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家與個人——剖析美國貿易代表對中國的觀點

國家與個人——剖析美國貿易代表對中國的觀點

國家與個人

——剖析美國貿易代表對中國的觀點

作者:楊國華,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政治心理學認為,國家行為常常不是理性的,而是由非理性的政治家決定的,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國家行為,就必須研究政治家個人(詳見《國家與個人——剖析美國貿易代表對WTO的觀點》)。美國新政府上台一年多來,頻頻對中國發難,「301」(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反傾銷和反補貼一起上,甚至還自主發起「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而「201」(保障措施)和「232」(國家安全)等措施也涉及中國產品。美國政府提交國會的《2017年中國履行WTO承諾報告》和《2018年貿易政策規劃及2017年貿易協議年度報告》,解釋了重點針對中國採取貿易限制措施的原因。但是根據政治心理學的理論,要想更好理解這些政策,必須分析決策者的個人觀點,而這個決策者顯然就是美國貿易代表Robert Lighthizer(Bob),因為貿易代表辦公室是美國政府中主管貿易政策的機構,以上很多措施都是該機構主導或參與實施的,並且以上兩份報告也是該機構負責起草的,而Bob就是該機構的第一把手。

2010年,Bob還是一個律師,業務主要是代表美國鋼鐵行業申請政府採取限制進口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在「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舉行的一次聽證會上,他詳細闡述了自己對中國加入WTO(「中國入世」)以及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意見。仔細研讀他的證詞,能夠非常確切地發現其與當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一致性。也就是說,八年前一個普通律師的觀點,現在變成了美國政府的官方報告和具體措施,成為政治心理學的典型案例。

這份證詞在回顧了背景和歷程之後,總結了當年美國同意中國入世的三個理由:進入中國市場;促進中國法治;於美國無害。然而,中國入世十年的實際效果恰恰相反:美國沒有得到預期的經濟利益,中國法治沒有進步,美國付出了巨大代價(例如巨額貿易逆差)。因此,當年同意中國入世是錯誤的,原因是決策者的六大失誤:沒有正確估計中國的特點,包括其政治制度、重商主義傾向和潛在的經濟規模;誤判了中國與WTO之間的關係;沒有考慮到西方公司將生產轉移到中國然後將產品運回美國的動機;沒有使用推動中國走向市場自由化的重要工具;美國政府的消極態度;對民主和資本主義盲目自信而輕視了使得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力量。在以上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他對美國政府提出了建議:放棄消極態度,採取積極措施以扭轉局面。具體而言,美國政府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一、主動實施貿易法,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法律。為此,應該在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任命更加嚴格執行貿易法的官員,在反傾銷調查中繼續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認定中國的操縱匯率做法構成了反補貼法中的可訴補貼,採取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實施旨在加強貿易法的措施,堅決抵制其他國家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攻擊美國貿易法,拒絕簽訂弱化貿易法的協議。二、要對中國的匯率操縱做出反應。三、在WTO提起更多案件。此外,他還從WTO協議找到一些條款,認為美國對WTO規則的使用應該更具想像力。最後,他批評了政府官員對待WTO規則的態度。他說,美國政府在制定貿易政策的時候,非常看重是否符合WTO規則,彷彿這些規則具有宗教上或道德上的重要性;然而,為了國家主權和利益而背離WTO規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背離規則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報復,但是也許只有背離規則,才能改變WTO制度,促使中國遵守WTO義務,在中美之間建立可持續和互利的貿易關係。他認為,美國決策者應該以強力、堅定的態度實施這些政策;美國需要強有力的領導做出強硬決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政治心理學法的方法,不是對政治家的言論是否符合事實進行分析,更不是對政治家的判斷是否正確甚至是否符合邏輯進行批駁。政治心理學只是試圖揭示國家行為與個人觀點之間的因果關係,讓人們明白為什麼很多時候國家行為是不可理喻的。具體到當前美國貿易政策與Bob個人觀點之間的關係,我們覺得政治心理學的方法是有道理的。當年他建議決策者採取措施,現在他自己成了決策者,開始身體力行。

2018年3月11日星期日

文章推薦

美編:李尚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法促進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國際法促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