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照顧現在的老人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

照顧現在的老人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

很多人為了要達成理想的退休生活,首先想到的都是:"我要存多少錢?"、"我退休要住哪?"、"保險準備夠不夠?"不過除了自身的準備,社會上是否提供完善的後援也非常重要。

以我們最常借鏡的日本或北歐國家來看,除了長輩本身有足夠的自助能力外,其實整個政府、家庭、社會,甚至每個國民都朝著"讓老人活得開心又長久"的目標不斷努力著。

一般而言,熟齡者特別需要以下六種社會支持:

一、老來養身需要可靠的訊息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t)

從生活可以自理,日常可以跑、跳、走的健康期(60-65歲到75甚至80歲),長輩可能最想知道哪家銀行有儲蓄險,想把部分退休金好好運用;到需要輔具的障礙期(80或85歲以上),或許想知道哪有義診,或是租用輔具的訊息;而且隨著年齡越高,長輩會越在乎自己的身體狀況及健康訊息。

比如本來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退休後固定去公園早操,其實這是非常值得鼓勵的好現象,因為高強度運動或可減緩肌肉衰老;跳廣場舞預防失智症,適量運動讓長輩看起來更加年輕有朝氣。

你是不是曾經聽長輩說:"中午不睡覺下午精神會不好。"其實退休後養成的午睡習慣,不僅可以讓他們維持一整天的精神活力,也是透過提高睡眠品質來減緩記憶力衰退。就像《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提到的,大腦結構會隨時間而自然變化,進而影響睡眠品質,減弱長期儲存的記憶。

二、面對身體退化,需要實際的物資或工具支持(tangible support)

隨著年齡越高,體力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但每個人對體力衰退的反應不同,適應力也有差別。有些熟齡者可以從容應付,安然度過;有些可能一時之間無法適應,引發老年憂鬱。舉例來說,一個身體向來健康的人忽然中風,在面對愈後的復健和種種不習慣的障礙時,需要有人提供具體的協助以及合用的輔具來改善生活、行動的困難。

心理層面的調適,除了要克服由健康走動到忽然行動不便的打擊,還要適應對他人或工具的依賴。從強健到脆弱,從支配到受予,這對許多熟齡者來說是一種失去自尊的感覺,心裡多少會難以接受。為了促使身體能儘早康復,便會四處求醫。這時,正確的物資或工具支持就更顯重要。

三、突破死亡恐懼需要情緒支持(emotional support)

當熟齡者情緒低落、負面時,除了同理、傾聽等情緒上的互動,更應該使其安心、放心與寬心。

舉例而言,對死亡感到焦慮是很多熟齡者會有的心境。試著了解原因,才有助於舒緩此一擔憂,通常原因有以下三個:

(1)對生理變化的擔憂

五十歲左右,甚至四十歲一下子就出現白髮、皺紋、遠視、老人斑這些外觀上明顯的變化,會對心理產生直接而巨大的衝擊:"我老了,身體不聽使喚了,我是不是快死了?"家人可以適時從旁安撫:"相由心生,我們心裡保持輕鬆,人看起來會更有精神。"而且讓長輩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不會孤單一人,家人永遠陪在身邊。

(2)對時間流逝的意識

主要是"每過一天,在世上的時間就少了一天。"這類的焦慮。家人應適時鼓勵:"每過一天,就多賺一天,多一天享受銀髮樂活。"

(3)對未知的死亡的恐懼

因為沒有人知道死是什麼感覺?死亡長什麼樣子?人不分年紀,或多或少對死亡都有擔憂。只是隨著老化,身體的不自主就更容易勾起內心對死亡的恐懼!

擔心自己會不會在睡夢中死亡?或哪天重病只能靠儀器維生,那種緊張和痛苦會給自己帶來很多沉重的壓力。

多花點時間陪陪長輩,察覺情緒的不安,給予情緒疏導,找到抒壓方式,成為熟齡者身邊最好的支持者。

四、家人不在身邊時需要社交圈支持(social integration)

長輩如果特別喜歡參加某項活動,或是特別喜愛跟某一群體的人在一起,從事休閑活動,例如:一起在公園打太極、一起上插花課、一起去進香,因為有相同的興趣加上年齡相近,很容易成為好朋友。當家人無法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這些"老友"便是最佳的支持力量。

世界各國的高齡人瑞,都有其獨特的人格特質。但他們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的生活都很靈活,不固執。最重要的是,有一些固定的、可以散步運動、閑話家常的朋友。

一般說來,長壽老人沒有極端放縱自己的生活習慣。他們不追求天天吃保健食品,但會堅持每天鍛煉身體;他們可能偶爾喝點小酒,但不常吃垃圾食物。

五、活得正向快樂需要自尊支持(esteem support)

許多熟齡者喜歡種花、烹飪,當家人給予正面的回饋:"菜煮得好香"、"好厲害!手藝怎麼這麼好。"會讓他們感到被肯定,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老年人可能僅僅因為年齡而遭到歧視,即便他們的能力和資格絕不比年輕人差。多多鼓勵身邊的長輩吧!正向的語言的力量是很驚人的,一句小小的讚美就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活力。

六、提升自信減少孤獨,需要利他支持(support of others)

"以銀髮幫助銀髮"的概念,特別是在高齡化且少子化的人口趨勢下,"銀髮人力"是不容小覷的社會力量。況且銀髮族再次復出工作,不僅只是勞動賺錢,還有經驗傳承,提升自信。因為,每個人都有"需要他人"和"被他人需要"的渴望。

當熟齡者體力尚可時,助人能使他感到被需要,也增加正向的情緒,這種心靈上的積極與愉悅,說是勝過市售保健食品也不為過。一方面可交新朋友,減少孤獨感;又可以當作運動,增進個人的身心健康。一舉二得。

想成為銀髮樂土,來自整個社會的支持力是不可少的。不妨就從自己及家庭開始做起,這六種方法都不難,隨時可做。比如:天冷了提醒長輩多加件衣服、注意他們的身體變化等等。

當然長輩如果發現自己需要幫助,身邊卻正好沒有人發現時,也可以大方提出需求不用怕麻煩人或不好意思。舉個非洲奈及利亞伊格博人的例子,伊格博族的老人在晚年時便不再有生產力,不過他們有權公開要求照顧,一點也不覺得罪惡感或沒面子。

因為有一天我們都會老,照顧現在的老人,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

來源:台灣長期照顧關懷協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長期照護 的精彩文章:

在澳大利亞,老人都一個人住,為什麼他們不害怕「孤獨死」?

TAG:中國長期照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