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一無二的遼代磚塔壁畫,卻遭人為破壞,好可惜!

獨一無二的遼代磚塔壁畫,卻遭人為破壞,好可惜!

覺山寺又名普照寺,位於大同市靈丘縣城東南10公里的紅石楞鄉覺山村,四周群山環抱,背靠鐘山,面臨唐河。據清康熙《靈丘縣誌》載,該寺創建於北魏太和七年(483),遼、明、清多次修葺。現存廟宇多為清代重修。

覺山寺衛星圖

覺山寺全景圖

覺山寺廟由三條軸線、三進院落、30餘座殿宇組成。從山門向北的東軸依次為魁星閣、碑廳、梆樓、點樓、金剛殿、彌勒殿;中軸為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西軸為文昌閣、藏經樓、羅漢殿、貴真殿。各軸均有配廂。總計屋宇134間,佔地8100平方米。全部建築依傍山勢,自前向後逐步升高。

覺山寺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寺內有一座遼代磚塔,該塔2001年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磚塔雕飾精巧、造型優美,其中精美的磚雕和塔身內遼代壁畫是其精華所在。

磚塔坐落在寺廟西軸線前部,建於遼大安六年(1090)。塔隨寺坐北向南,是一座八角十三級密檐式磚塔,總高44.38米。塔由台基、須彌座、仰蓮蓮台、塔身、十三層密檐、塔剎構成。

覺山寺遼代磚塔全圖

台基為方形,邊長19.6米,上置須彌座,須彌座平面八角形,周邊立面布滿各種磚雕十分精緻。

除斗栱、枋材仿木結構建築形制外,其餘各層疊澀、束腰、壺門、蜀柱等部位,皆裝飾有獸面、花卉、菩薩、力士、蟠龍、人物等,這些磚雕採用高浮雕或半圓雕泥塑燒制而成,質地堅實、造型豐滿,手法流暢洗鍊,雖為遼制,尚襲唐風。遺憾的是這些作品頭部基本都遭到人為破壞,十分可惜。

覺山寺遼代磚塔台基、須彌座和仰蓮蓮台

覺山寺遼代磚塔須彌座勾欄華板磚雕、仰蓮蓮台、進入塔身的券門

覺山寺遼代磚塔須彌座束腰壺門磚雕力士、菩薩等

覺山寺磚塔遼代壁畫集中在塔身內的塔心室迴廊牆壁。

塔身內部為塔心室,由塔壁和塔室中八角塔心柱組成,南北方向開小券門洞,施板門可以出入。進入塔心室必須從外面攀爬梯子上。塔身外壁東西為假門,裝飾有磚雕隔扇門,其餘四面裝飾磚雕直欞窗。

塔身外壁券門、磚雕假門窗

磚塔塔身平面示意圖

室內八壁(包括卷門)以及中心塔柱的八面共繪製遼代壁畫十六幅,約90平方米,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極為珍貴。為方便了解,將壁畫編號如下:

磚塔內室平面壁畫編號示意圖

一號壁畫;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卷門上方左右二飛天

二號壁畫;四大天王之一

三號壁畫;八大明王之一

四號壁畫; 四大天王之一

五號壁畫;文殊和普賢菩薩,卷門上方左右二飛天

六號壁畫;四大天王之一

七號壁畫;八大明王之一

八號壁畫;四大天王之一

九號壁畫;阿彌陀佛

十號壁畫;八大明王之一

十一號壁畫;有題記,「金剛手菩薩化大笑明王」

十二號壁畫;八大明王之一

十三號壁畫;釋迦牟尼佛

十四號壁畫;八大明王之一

十五號壁畫;八大明王之一

十六號壁畫;八大明王之一

覺山寺塔壁畫面積

(單位:米、平方米)

壁畫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四大天王、八大明王等,一號和五號壁畫內容相似,卷門上方左右各繪一飛天。

飛天皆有頭光,面部祥和,面相飽滿,曲眉紅唇,佩戴項圈,袒胸露臂跣足,下身著長裙。

身體有向下俯視也有仰觀,S型曲線構圖,祥雲翻卷、衣帶飛舞,一手托花盤一手作散花飛行狀。卷門兩側分別繪四個菩薩,一號卷門兩側脅侍是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五號卷門兩側脅侍是文殊和普賢菩薩。

中心塔柱九、十三號壁畫繪製的是兩尊佛像,南面十三號壁畫是釋迦摩尼,下半部損毀。北面九號是阿彌陀佛,佛像面部圓潤豐滿,結跏趺坐,斜披敝右肩袈裟,右手置於膝頭,神態超然,面相慈善,軀體健壯,神態安詳,肉髻平緩嵌珠,眉間白毫。身後繪製背光,背光由背光和頭光兩部分組成,火焰紋圖案簡潔明快與大同華嚴寺遼塑背光相同。

二、四、六、八號壁畫分別繪製四大天王像,他們是東方持國天、南方增長天、西方廣目天、北方多聞天。四天王雙目圓睜,眉骨上挑凸出,鼻翼大張,怒髮衝冠,奮髯激昂,面部肌肉起伏明顯。 一手張臂發力,一手在握劍柄,具足嚴陣以待、威猛之勢。

四天王坐姿,獸面護肩、胸前光明鎧甲,獸面吞口咬銙護腹,下穿裳、胯褶和縛褲。帛帶隨身拂動,流雲火焰襯托。還有人物、力士、鬼魅、張牙舞爪簇擁,煞是浩然正氣、凜凜威風的感覺,大有「吳帶當風」滿壁生動之勢。四大天王早期造像沒有明顯特徵區別,明代天王手中法器有了琵琶、雨傘、寶劍、寶塔或小龍等,形成了漢化風格的風調雨順護法神。

其餘八面壁畫均繪製八大明王。八大明王出自《大妙金剛經》,是密教菩薩的一種化身,由八大菩薩衍生出來,是八大菩薩所現忿怒身。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因明王借佛的智慧光明摧破眾生之煩惱業障,所以稱為「明王」。

具體為:

一、文殊菩薩化降三世明王;

二、虛空藏菩薩化大威德明王;

三、金剛手菩薩化大笑明王;

四、彌勒菩薩化大輪明王;

五、觀自在菩薩化馬頭明王;

六、地藏菩薩化無能勝明王;

七、除蓋障菩薩化不動明王;

八、普賢菩薩化步擲明王;

其中十一號壁畫有明確題記,「金剛手菩薩化大笑明王」。

覺山寺遼代明王壁畫,多為六臂,赤裸上身,手中各拿法器或做不同手印。法器有金剛杵、劍、弓、斧、繩、鈴、法論等。明王正面頭頂火焰,頭髮上沖,頭後有圓形頭光,上身袒露,胸腹部以及手臂和腿部露出鼓脹肌肉,眼睛瞪目圓睜,張血盆大口,獠牙外露,作極吼怒之狀,相貌兇惡,令人毛骨悚然。

胸前飾瓔珞,下身長裙跣足,腰間束帶並打結,周身亦披帔帛。畫面上方結跏趺坐各自相應菩薩本身像,另有流雲火焰和力士、鬼魅烘托,整個畫面靈動飛舞,可謂滿壁生動呼之欲出。

遼王朝是我國古代北方由契丹族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立國於公元916年,1125年為金所滅,歷時209年。遼王朝雖是以契丹人為統治者,但是崇尚和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並大力扶持佛教。佛學主要繼承唐代傳統,故寺塔建築,佛像製作等仍多出漢族藝匠之手。

北宋和遼兩朝時代基本相同,但是由於地域及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方面的不同,造成佛教發展軌跡有一定差異。

起初宋、遼戰事頻發,後因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各守邊界,史稱澶淵之盟。之後宋、遼在一個世紀中,雙方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

宋代統治者提倡文治,雖以兵弱屢受外辱,但採取重內輕外的策略,加之唐代奠定的盛世基礎,兩宋仍發展成為了中國古代史上經濟、文化相對最發達的時代之一。宋代佛教內容的壁畫創作傾向由宗教神化向民族化、世俗化和生活化進一步演變。受文人畫影響,畫風比較細膩,內容擅長世俗風景和山水花鳥,人物刻畫神情逼真、生動感人、恬靜淡雅。

覺山寺遼代磚塔壁畫的藝術特色十分鮮明,其風格雖然也有中原文化的影響,但又區別於同時期中原風格特點,更多沿襲唐代壁畫畫風,人物造型更接近宗教神化。表現技法用焦墨勾線,筆勢遒勁洒脫,剛勁挺秀,生動而有立體感。

畫人物略加淡彩烘托層次,自然脫俗。衣紋呈飄舉之狀,衣帶如迎風吹拂,飄搖飛動,滿壁生動,大有「吳帶當風」之勢。人物刻畫彪悍有力,特別是表現肌肉的「麻袋裝土豆」的手法更像唐代的力士造型。

「麻袋裝土豆」表現肌肉的手法

五台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壁畫「降魔圖」,內容有天王、力士、天女、鬼怪、神龍、猴妖等,形象生動,筆法蒼勁簡潔。比較佛光寺唐代壁畫中力士造型,覺山寺遼代壁畫明王像,身材體型、衣著服飾、手中法器、表現手法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覺山寺遼代磚塔壁畫整體上表現出較強的唐代固有風格特徵的延續性,同時融入了契丹北方草原文化粗狂磅礴的特點,從內容到形式表現了陽剛之氣和尙武氣息,不乏草原簡約、蒼涼之風格。整體風格呈現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點。

覺山寺遼代磚塔壁畫內容及風格的重要性在於它的獨一無二性,特別是這種完整描繪「明王類」的題材,在山西古代佛教造像中是創造性最早出現的,是密宗佛教在遼代發展的結果,開啟了元、明、清「明王類造像」內容的先河。

大同市觀音堂遼代明王像

大同市雲岡石窟附近有一座觀音堂,寺內有一組完整(由主尊、協侍、明王、護法組成)的遼代大型密宗組合石雕。其中「八大明王」造像內容和覺山寺磚塔壁畫相同,雖然觀音堂「八大明王」經後代補塑有所變動,而且雕塑和壁畫表現形式不同,但是其表現手法和風格上仍有許多相似之處。

遼代壁畫多見於墓葬,寺觀中保留極少,覺山寺磚塔壁畫保存至今實為倖存,為研究遼代壁畫提供了極其可貴的資料。只可惜現存壁畫殘損比較嚴重,特別是人為的劃痕使壁畫大面積遭到破壞。另外覺山寺磚塔壁畫,部分畫面鉛粉變色現象嚴重,與敦煌壁畫有相似之處。

壁畫中鉛粉變色現象

壁畫上人為劃痕

局部特寫

手托花盤散花飛天

壁畫中西域人物形象

塔室中八角塔心柱

另外塔室中八角塔心柱南有卧佛一尊,柱北為千手觀音,(均為現代新補塑)。磚塔第二層至第十三層用斗拱支承挑出密檐,頂部做成攢式,上置鐵剎。

覺山寺磚塔宏偉壯觀,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好、時代較早並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遼代磚塔。特別是塔室迴廊遼代壁畫,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塔傳奇 的精彩文章:

百年蒼桑:古格王國達巴遺址考古調查記
亂世梟雄今何在,走訪五代帝王陵

TAG:愛塔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