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懷瑾:身為當今的中國人,應該了解這個文化歷史重要的關鍵

南懷瑾:身為當今的中國人,應該了解這個文化歷史重要的關鍵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漣漪,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對這三家,我經常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裡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這譬喻是有其理由的。

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是這只是口號,只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掛羊頭賣狗肉」的市井俚語來勉強比擬,意思就是,講的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

姑且拿老、庄做代表的道家「隱士」思想,與孔、孟做代表的儒家思想來說,他們最高的目的,和最基本的動機,所謂救世治平的宗旨,其實並無兩樣。所不同的,就是採用的方法與態度,各自別有主張。儒家的孔、孟,他們的作法是積極的強行入世,冀圖挽救世道人心;道家「隱士」們的主張,是因勢利導,處之於無形。所以道家的方法是用「弱」、用「柔」,結果往往被用錯,而致於柔弱不堪,這是它有害的一面。但在好的,有利的一面來講,它正是《易經》乾卦上「用九」的精神,所謂「見群龍無首,吉」。「龍德而隱者也」。因為它不在任何的那一個爻位上,所以它能夠絕對的冷靜,絕對的客觀,在幕後領導九五的變化。倘使它也入了爻位,當然便被變道所拘,自身難免不受其變,而無補於時艱了。我們研究道家的應用,必須先要了解這個精神,才能談道家對於中國文化的利弊和價值。

這便形成中國歷史政治上特有的情形:凡在撥亂反正的階段,或建國創業的時期,身為中國文化幕後的「隱士」們道家的人物,就見危受命,挺身而出,代表一般山林在野的志士們的精神,輔翼命世之主而創造新的時代和歷史。到了治平的時期,便又默默無聞,把成果與責任,付之自命為儒生們的手裡了。因此,我們要了解,中國歷史的演變,及其興衰成敗,成學術思想的關鍵,幾乎有一共通不易的定例:那便是凡當撥亂反正的時期,大多是道家人物與道家學術思想的功勞;到了天下太平,坐而論道,講究修齊治平之學的時期,就成了儒家的天下了。

我們諸位擔心世界的未來怎麼走,人類能源問題啦,經濟問題啦,戰爭問題啦,很多很多問題;但是自己忘了我們就在變的當中。只不過你沒有辦法改變現有的「變」罷了。你們諸位都知道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孔子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後來加上印度釋迦牟尼文化,形成了三家文化,引導了中國幾千年。

儒家對時代的轉變,原理是清楚的。以孔子、孟子的教育來說,認為世界越變越不對了。儒家的精神有四個字「中流砥柱」,先說這四個字,然後講內容。所謂「中流砥柱」,是說像黃河、長江那樣大的洪流,那個水勢是擋不住的。但是儒家的精神,硬要站在中間,要把他抵出,擋住洪水下流。

道家呢,不是這樣的,道家認為這樣沒有用,你站在時代洪流的前面,想擋住是不可能的。你越堤防,洪流力量越大,會把你衝垮。所以道家是四個字「因勢利導」。因為時代的大洪流這樣走,你站在中間是擋不住的;你只能計算它水流的速度,計算流到什麼地方變弱了,再在那裡輕輕引導趨勢方向,才不會出事。我看你們諸位都在用這個方法吧!你們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都想領導時代,所以非常佩服你們。

至於佛家的辦法就不同了,反正開始奔流以後,隨時在變,很快又開始另一個時空了。不論如何變易,最終一切都是沒有,來去皆空,你放心好了。所以我們了解了諸位的做法,我主張,先要認識原則,然後再找出出路來,並把個人的思想和修養定一個方針再作調整。

《老子他說》《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

我希望年輕同學們注意,中國文化在秦以前是儒、墨、道三家。儒家以孔子代表,墨家是墨子,到唐宋以後才是儒、釋、道三家。老子、孔子、釋迦牟尼,這三位都是我們的根本上師,根本的大老師,但是三家的文化各有偏重。佛家是從心理人手,達到形而上道。據我的知識範圍所及,世界上任何宗教哲學沒有跳過如來的手心的。當然我的知識並不一定對的。道家的思想偏重於從物理及生理入手,而進入形而上道。那麼我們也可以說,講物理、生理入手的修持方法,任何一家無法跳過道家的範圍,跳不過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所以《西遊記》里描寫孫悟空進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一身毛都燒光了,只好躲在爐角里不動,兩個眼睛被熏得紅紅的變成火眼金睛了。儒家則偏重從倫理、人文、道德入手,而進入形而上道。

因此我常常告訴青年同學們,我們三位根本的老師,加上後來兩位外國的,耶穌和穆罕默德,都是我們的老師,都不錯,各有各的一套學問。他們五個人坐在一起,一定是很客氣,彼此相互敬酒。可是他們的徒弟太差了,彼此打架。當然我不是五貫道,也不是三貫道,純粹是公平的學術立場。所以我說今後的中國文化,要學儒家的品性,我們做人做事不能不學儒家的道理。儒家就等於佛家大乘菩薩道的律宗,講究戒律,所以儒家非常注重行為。

除了學儒家的品性還要參佛家的理性,你要想明心見性,直接領悟成道,非走佛家的路線不可,否則不會有那麼高,不會成就的。同時還要配合道家做工夫的法則,不管密宗、顯教,都跳不出這個範圍。

但是道家的學問不止修道這一方面,中國歷史有一個奧秘之處,每逢天下變亂的時候,出來救世,所謂撥亂反正的,一定都是道家的人物。等天下太平了,他們多半走老子的路線,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隱姓埋名,什麼都不要。等到盛平的時候,又都是儒家人物出面。

《我說參同契》

--------------

中國文化的演變發展,大致分兩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漢以前的中國文化,人們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實所謂孔孟思想,只是中國文化中間主要的一環。另外還有道家、墨家、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國文化一個系統下來的。如果把它縮小範圍,則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國文化在政治上歷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這一點我們要注意。

中國歷史上,每逢變亂的時候,撥亂反正,都屬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則用孔孟儒家的思想。這是我們中國歷史非常重要的關鍵,身為中國人,這個歷史關鍵是應該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來與道家是不分家的,這種分家是秦漢以後的事,到了唐代,講中國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釋、道三家了。 「釋」就是印度來的佛學,代表整個印度文化的精華,它從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後,印度本身已沒有真正的佛學,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教思想及婆羅門教等所佔據,佛學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現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學,只有到中國來。歐洲人乃至日本人講的那一套是不正確的。

唐宋以後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三個大店。佛學像百貨店,裡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麵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吃到後來,西方思想出現了。那些思想是西方來的,不是從我們中國文化思想來的。那麼它為什麼會來?為什麼會變成這一套?就先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將來怎麼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

《論語別裁》

******

讚賞

可通過識別下方二維碼轉賬支持本公眾號。

******

(新書65折預售)《洞山指月》繁體版 台灣南懷瑾文化(識別下方圖片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

歡迎關注公眾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相關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原創作者:南懷瑾」。轉載請註明本公眾號名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有人問我「佛悟道悟了個什麼?」我這樣答覆他
南懷瑾老師:我看了幾十年,標榜氣脈「打通」的人到哪裡去了呢?

TAG: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