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華為與聯想在美國的「際遇」不同

為什麼華為與聯想在美國的「際遇」不同

日前,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華為被拒於美國,是美國政府和競爭對手利用政治手段將華為拒於美國市場之外,不料華為官方緊急澄清,稱這並不代表公司觀點。這種「自打臉」的說法,也表現出華為對於被拒於美國市場之外的一種無奈,而反觀中國另一家品牌企業聯想卻能順利的進入美國市場,被美國政府所同意。

同是中國企業卻在美國有著不同的際遇,多少會讓人不解,不過仔細想想其中的答案自然能得出:華為讓美國及美國企業感受到了威脅,而聯想卻並沒有。為什麼美國市場對於兩家中國企業會有這樣不同的感受了,這還得看看兩家企業的不同點。

1. 兩家企業的發展模式不同。

聯想今天的追求,與今天日本的模式,在生產上追求"精工"的路子,它的工業設計可能很優良,他的生產可能精益求精,即使是今天的豐田的管理,也仍然是全世界汽車行業的學習榜樣;但產品是老產品,雖屢有創新但創新不大,所以它並不威脅美國的核心產業,即使是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還是收購谷歌的手機,都是這兩家公司的包袱,屬於兩家公司的低端業務,多以聯想威脅不到美國的企業。2.華為的模式則不同,華為的快速發展,對研發技術的投入等等讓美國思科公司感到了威脅。思科不是一般的公司,它是美國信息產業的核心公司,曾經有人把微軟、英特爾和思科並列,組成"Wintelco"一詞,表示這三家對美國信息產業的重要性。當初華為還是個小公司時候,思科就看除了其在網路設備的發展潛力,搶先對其發起訴訟,想把華為趕出美國市場,但這並沒有阻止華為的腳步。

2.企業文化不同。

聯想崇尚的是樂觀,互信的企業價值觀,華為則顯得更加狼性。從全球化的角度看,聯想確實是一家全球化公司,華為則更是像一家中國的企業在處理其國際業務;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聯想是一家國際化公司,在全球都有分公司,都在運營各自的業務,而華為則是其在海外的分支機構,是圍繞在行星的諸多衛星,而這個行星就是華為在深圳的總公司。

企業戰略側重點不同。

3.聯想的內在基因是國際化,希望通過合作兼并來迅速其在全球的擴張,比如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從谷歌手中收購摩托羅拉,側重於通過收購兼并其它企業來獲得發展;而華為則側重自身的發展,投入巨資於研發,過去十年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已超過三千億,遠遠超過聯想。因此,我們現在時常會看到華為在申請專利上,在設備製造上,在技術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在全球電腦市場萎靡的狀況下,聯想的個人電腦市場份額也已由原來的第一落到第三位。

總之,華為是一家掌握核心技術並且積極投入並注重研發的企業,美國及美國企業對於這樣的企業自然而然不受待見,而聯想只是追求工藝上的進步,卻鮮有技術上的提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人知者 的精彩文章:

TAG:達人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