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黑白鏡頭下的楠溪煙囪,你不曾留意的風景!他花十年拍攝了800張照片!

黑白鏡頭下的楠溪煙囪,你不曾留意的風景!他花十年拍攝了800張照片!

裊裊炊煙,白雲人家。

是詩情畫意,是百姓生活。

煙囪,這樣一個小小載體,那麼熟悉又那麼陌生,看似簡單,卻也是是家的重要部分。近日,我縣攝影人胡冠榮把自己近10年來拍攝的煙囪集結成書——《楠溪煙囪》,在自己的攝影圈中交流。黑白圖片中,向人們展現了光影美。楠溪江的老房子與各色的煙囪融合在一起,又是一道惹眼的風景線。

又見炊煙

 風從哪裡來

王菲 

00:00/03:12

或許是很多人的裊裊記憶

2017年,胡冠榮在自己的朋友圈發了幾張關於楠溪江的煙囪照片。後在攝影友人建議下,胡冠榮把近10年拍攝的有關煙囪的照片都整理出來。從700、800張照片中又選出100來張,整理成冊,取名《楠溪煙囪》。

煙囪

是灶的一部分,燒火做飯。民以食為夭,以前家家戶戶拜灶神祈求健康長壽和財富。有炊煙的地方就有人,就有生活的氣息,帶著溫暖,即所謂的人煙。而在《楠溪煙囪》中,只有第一張的煙囪上方飄著炊煙,其餘的似乎都與破舊的老房子一樣,已經很久沒有人在這裡開火做飯了。胡冠榮稱,煙囪是他這幾年來拍楠溪江的老房子附帶的,所以沒有刻意地追求。同時他也在多年的拍攝經歷中感受到,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人口正在慢慢地往城鎮遷移,很多老房子里都不住人。而胡冠榮也希望自己如實的攝影反映,能給人一種歷史信息的反饋。

一友人看了他的《楠溪煙囪》,想起了他自己小時候記憶中的煙囪,或許也是很多人的記憶。「煙囪在我的記憶里就是一個很溫馨的畫面。下午背著書包,迎著落日回家,家家戶戶的房子上方都飄著炊煙。回到家就看到媽媽坐在廚灶前,正往灶膛里加柴禾,火星四濺,還能聽到噼里啪啦的聲音。每一隻冒煙的煙囪都象徵著家,象徵著溫暖。」

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房子的建設越來越城市化,很多家庭並沒有再用到煙囪。似乎這是一種進步,但炊煙的美麗和溫馨也不見了。胡冠榮笑言,對於從小住在高樓里的孩子來說,煙囪會不會成為稀罕物。

再拍20年的楠溪老房子

胡冠榮

1996年,胡冠榮進人大學,並在大一的時候接觸到攝影,開始自學。畢業後,他成為我縣的一名中學教師。因工作忙碌直到2004年才又跟隨徐道浙等本土攝影人士拍攝風光片。2008年胡冠榮將鏡頭對準人文攝影,開始用膠捲拍攝楠溪江的老房子,一直到如今。也正如此,胡冠榮介紹,除了煙囪還拍了大量的窗花、灶台、門台、石柱等,都可以作為單獨系列出書。

而每當拍攝老房子時,胡冠榮都堅持用黑白膠捲拍攝,在如今小眾需求的情況下,膠捲拍攝的費用也越來越高。對光影的要求、拍攝的角度要求也更高,有時一天下來胡冠榮只拍了幾張,很多時候常常空手而歸。在他看來,膠捲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膠捲機不像數碼機,拍得不好可以刪除重拍,膠捲拍一張照片就會少一張,永遠不可能重來。所以,每一張都顯得認真而彌足珍貴。」不過出去拍攝時,胡冠榮也會帶著數碼相機,用來拍攝煙囪、窗花等。

胡冠榮說,自己還要再拍20年的老房子。現在楠溪江老房子破壞速度很快,但是有些地區保護得也很好,他認為有些局部還很值得拍攝。跑遍了楠溪江各處的他,對於楠溪江中游的老房子拍得較少,因此接下去他要慢慢把這區域的老房子補上。

這次出的《楠溪煙囪》胡冠榮並沒有買書刊號,且制定的數量也是一小部分。「對於我而言這只是我的一個小結,送圈內喜歡的一些人士,大家互相交流。」

而對於老房子是否會出書,他則坦言近期不會。「出書是我退休以後的事情,那時有時間了,可以自己一人在暗房裡慢慢沖洗,膠片的樂趣大約在於它的不可預期的結果。在見到沖洗完全的底片之前,腦海里可以不斷地想像照片的模樣,充滿期待,是那種令人迷戀的期待。」

圖片攝影 胡冠榮

來源:永嘉發布

作者:永嘉傳媒集團記者 柳苗苗/文

編輯:梅子

責編:檸檬

最便捷的民生服務

最迅速的熱點回應

最權威的信息發布

這裡有

永嘉發布

微信號:yongjiaf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永嘉發布 的精彩文章:

省人大代表馬文雋:把農業作為終身職業來做

TAG:永嘉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