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仁要誠,行仁要正

學仁要誠,行仁要正

1

4.3【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注釋】

①好:音hào,喜愛的意思。作動詞。

②惡:音wù,憎惡、討厭。作動詞。《後漢書·孝明八王傳》注引《東觀漢記》說:和帝賜彭城王恭詔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因此,在譯文中加入了「正確地」以限定「好」和「惡」。

《集注》引程子曰「得其公正」是也。

【譯文】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確地愛人和恨人。」

【解析】

對於這一章的解釋,清人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解釋得非常好:「凡人用情,多由己愛憎之私,於人善不善有所不計,故不能好人惡人。若夫仁者,情得其正,於人之善者好之,人不善者惡之。好惡咸當於理,斯唯仁者能之也。」意思是說,大多數人都是憑著自己的好惡去評判別人,而失去了客觀性。但是仁者內心的情感是中正的,所以對人的評價也是客觀的,有「仁」的修養的人才能正確的喜愛別人,以及正確的厭惡別人。在這裡,孔子所謂的能「好」「惡」,都是指「仁者」才能恰如其分的愛人和恨人。「情得其正」才是「好惡」的關鍵。孔子曾說,「仁者,愛人。」那麼對應的,具有一顆真善美之心的人,自然是不會對別人產生極端的好惡之情的。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一個人對事物以及他人的評價,是不可能跳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及價值背景的,所謂客觀的標準,最終判斷的落腳點,仍然是在人的身上。一個人對他人的判斷不可能超出自己的知識格局之外。而我們現在可以知道,無論是知識還是價值觀,都是會隨著時代進步發展的,那麼,人的認識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無法獲取普世知識標準的情況下,恐怕任何人,都沒辦法做到像孔子所說的「仁者」那樣正確給與人好惡之感。就像我們總是會在年少時做一些自以為正確的事情,甚至是喜歡某人,可是到了成年以後,回頭再看時,才發現當時的自己是多麼的幼稚。所以,少年時自認的正確的好惡之情,成年時就有否定,那麼,後來的日子裡,又怎麼能夠避免出現否定之否定的情況?所以,孔夫子所說的「仁者」正確判斷好惡得標準,恐怕也是難以操作的。

對此,《莊子》雜篇中《盜跖》一章,就很有啟發意義,《盜跖》篇中說,孔子認為盜跖本可以聚民成城,施以教化,行德政,列於諸侯,何苦為強盜?盜跖則批評孔子說,「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後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為盜跖?」且評價這種好惡觀為:「皆以利惑其真而強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後人以為盜跖為惡,而盜跖卻認為聖人本惡,豈不正好說明了,好惡之情很難把握正確與否么?

後世多引《荀子·宥坐》:「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作為判斷行為善惡的標準,可是,什麼是心達而險?又什麼是行辟而堅?是不是與自己不同的言論或者價值觀就是心達而險?可見,這種標準也是不可取的,對此,陽明心學做出了批判,在此也就不再論述了。

與孔子的話相對的,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就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強調的是「無為」,不以一己好惡去對待人,順其自然就好。後面更是說道「不如守中」。客觀存在就讓他存在吧,且隨他去,自己做好自己就是了。

對於我們凡人來說,若有人縱十惡不赦,但是與己無害,又何必恨之入骨?若有自己所愛者,縱其有萬般瑕疵,又何能損愛他之心分毫?

2

4.4【原文】

子曰:「苟志①於仁矣,無惡也②。」

【注釋】

①苟志:苟,一說假如,一說誠心。志,立志。

②惡:一是指做壞事,二是指沒有壞處。《鹽鐵論·刑德篇》:「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集解》云:「苟,誠也。言誠能志於仁,則其餘終無惡。」 《集注》云:「苟,誠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誠在於仁,則必無為惡之事矣。」

【譯文】

孔子說:「假如立志於實行仁德,就不會做壞事了。」

【解析】

這是緊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養成了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即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隨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善事了。這裡,孔子就說,發自內心立志於仁德的人,會時時反省自己的學問修養是否在仁的境界上,所以他們在行為上就不會作惡。一個人如果想要做壞事,肯定是先從思想上就已經有了為惡的念頭,發自內心志於仁的人是會反省、關照自己內心的人,一旦有惡的念頭,他們會立刻從思想的源頭上制止,所以也不用擔心會延續到行動上。這就是儒家修身的功夫,為仁、慎獨與反省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苟」的理解,作為後世的解釋,無論是何晏也好,還是朱熹也好,對於「苟」字的理解,都是作為「誠心」講,但是從漢語的用法來看,是沒有這種用法的,所以本文採用的也是「假如」的意思。但是筆者是認同「誠心」說的,因為,從何晏和朱熹的理解來說,孔子此處強調的,必然是誠心立志行仁,如果僅僅是把行仁做成表面功夫,那麼,即使天天說行仁,也是難免會做壞事的。

比如開國領袖毛澤東就曾形容過:「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立志於行仁的人還是不少的,歷代學子無不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可是,真正做到此等風骨的又有幾人?所以,不僅僅是要立志行仁,而且還要「心誠」,唯有如此,才可能不會故意的為非作歹。所以,此處孔子所要講的,就是要誠心立志行仁了。

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書畫詩詞院 官方微博。

GIF

讀百家之言,做自己之學,

明先賢之理,悟今世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言與兩拍 的精彩文章:

TAG:三言與兩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