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神化」的霍金?

被「神化」的霍金?

終其一生,霍金無緣諾貝爾獎,關鍵在於他的最重要理論尚未得到實驗或者觀測的證實。

(霍金 資料圖)

《財經》記者 孫愛民/文 賀濤/編輯

「黑洞」「宇宙大爆炸」「奇點」……這些神奇且深奧的辭彙,常常被人們用來裝點自己的知識門面,即便只是聽說過而已。2018年3月14日,這些蘊含宇宙奧秘的美麗辭彙的最權威詮釋人,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去世了,享年76歲。

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的霍金,是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代表作品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

霍金是一名出色的物理學家,23歲時便取得博士學位,並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曾在1988年獲得沃爾夫物理獎,在1978年獲得愛因斯坦獎。

如同霍金描述的,宇宙起源於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炸,他離世的消息,在現實世界中,也引發了一次信息「大爆炸」。《金融時報》如此評價霍金:他不僅是卓越的科學家中的一員,同時象徵著人類征服生理殘疾的精神。

英國《衛報》報道霍金去世的消息時,稱他為「對人類認知宇宙本質,做出革命性貢獻的理論物理學家」,並表示他是當代科學界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大批的觀眾前去觀看霍金的演講,並不只是沖著他的學術成就去的。」

1988年首次出版的《時間簡史》,已被翻譯成40種文字,累計銷售量達2500萬冊,是全世界最暢銷的科學著作,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此書定位於對宇宙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著重解答人類最古老的命題:時間是有始有終的嗎?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評論道:《時間簡史》是當代物理學家關於宇宙構成以及演化理論的權威性總結。

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是不是當今科學界最偉大的科學家?科學界與公眾有不同的認知。

「霍金在科學界的地位沒那麼高,是媒體把他的地位誇大了。」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告訴《財經》記者,霍金的主要科學貢獻是在他二三十歲完成的,主要有兩個理論成果:廣義相對論預言必有黑洞的「黑洞理論」,用量子力學預言黑洞不黑的「黑洞無毛」理論。「這在物理學界不算很大的工作,是根據理論推出來的,也不是他的原創。」

已故科學家、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郭漢英,曾於1979年在義大利、1983年在莫斯科和2002年在北京,三度聽了霍金的現場演講。他曾表示,「全世界上萬人做著和霍金一樣的工作,但是霍金抓住了機會,加上至今仍與無法治癒的疾病抗衡,霍金贏得了目前的榮譽」。

霍金在21歲時被診斷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細胞病。  當時,醫生認為身患絕症的他只能活兩年,可他一直堅強地活了下來。罹患此病的大部分患者在50多歲發病,只有一半的患者存活超過5年。

郭漢英認為,霍金是當代物理界的偉大人物,但不是最偉大的,霍金有非常強的哲學思維,但是不能把他個人的哲學思維全搬過來,應該把真實的霍金介紹給中國公眾。

在生前多個場合,霍金都曾公開表示放棄曾經深信不疑的終極「萬有理論」,不再相信人類能夠找到一個至少能在原則上描述、預測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理論,時間、空間和宇宙中最神秘的問題,不可能用一個簡單的、優美的數學方程式來解釋。

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弦理論大會」上,霍金作為大會第三位報告人,所作報告的題目便是《戈德爾與M-理論》。庫爾特?戈德爾是位偉大的邏輯學家,以他命名的「戈德爾定理」,證明「萬有理論」是不可能實現的。

研究相對論的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物理》雜誌副主編張元仲,中科院理論物理所原副所長朱重遠均認為,霍金作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確實做出了不少出色的理論成果,包括奇性定理、黑洞的霍金輻射、量子宇宙學等,但他放棄「萬有理論」,並不能代表其他科學家的態度。「像霍金這樣放棄一些科學觀點的事情在科學界經常會發生,不足為奇,只不過因為是霍金,一個公眾人物,所以備受關注而已。」

在公眾的視野中,常常會疑惑霍金為何會無緣諾貝爾獎。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雙南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霍金的最大成就是霍金輻射,既不是黑洞的面積不減定理,也不是他和彭羅斯一起證明的宇宙奇點定理,「如果不以他的最重要成就授予他諾獎,至少也得是以終身成就獲獎,以他的黑洞面積不減定理授獎是太明顯的安慰獎,會讓人不服。」

張雙南曾與198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James Cronin和歐洲核子中心理論部的主任John Ellis探討霍金為何沒拿到諾貝爾獎,被告知「那我們也沒有辦法啊,關鍵在於他的黑洞蒸發理論還沒有得到實驗或者觀測的證實,我們也幫不上忙啊。」

在中國,霍金廣受追捧。他曾在2016年4月12日首開微博,第一天便收穫了200萬粉絲。

霍金生前曾三次到訪中國。1985年,受中國科技大學邀請,霍金第一次來中國,此行兩次演講,一次關於黑洞形成的理論,一次關於「時間為什麼總是向前」,併到北京遊覽了長城;2002年,受在著名數學家丘成桐的邀請,霍金第二次來中國,在北京參加了「2002弦理論國際會議」,並再次遊覽了長城;2006年,霍金在香港、北京都做了關於宇宙起源的演講。

近幾年,霍金關注過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他曾在接受《連線》雜誌採訪時,表達了其對人工智慧的擔憂,認為人工智慧有可能會取代人類,最終會演變成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雜誌 的精彩文章:

韓朝對話暫緩半島緊張 朝鮮出招瓦解美國施壓陣線
電子競技粉墨登場

TAG:財經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