅上度過了大半生的老人已經用他獨特的人生經歷為我們講解了人生的意義和思想的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聽見張家港 的精彩文章:

事發張家港閘上!價值13萬元的首飾竟當垃圾扔了
請大家幫幫這個18歲的男孩

TAG:聽見張家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