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法國殘疾小兵,戰場上堅持做一事,眾人不解,24年後斬獲諾貝爾獎

法國殘疾小兵,戰場上堅持做一事,眾人不解,24年後斬獲諾貝爾獎

1940年的寒冷春夜,戰場上,法國的部隊所在地,三十多歲的薩特正借著微弱的光亮,在一個本子上急匆匆地寫著什麼。外面是硝煙戰火,是黑暗,他的心卻平靜無比,槍支夾在腋下,就像手中的筆一樣自然。

法國殘疾小兵,戰場上堅持做一事,眾人不解,24年後斬獲諾貝爾獎

有人湊過來問:「喂,小個子,你在寫什麼?還在幻想著你心裡的美好世界嗎?」薩特搖了搖頭,說:「不,我只是在記錄這個難忘的夜晚。在這樣的夜裡,再美的夢也不值得去寫!」

薩特個子很矮,而且有一隻眼睛殘疾,就算他目視前方,眼球也會斜到邊緣上去。戰友們都叫他「小個子」,認為他是一個奇怪的人,自己跑到戰場上來,卻戰鬥勇猛,屢出驚人之舉。事實上沒有人知道,在這之前,薩特已經是一個相當有名氣的作家,已出版了好幾部小說。只是,那時薩特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親臨槍林彈雨。

薩特自幼喪父,12歲時母親改嫁,繼父與他矛盾重重,兩人相互反感。薩特喜歡看書,喜歡思考問題,很少出去和夥伴們玩,雖然那時附近的孩子們也叫他小個子,並嘲笑他的眼睛,可他並不因此自卑,相反,他的心裡有著一種與年齡不符的深邃。那時的生活還很艱苦,薩特獨自住在一個小屋子裡,四處漏風,冬天的時候,他常常被凍得睡不著。於是,他便睜大眼睛,從房頂的縫隙間望出去,直到有一顆冷冷的星星進入他的視野。

法國殘疾小兵,戰場上堅持做一事,眾人不解,24年後斬獲諾貝爾獎

後來,薩特曾多次想起過童年的那些冬夜,在寒冷的包圍中,他想到了許多與溫暖有關的東西。只是那些東西,已經不再留有一絲印痕,深刻在他心中的,只有那夜晚,那寒冷,那顆星。

奇怪的是,薩特似乎留戀一切艱苦的境遇,有時會自己去尋找,尋找那些可以和童年的苦難契合的地方;更重要的,他是想去尋找年幼時,曾那樣注目過的一顆星。於是,他來到了二戰的戰場,來到了危機四伏的加勒比海域,來到了中東戰爭爆發後的加沙地帶……因為只有在這些艱苦的環境中,他才能看到那顆給他希望與啟迪的星星。

在薩特59歲的那年,他的一個舉動震驚了世界—他竟然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雖然之前也曾有兩個作家拒領了該獎,可都是出於政治原因。而他,卻是自己不願意!薩特覺得,那個獎項的光環,會照亮頭頂的夜空,從而使他再也尋不見那顆星星。然而,此後每天都有人來拜訪他,想從他的隻言片語中,推斷他的思想與心境。更有每天上百封的信件從各地飛來,還有那麼多的邀請演講宴會……他沒有想到,只是拒領了一個獎,卻引來更多的紛擾。

法國殘疾小兵,戰場上堅持做一事,眾人不解,24年後斬獲諾貝爾獎

後來,薩特隱居於巴黎一個僻靜的住所,那是位於十樓的極小的房間,只有幾樣很簡陋的傢具,幾個裝滿煙蒂的煙灰缸。他就在這裡深居簡出,彷彿湮沒於塵世熙攘的人海。每天看書寫作累了,他便踱到窗前。他在窗前可以看到郊外的一片空地,那是他目光停留最多的地方。多年以後,當仰慕他的人們來到這裡,從窗口望出去,依然是那片空地,只是那裡有了一座墳墓。那片常被他的目光撫摸之處,成了他的長眠之所。

薩特幾乎一生都在黯淡的際遇中行走,或者說,他一生都走向那些黑暗寒冷的去處,除了他自己,也許沒有人知道他在尋覓些什麼,儘管他成了法國文壇泰斗,成了著名的思想家。

是的,薩特一生都在經歷寒宵思慮,雖然他從不記下那些時刻的夢想與憧憬,可是,那些寒冷與黑暗,正是他生命中最肥沃的土壤,並最終生長了比夢想更為美好燦爛的東西。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包利民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暗殺大官,把兩顆炸彈扔到轎內,一聲巨響後大官笑了:我沒死
晚清名臣,名言刻上美國總統紀念碑,子孫用其遺物換城市戶口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