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詞條有誤?阜南財城竟去了臨泉?真相在這裡……

詞條有誤?阜南財城竟去了臨泉?真相在這裡……

GIF

詞條有誤?阜南財城竟去了臨泉?真相在這裡......

來源:阜南博覽

近日讀清朝初年顧祖禹所撰的《讀史方輿紀要》,該書原名《二十一史方輿紀要》。看到卷二十一南直三中所載如下:

「財州城州西南百十里。《隋志》:東魏置財州。

後齊廢州,置包信縣。開皇初廢。

今有二土城,相去二三里,土人呼為東才城、西才城。

又西三十里有永安城。

《志》云:武德四年,於汝水北岸置永安縣,屬信州,尋廢,其市井猶存。又北三里有縣治子城。……又州南百十里汝水之陽有地理城。

《志》云:元至順中,置潁水縣於此。至正間,劉福通作亂,縣毀。」

這段文字明確說明了阜南境內的財城、永安城、地理城的地理位置與興廢情況,目前該三城遺迹尚存。

我縣文史資料的記載是這樣:

一、財邱故城遺址今稱財城崗或財神崗,財城東西兩土丘相連,東起古法華寺、西至湖岸長1.5公里。南起分洪道,北至古城北關寬0.5公里。有古井數眼,還有4間廟宇的法華寺。 現寺已不復存在,廟址已建起財城小學。城西有柴王墓。傳說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封柴王子要之墓。(史籍不夠,傳說來湊,陋為也。)

二、永安古城遺址。永安縣為隋置,唐武德六年(603)廢。唐武宗會昌中(841-846)復置縣,五代初廢。永安古城在阜南縣城西南,距離約26公里,位於汝水(洪河)故道北岸,現為洪河分洪道。

古城的大致輪廓依稀可辨,該處有大量蚌殼、陶片、磚瓦殘礫。多年來,陸續出土陶器、石刻、銅鏡、錢幣等物。

永安子城。鄉民稱為"古城孜",在永安古城遺址北1500米許,現保存完好,四周土城牆建在夯土高台上,長寬各百餘米,相對高度約三四米,目前尚有房屋十數間,上有古井一眼。

三、潁水故城 即今地里城,位於阜南縣城南16公里處。元至順三年(1322)置縣,至正十一年(1351)劉福通率紅巾軍攻破潁水縣,縣廢。

故城南門在今地城集南頭,洪河分洪道左堤下,居民喬印富住處尚埋有石門枕。北門在今地城小學,宅後有溝,為古城壕。

西門為老街西巷口,古雙塔福寺之東北隅。東門為集東巷口,三因橋之西。

這三處遺址與清初顧祖禹所撰《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完全吻合,互為印證,沒有任何異議。可是當我們在網上搜索「財州」詞條時,無論是百度詞條或是360詞條,均為如下結果:

財州: 東魏置。

東魏武定八年(550 年),置財州,治鮦陽平輿城(今安徽臨泉縣城關鎮西古城子)。

北齊天保三年(552 年),廢財州,入苞信縣,改治鮦陽故城(今臨泉縣鮦城鎮)。

隋開皇元年(581 年)廢苞信縣。

這裡就出現了問題,財州城遺迹尚存,而且明明就在現今的段郢鄉財城村,可是網上詞條為什麼將財州治所寫為「今安徽臨泉縣城關鎮西古城子和今臨泉縣鮦城鎮」?依據是什麼?

經查,這種說法可能源自《北齊地理志》,該書的作者是現代人施和金,中華書局於2008年出版。

該書輯錄了《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元和郡縣誌》、《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太平寰宇記》及楊守敬的《隋書地理志考證》等地誌,闡述了北齊州郡縣的地方行政區劃及興廢沿革,並標註了現在所在地。

在這本《北齊地理志》中的第六十四條載:財州,治豫州鮦陽縣固始城,今安徽臨泉縣。東魏置財州,北齊廢。

我們不知道施和金先生把財州城定為安徽臨泉縣鮦陽的依據是什麼?

但可以肯定他並沒有實地考察過。既然引用了《讀史方輿紀要》的內容,就應該做一些印證性的工作。

《讀史方輿紀要》中將財州城描述的很清楚,「財州城州(潁州)西南百十里。……今有二土城,相去二三里,土人呼為東才城、西才城。」這些描述完全符合段郢鄉財城的地理位置、遺迹地貌以及當地人對二土城的稱呼。

可是施和金先生並未顧及這些描述,其雖為文史專家,未免粗糙了些,為後學添麻煩。

我們從財州城的興廢時間可以看出,財州存在時間並不長,後置包信縣,二十九年後包信縣又被廢。

從《讀史方輿紀要》的描述,可以看出:東魏置財州,治所在財州城,後齊廢州設縣,治所應該還在原財州城,後來到隋朝開皇初年包信縣被廢。

財州存在的時間雖然較短,但它作為地名依然留在歷史長河中。而財州城遺址穿越了1500年,依然有跡可循。事實勝於胡扯,財州城遺址就在那裡,任何人也不能抹去。

那麼《讀史方輿紀要》中說的是「東魏置財州。後齊廢州,置包信縣。」關鍵字眼是「置」而不是「入」,也就是說將財州廢除後在原址設了包信縣。包信縣到開皇初年被廢,存在了二十九年之久。

那麼這個包信縣的治所是不是在今天的阜南縣段郢鄉財城呢?這個問題肯定有爭議。

據史載:周天子分封的賴國被楚靈王所滅後,該地為包(褒)信封地食邑,包(褒)信是楚國的上將。漢建武年間置褒信縣,後置褒信侯國。

三國時期屬豫州汝南郡。晉泰始二年屬汝陰郡,永熙元年汝陰郡分新蔡郡,改屬之。南朝劉宋八年改名苞信,南齊初屬預州新蔡郡,北魏太和十九年新蔡郡治(治所)苞信。隋復褒信屬汝南郡。唐屬舒州,天佑元年改名苞孚縣。

宋歸京西路蔡州。金泰和八年屬息州。元廢入息縣為鎮至今。

然而賴國的封地或包(褒)信的食邑所在地至今仍未定論,大約有六七種說法。在《後漢書·郡國志》中注汝南褒信曰:「褒信,侯國,有賴亭,故國。」在宋朝人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賴,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賴亭,即其地也,昭四年為楚所滅。」

清朝人顧棟高在《楚疆域表》中說:「昭四年滅賴,今河南光州息縣東北為賴國地。」在嘉慶年間編修的《息縣誌》中說:「褒信在息縣東北七十里,……後廢為集。古賴國,今賴亭是」。

施和金的《北齊地理志》第九十三條:「義州,治包信縣,今河南息縣包信鎮。梁置義州,東魏因之,北齊廢州。」

依據這些文獻,賴國故地指向現今息縣東北的包信鎮附近。

包(褒)信的食邑範圍不可能是一個點,肯定是一個片區。

這個區域究竟有多大?現在沒有答案,我們只能大致推測。

包信鎮距阜南縣財城的直線距離只有幾十公里,兩個點同屬包(褒)信封地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在財州故城置包信縣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寫這篇文章主要有三個目的:

一是鄭重說明,財州城遺址就在阜南縣段郢鄉財城村,而不在臨泉鮦陽。

二是既然《讀史方輿紀要》中提到包信縣,我們還是有必要研究、探討一下。

三是希望文史專家能多考察,不能抱著古籍「亂點鴛鴦譜」。

四是希望我縣文史工作者要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書寫歷史,不要輕易將「傳說」之類寫入史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阜南生活網 的精彩文章:

騙的就是你!阜南人銀行還貸需謹慎,這種「表示表示」的後果是……

TAG:阜南生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