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職業「找車人」李振興

職業「找車人」李振興

「小綠車」的出現,為市民出行帶來很大方便。打開手機,掃一掃車身上的二維碼,就可以把停在路邊的共享單車騎走。到達目的地後,關上車鎖就能自動結費。隨著「小綠車」逐漸在大街小巷普及,也催生了一種新職業——共享單車管理員,李振興就是其中一位。

3月13日中午12點半,記者坐上李振興的三輪摩托車,同他一起去搜尋那些「跑偏」了的共享單車。李振興每天的任務是管理回收那些停放不規範、超出路徑範圍內的車輛,把它們歸置到指定停放區域。一輛三輪摩托車、一部手機,就是他的工具。

剛剛吃完中午飯的李振興顧不上休息,打開手機上的管理軟體app,網路伺服器很快向手機傳送信息:萬達廣場、纖維街、福春街、富貴山莊等路段有需要回收的車輛,李振興很快規劃好路線出發了。「還好,以前干過快遞員,認識路。」李振興上崗已經四個月,他和另一位同事共同管理著市區內500台共享單車,每天在城市裡來回穿梭,找尋那些散落在大街小巷裡的「小綠車」,送到停車位,並且定期對車輛進行檢查。

說話間,在花園河橋的人行步道上,李振興發現了一輛共享單車,雖然它沒有超出騎行範圍,但是停車位置偏僻,不便於下一位用戶使用。他首先檢查了這輛單車有沒有損壞或者故障,隨後打開車務管理軟體,掃描車身上的二維碼,然後將車抬到三輪摩托車上。一台共享單車的重量大概在25公斤左右,每天要管理50多台車輛,抬上抬下,李振興的腰和肩膀有點吃力。

共享單車的定位並不十分精確,有時候手機定位顯示附近有共享單車,可怎麼也找不到。這時候最折騰管理員,得不斷縮小搜索範圍。「找得最辛苦的一輛,居然花了一個月時間!」李振興告訴記者,今年初,有一次他到山水龍城小區搜尋車輛,手機定位顯示在40號樓附近有一台「小綠車」,可一個月內找了十幾次就是找不到。直到一位住戶打開單元門,才發現「小綠車」竟然停在樓內。

記者身上穿著薄羽絨服,有點熱。可李振興身上還裹著最厚的大棉襖,「車開起來,冷風直往身上鑽。」剛過去的冬天,李振興和同事們凍得受不了,早八晚五,除了中午吃飯時能在屋裡暖和暖和,其餘時間都要在室外奔波。「最冷那幾天,開車十分鐘,手指和腳趾都凍麻了,只能停下車,緩過來再上路。」在大街小巷裡找單車的工作不僅枯燥乏味,而且勞動強度大,但採訪中,李振興臉上一直掛著笑。他告訴記者:「我是個快樂的人,也希望我的快樂能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惟一不開心的,就是看見共享單車被隨意丟棄、惡意破壞。車座、車鎖壞了,車牌損毀,個別人還上了私鎖,這些都得李振興解決。「有一次,一個小區的保安竟然將車藏到了小區車棚里,我找到的時候發現上了兩道鎖。」李振興說,共享單車上線以來,使用率非常高,但破壞率也很高,「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像愛護自己的車一樣愛護『小綠車』。」

忙到下午三點,李振興搜尋到7輛單車,將它們擺放到了十緯路一處固定點位上。下午四點半,馬上要到晚高峰時間,李振興又接到電話指示,在聚隆城尚城小區還有一堆車輛聚集,要求他立刻收回,送到指定點位。掛斷電話,李振興擰開了隨身攜帶的礦泉水,咕嚕咕嚕喝掉半瓶,上車向前方駛去。

□記者 宋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東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蠶蛹忘吃 突變作蛾子
耄耋老人騎三輪車尋找失主

TAG:丹東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