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能變錢!咱浚縣人開啟了泥土的新生……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浚縣泥咕咕
浚縣泥咕咕已經多次登上央視舞台,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生財有道》欄目、綜藝頻道《文化大百科》欄目、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軍事·農業頻道《鄉土》欄目、科教頻道《文明密碼》欄目,都對浚縣泥咕咕進行過報道。
2018年2月15日,在全球華人關注的央視春晚倒計時節目里,宋學海、宋慶春、宋楷戰帶著泥咕咕作品,現場展示了捏制、彩繪泥咕咕的技藝,以泥咕咕為代表的浚縣泥塑再次受到關注。
「泥咕咕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河古陶和康氏泥玩民居也在近些年脫穎而出,得到專家和學者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已經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月1日,浚縣人民文化館館長霍艷對記者說。
不同地區的泥塑受歷史、人文、習俗等影響,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徵。浚縣泥塑以泥咕咕為代表,色彩濃郁、古樸厚重,和鄉土文化水乳交融,是農耕文化獨具特色的載體,呈現出鮮明的中原文化特色。
浚縣古稱黎陽,據《浚縣誌》記載,古代「浚地」左右伾浮,襟帶淇衛,東控黃河,西據黑山。黃河曾流經浚縣,從黃土高原上帶下來的細質黃泥沉澱下來,黃土細膩、純凈、無沙,而且黏結力強,是做泥塑的上好原料。
浚縣自古就有「黎陽收,顧九州」的美譽,如今浚縣仍是農業大縣,春夏秋三季是農忙時節,冬季相對清閑,泥塑作為副業與農業生產協調發展,加上浚縣正月古廟會的助推,就形成了「春天刻坯,夏天制哨,秋天彩繪,冬天銷售」的模式。
泥咕咕 歷史悠久
起源於人們對鳥圖騰的崇拜
「泥咕咕經過捏制、窯燒、著色而成,尾部有孔,一吹就會發出『咕咕』的聲音,類似咕咕鳥(斑鳩)的鳴叫聲。」浚縣泥咕咕傳承人宋楷戰說,泥咕咕的製作歷史悠久,起源於人們對鳥圖騰的崇拜。
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玩具的俗稱,產地主要在浚縣伾山街道楊玘屯(行政劃分為東西兩個村)。「浚縣泥咕咕一般分傳統軍事題材、戲劇人物、動物題材、神靈怪獸題材,共四大類一百多個品種,趨向生活化、民俗化。」霍艷介紹。
咦!這不是七品芝麻官嗎?
長期關注本土文化的浚縣籍學者、作家馬金章表示,就泥咕咕的藝術特色而言,造型整體誇張,略貌取神,裝飾花紋種類繁多,形象鮮明,用色隨意,體現了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特點。泥咕咕在選色上以黑色為底,用花草紋裝飾,輔以其他顏色,對比強烈,給人渾厚、艷麗的感覺。
135
以已故民間藝人王藍田的作品為代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泥咕咕手捏感強、線條粗獷、色彩對比強烈,粗糙中顯現出自由奔放的風格,極富生命力。
泥咕咕大致可分為四派:
一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學鋒為代表的王派,師承王藍田,注重傳統手法的運用,作品造型古樸、大膽誇張;
二是主要創作泥猴的張希和,他曾在楊玘屯學習,兼容並包,自成一派;
三是以宋學海、宋慶春、宋楷戰為代表的新興流派,他們的作品造型新穎,題材多樣,富有現代氣息;
四是痴迷泥獅子創作的劉順福,他的作品生動活潑,有獨特的風格,是傳統老藝人的代表人物。
此外,宋小龍、李衛雪等80後、90後傳承人嶄露頭角,他們的作品大膽、創新,為泥咕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康氏泥玩民居
房屋門窗可開合、小鳥翅膀能扇動
「我們村自古就有從事建築行業的傳統,我現在捏制的這些,其實是建房前給主家看的房屋大致布局。」浚縣善堂鎮康村的康號彬對記者說。
民居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各類建築的根源和基礎。資料顯示,康氏營造世家明洪武13年從山西洪洞遷至浚縣城東北三十里定居,起名康禮村。始祖康忠是一位民間工匠師,精通建築營造理論,他以黃河故道沉積膠泥為原料,捏出房屋的樣式,之後設計布局,從而形成了浚縣泥玩民居文化藝術。
經過濾、沉澱、和泥,按照傳統民居營造理論布局,手工捏制出傳統房屋的樣式,展現了傳統民居的原始風貌,濃縮了中國民居建築的精華。康氏泥玩民居技藝的承傳至今,康號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康氏泥玩民居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康氏家族建築行業的第十九代傳人,先後創作設計了《漢代閣樓》《宋代民居》《古戲樓》等一大批富有中原風格的藝術作品,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康號彬捏制的建築物精巧無比,房子的門窗可以開合,屋檐上的小鳥翅膀里裝有彈簧,可以上下翻動,展翅欲飛。
有專家評價,康號彬的泥玩民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再現了中原民居的文化特點,造型出神入化,在大氣中凸顯別緻的製作手法,展示了泥塑粗獷中的細膩,讓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黃河古陶
工藝複雜、燒制困難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河古陶有兩位省級傳承人,張連賢是其中之一。
「因為一些原因,黃河古陶這門技藝一度斷檔。近十幾年,浚縣的制陶藝人,在中央美院、中國古陶博物館的大力支持下,在眾多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物收藏家的直接參与下,經過精心研究和幾千次實驗,終於燒制出古香古色的黃河古陶。」2月28日,張連賢告訴記者。
我國的陶器燒制已有上萬年曆史,從裴李崗文化到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不難發現我國最早生產陶器的作坊遍布黃河流域的河南、陝西、山西、山東等地,所以這些陶器統稱黃河古陶。經考古學家認定,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代文化遺址,浚縣保存完整的制陶作坊就達11處。
「今天我們看到的黃河古陶,在全面繼承傳統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大膽使用浮雕、高浮雕、鏤空等新技法,色澤突破了傳統的灰、紅、黑三色,運用高科技焙燒出橘黃、石青、仿青銅等顏色。」張連賢介紹,創新讓這種中斷了近兩千年的古老藝術有了新生命。
黃河古陶選用特殊的黃河澄泥為原料,整個過程全部為手工製作,通過選料、淋泥、拉型、繪畫、雕刻、磨光、晾乾、烘乾、焙燒等工序製作而成。黃河古陶造型美觀、質地細膩、色調柔和、古香古色,在國內陶藝界獨具特色。
「黃河古陶的製作工藝非常難,從選料到燒製成功,需要20多道工藝,集雕刻、繪畫、泥塑為一體,最高成品率只有30%。」張連賢說。
民間有「陶不過尺」的說法,但浚縣黃河古陶藝人研製、開發、生產出2.8米高的浮雕九龍瓶,在陶藝界引起轟動。
黃河古陶工藝複雜,一個人不可能熟悉所有工序,所以每件作品都是集體的成果。
浚縣泥塑藝術的代表人物有:
泥猴張 王學鋒 宋學海
宋慶春 宋楷戰 劉順福
康號彬 張連賢
再來展示一下代表人物的作品
聽說這個作品叫《玩耍》,嗯,還真別有一翻趣味兒在裡面
來,都到媽媽懷裡來。
扛起來的幸福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猴山~~~~
這些是泥猴張系列作品
來個人物篇,看一眼就能猜出作品人物的年代吧
這是傳說中的人~從~眾~嘛!
泥塑是浚縣的文化特色,泥塑怎麼能少了古廟會元素呢!
你們鬧你們的,我雕我的,
浚縣泥塑藝術不能停~~~
如果你被這些泥土的藝術所觸動,給小編點個贊再走吧!
本期值班:霍海洋
本期編輯:韓智英
稿件來源:淇河晨報
※道光年間家族賬本,新中國第一代房產證、地契……驚現我市一居民家中
※聚會成寒假」標配「?不如多留點兒時間陪爸媽吧
TAG:鶴壁日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