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析區塊鏈技術在同業融資中的應用

淺析區塊鏈技術在同業融資中的應用

投行資管專題研修

近年來商業銀行同業融資業務快速發展,但不得不承認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業務痛點。結合人民銀行將要推出的數字貨幣,有效應用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共識機制、去中心、去信任的特點,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同業融資業務上,可以解決同業融資業務中遇到的這些難點和痛點問題,優化現有同業融資業務流程,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從而有效降低成本,有效控制信用風險。

一、同業融資業務當前的痛點

同業融資是指經國家金融主管部門認可的境內金融機構之間相互融通資金的行為,業務範圍包括同業拆借、同業借款、同業間存放、買入返售票據等,其業務本質是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融通。目前在同業融資的業務辦理過程中的痛點有以下幾點:一是相比線上業務,在線下辦理詢價、簽署協議及開戶等手續耗時更長、效率低。二是資金劃付主要通過大額支付系統進行,交易時間受限。三是紙質銀行承兌匯票的審查、保管通過人工操作,存在較高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二、區塊鏈技術及現有應用

近年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風靡全球,其背後是區塊鏈技術,這項技術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不僅局限於虛擬貨幣,甚至央行也在研究發行基於區塊鏈的法定數字貨幣。

(一)區塊鏈和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就像一台魔法計算機,任何人都能夠上傳程序並自我執行,程序執行前和執行後的所有狀態都公開可見,密碼經濟學為程序嚴格按照協議執行提供了機制保障。」——Vitalik Buterin

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散式賬本(分散式資料庫)。

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散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散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

如何理解上述定義呢?

1) 一個分散式的鏈接賬本,每個賬本就是一個「區塊」;

2) 基於分散式的共識演算法來決定記賬者;

3) 賬本內交易由密碼學簽名和哈希演算法保證不可篡改;

4) 賬本按產生的時間順序鏈接,當前賬本含有上一個賬本的哈希值,賬本間的鏈接保證不可篡改;

5) 所有交易在賬本中可追溯。

(二)區塊鏈特徵

區塊鏈是一種共享的分散式資料庫技術。儘管不同報告中對區塊鏈的介紹措辭都不相同,但以下4個技術特點是共識性的。

1)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區塊鏈由眾多節點組成一個端到端的網路,不存在中心化的設備和管理機構,任一節點停止工作都會不影響系統整體的運作。

2) 去信任(Trustless):系統中所有節點之間通過數字簽名技術進行驗證,無需信任也可以進行交易,只要按照系統既定的規則進行,節點之間不能也無法欺騙其它節點;

3) 集體維護(CollectivelyMaintain):系統是由其中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共同維護的,系統中所有人共同參與維護工作;

4) 可靠資料庫(ReliableDatabase):系統中每一個節點都擁有最新的完整資料庫拷貝,單個甚至多個節點對資料庫的修改無法影響其他節點的資料庫,除非能控制整個網路中超過51%的節點同時修改,這幾乎不可能發生。區塊鏈中的每一筆交易都通過密碼學方法與相鄰兩個區塊串聯,因此可以追溯到任何一筆交易的前世今生。

(三)區塊鏈技術的現有應用

區塊鏈的應用技術主要包括數字貨幣、智能合約等。比特幣就是區塊鏈技術最成功的應用。根據所支持商業場景的不同,區塊鏈應用的治理模式分為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三種。在金融行業的跨組織應用中,一般選用聯盟鏈的技術路線。目前,區塊鏈技術在同業融資業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主要集中在票據業務領域:2017年1月,浙商銀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移動數字彙票產品正式上線並完成了首筆交易。浙商銀行搭建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移動數字彙票平台,具有在移動客戶端簽發、簽收、轉讓、買賣、對付移動數字彙票的功能。2017年3月,深圳區塊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在推出了「票鏈」產品,該產品的基本模式是,通過「票鏈」平台將中小微客戶持有的票據轉化為標準化、可交易的金融資產。在同業業務中,正是應用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分散式記賬的特點。原來數據放在一個中心化的銀行伺服器上,如果中心伺服器崩潰就會產生風險,而區塊鏈技術則通過機制保證,參與各方都有一本賬本,且無法篡改。

(三)關於央行數字貨幣

早在2014年,央行就啟動了對數字貨幣的研究,成立了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論證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此後,又進一步決定先選擇票據市場進行封閉試點,積累經驗。如果央行成功發行數字貨幣,將可以有效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提升經濟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提升央行對貨幣供給和貨幣流通的控制力。數字貨幣與比特幣有顯著的區別:雖然同為數字貨幣,但是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貨幣,沒有對應任何實物;而央行的數字貨幣是法定貨幣,它是人民幣的一種表達形式,由國家保證它的購買力。比特幣採用的是區塊鏈技術中的公有鏈,即任何人都能任意加入、進行交易、讀取數據並且爭取寫入數據的許可權。央行的數字貨幣會採用私有鏈,不同的用戶讀取/寫入數據的許可權受到不同的限制。比特幣採用的是工作量證明機制(PoW),讓競爭者解決計算問題,央行數字貨幣採用私有鏈,選定可信節點來擔當記賬工作,就不再需要工作量證明機制,這樣可以提高效率,並節省了運算力。

比特幣網路是去中心化的,而央行的數字貨幣可能是底層的去中心化區塊鏈交易網路和上層的中心化機構的組合。一方面數字貨幣的交易可以去中心化地進行,一方面發行和回籠依然基於傳統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二元體系來完成。央行也會擁有區塊鏈里的節點最高的許可權,進行驗證監測、讀取寫入等。

三、區塊鏈技術在同業融資中的應用場景及業務模式

當前多家金融機構都將區塊鏈技術用於同業融資,目前多採用聯盟鏈的形式組建區塊鏈,但是該區塊鏈發行出來的不是電子貨幣,一般為付款承諾,由區塊鏈認定付款承諾的真實性,區塊鏈的用戶——金融機構按照約定時間轉讓付款承諾給保理公司。銀行業金融機構只將區塊鏈作為信息傳輸工具,而並不傳輸金融資產的價值,金融資產仍要在線下結算,並不能完全解決現有同業融資中的痛點。同業融資應用區塊鏈的總體思路是通過引入數字貨幣,尤其是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後,利用其底層的去中心化區塊鏈交易網路,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同業融資業務中,有助於提高交易效率、節約人力成本、降低操作風險;同時有利於規範業務開展和進行業務監管。

(一)同業存放

以同業存放為例,在引入區塊鏈技術,如數字貨幣、智能合約後新的應用模式如下圖:資金融出機構發起數字貨幣條件融出操作,通過智能合約控制支付交易執行過程,凍結相應數字貨幣,等待資金融入機構出具「數字存單」後,同步進行數字貨幣轉移。在業務辦理過程中應用智能合約實現同業融資交易自動化、智能化。

(二)票據業務

目前央行數字票據基於區塊鏈的全生命周期的登記流轉和基於數字貨幣的票款對付(DVP)結算功能已經全部實現,顯示數字貨幣在數字票據場景的應用驗證落地。目前央行完成了數字票據平台、數字貨幣系統模擬運行環境的上線部署,並與試點銀行進行了網路聯通。後續可藉助央行的數字票據平台,引入數字貨幣進行結算,實現數字票據交易的資金流和信息流同步轉移。

四、區塊鏈技術在同業融資中應用的後續技術應用推進

(一)加強區塊鏈基礎研究,推進技術應用變革

一是成立區塊鏈實驗室。目前很多互聯網企業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建立區塊鏈實驗室,探索區塊鏈技術和應用前沿研究。一方面建立和培訓團隊,積累區塊鏈經驗。一方面可以加強與區塊鏈研究機構的合作,如與高校合作。目前北京郵電大學成立了北郵區塊鏈實驗室,為國內專門面向區塊鏈研究的高校實驗室。二是升級IT基礎設施。隨著央行數字貨幣的後續發行,區塊鏈技術應用到金融應用中,整個金融業的IT基礎設施,勢必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區塊鏈的技術核心是去中心化、分散式記賬。現有的IT系統需要從中心化系統轉變為P2P交易系統。需要科技部門關注區塊鏈技術的前沿進展,研究並升級IT基礎設施,以適應區塊鏈的分散式架構。只有基礎IT設施完善後,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才能更好的落地。

(二)加入或組建區塊鏈聯盟

當前各金融機構紛紛組建區塊鏈聯盟,在國際上,金融區塊鏈聯盟R3成立於2015年9月,全球40多家金融機構加入,國內目前只有中國平安加入。國內已成立兩家區塊鏈的聯盟鏈合作組織——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中國分散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成立於深圳,成員包括微眾銀行、平安銀行、招銀網路、恒生電子、京東金融、騰訊、華為、銀鏈科技、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務協會等31家企業或組織。中國分散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 Ledger聯盟)在北京成立,該聯盟包括11家成員,包括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北京智能卡技術研究院、浙江股權交易中心、深圳招銀前海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廈門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等。相比之下,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以銀行等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商居。China Ledger聯盟則以互聯網機構和證券機構居多。

當前金融機構不約而同的選擇金融機構或大型企業作為區塊鏈聯盟的核心節點,而且將區塊鏈應用限定在機構用戶之間,不對個人消費端開放。如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將把聯盟鏈作為雲服務,部署在騰訊雲上對外發布。建議商業銀行選擇加入適合自己的聯盟,參與區塊鏈聯盟,研究可用於同業融資的區塊鏈標準,後續條件允許也可以組建新的區塊鏈聯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金融課堂 的精彩文章:

TAG:第一金融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