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抑鬱症是種病,要科學地認識它

抑鬱症是種病,要科學地認識它

抑鬱症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在很長時間裡,得了抑鬱症的人被等同於瘋子,即便這兩年,人們開始慢慢接受抑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而非反自然現象,對抑鬱症的認知依然淺而又淺。

更多人懼怕獲病、懼怕獲病的人,不是將抑鬱症簡單看作情緒消沉,就是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諱莫如深。這種對未知的恐懼足以豎起層層高牆,阻隔抑鬱症患者痊癒並回到正常社會的可能。

從這個角度看,馬特·海格的《活下去的理由》是值得關注的。這是一個抑鬱症患者關於獲病經歷的自述。

馬特·海格是一名作家,患有抑鬱症十三年,這十幾年間,他的病情起起伏伏,嚴重的時候根本不敢見人,連去便利店買牛奶都很困難,而駭人的想像則早已注入他的身體和精神,令其無法自拔。

活下去的理由

馬特·海格/ 著

2018-1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在序言中說道:這本書有兩個意圖,一是弱化關於抑鬱症的偏見,還有一個或許有點不切實際的野心——試圖說服人們,當你身處深淵底部時,永遠都不會有清晰的視野。縱觀全書,這兩個意圖都只能算是半完成。

對於抑鬱症,馬特·海格描述了個人情狀,他提到自己雖然行動遲緩,但是腦中充滿駭人的想像,對熟悉的人極度依賴卻對陌生人極度恐懼,這些個人化的癥狀自然是具有參考價值的,至少它能讓很多人理解這樣的行為意味著什麼。

但是,作者給出了十分罕見的治療案例。馬特·海格無法接受抗抑鬱藥物,他轉而尋求閱讀、寫作、深入的交談來減緩病情,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他有一個忠實的愛人:安德莉亞。

安德莉亞就像一個仙女一樣,照顧作者的生活,從精神到物質,十三年如一日地給他支持和安慰,即便是要去照顧患有癌症的母親時還要照顧作者的情緒。

我們不能否認世界上有像安德莉亞這樣忠貞、堅強的愛人,但是中國有句老話:久病床前無孝子,孝子替換成任何人都通用。

抑鬱症患者病情反覆,時常做出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行為,而且並不完全自知,輕者焦慮、木僵,重者產生妄想和運動性激越,每次發作持續兩周以上,長者甚至數年。這是一場慢性病,有很長的戰要打,僅憑個人意志十分困難,需要更為科學的應對方法。

作者的治療過程顯然是全書的重點,馬特·海格反覆提及自己有多感謝安德莉亞,感謝她給自己的安全穩定沒有經濟壓力的生活。

這簡直是幸運之至了,對許多患者來說,連找到一個人述說自己的病情都很難。而這又有可能給不明就裡的人以「抑鬱症患者只是缺愛」的錯覺,認為抑鬱症患者只要找到另一半就能擺脫,這完全是錯誤的。

作者的第二個意圖是希望能說服讀者「當你身處深淵底部時,永遠都不會有清晰的視野」。道理無懈可擊,問題在於不適用於抑鬱症,或者艾滋病,或者其他已經超越了生理疾病而進入到社會疾病的病症。

抑鬱症的特殊性在於它具有的社會標籤,人們恐懼抑鬱症不是因為它不治、傳染,而是因為它傳達出的正常社會以外的非正常狀態。精神方面的疾病向來和神鬼之說脫不了關係。

古人扶乩請神都需借身進入遊離狀態,這種對神秘事件的恐懼儘管被科學解釋地透徹,卻依然沒有從人們的心中抹去。在不太發達的地區,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時常和宗教相關,便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情況下,抑鬱症患者不僅要面對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還要面對社會的壓力,雙重壓力足以讓人噤若寒蟬。深淵底部是不會有清晰的視野,但如何從深淵底部逃離才是重點,井底之蛙若是能跳出地面也不會被嘲笑數百年。

《活下去的理由》把這個觀點當成全書的第二個重點,無疑是有著激勵患者的意圖,但是這種激勵忽視了外部條件,甚至有可能給讀者以抑鬱症患者久病不愈是自己的思想不積極的錯覺,這又是一個偏見。

《活下去的理由》這本書原版的銷量很好,口碑也很好,題材吸引人,作者的敘述也充滿溫情,字裡行間透露出的劫後餘生的幸福感更加令人羨慕。

但是作為一個真心希望能夠了解抑鬱症的讀者而言,卻有偏頗。這是一本故事有趣的書,但抑鬱症是一種疾病,應該更加科學地去認識它。

市民No.79 | 講書 | 實用派

講科學要從娃娃抓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45%的中國留學生曾出現抑鬱?出國讀書,要準備的不僅是錢
抑鬱症:在無法獲得專業幫助的情況下,這些會對你有所幫助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