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霍金走了,宇宙大爆炸爭論未了

霍金走了,宇宙大爆炸爭論未了

來源 | 財經記者站

作者 |陳蔭祥、王笑冬

3月14日,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英國BBC報道證實,霍金家人發布聲明稱:「今天,我們親愛的父親走了,我們深感悲痛」。

有些巧合的是,用最深奧的物理學無法解釋:

76年前的1月8日(1942年),霍金誕生——而在這一天,正是文藝復興時期物理學家伽利略去世300年的紀念日(1642年);而在139年前的今天,正是20世紀最偉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誕辰。三位物理學巨子,在沒有盡頭的時間長河中,就這樣彼此聯繫到了一起。

1942年1月8日,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出生於英國牛津。在21歲時,霍金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

1979至2009年,霍金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有一本著名的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他指出「宇宙是沒有的邊界的」,因此在大爆炸前,時間已經存在。

霍金曾在電視節目上解說,稱時間早在大爆炸前被扭曲到另一個維度,並且愈來愈接近,之後出現大爆炸,因此時間不是由大爆炸開始。霍金指出,由量子理論引申出來的虛時間(imaginary time)是一個真實科學概念。虛時間並不是那種平常可經歷到的時間,但從某種意義上,它仍與實時一樣真實。

霍金獲得過英國榮譽勛爵、大英帝國司令勳章、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但是,由於他的理論未獲得證實,所以並未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近年來,霍金的宇宙大爆炸、黑洞理論受到一些質疑。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索爾?珀爾馬特、澳大利亞科學家布賴恩?施密特和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以表彰他們「通過觀測遙遠的超新星而發現宇宙正在加速擴張」這一成就。

諾獎當時的頒獎詞是:他們(三位物理學獎得主)發現超過50顆遙遠超新星所發出的光比預想的要微弱,表明宇宙正在加速擴張。「將近一個世紀,人們一直認為宇宙擴張是大約14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的結果,但有關宇宙加速擴張的發現令人吃驚。如果擴張繼續加速的話,那麼宇宙最終將變成冰。」

據悉,索爾?珀爾馬特等三位獲獎者甚至曾被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震驚,因為他們原本打算找到宇宙擴張減慢的證據,結果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在中國國內,2013年11月出版的新能量學系列《核動力地球學》對當代西方科學界流行的「宇宙大爆炸」(The Big Bang)假說和「黑洞」(Black Hole)理論提出了質疑。新能量學認為從能量運動的觀點,宇宙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宇宙的物質運動起源於一系列「物質大爆發」而不是一次「宇宙大爆炸」。這種極始和極終的論點導源於西方宗教思想。

2014年1月22日,霍金在《黑洞的信息保存與氣象預報》論文中認為,由於找不到黑洞的邊界(視界),因此「黑洞」是不存在的。經典物理學家認為黑洞存在視界,但無法逃離黑洞;量子物理家認為能量和信息可以逃離黑洞;霍金新的「灰洞」理論認為,物質和能量被困住一段時間之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

新能量學認為,所謂「黑洞」是「負能區」,是「能量渦旋」,在那裡物質世界坍塌後轉化為能量,這些能量通過感應式超距作用重新融入到宇宙的能量物質運動之中。「黑洞」(可譯為冥淵)是宇宙能量運動的節點。

是「宇宙大爆炸」?還是「物質大爆發」?

作者:王笑冬 (核動力地球學作者)

陳蔭祥(國家遙感中心國土資源部研究員)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索爾?珀爾馬特、澳大利亞科學家布賴恩?施密特和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以表彰他們「通過觀測遙遠的超新星而發現宇宙正在加速擴張」這一成就。

讓我們來溫習下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詞:他們(三位物理學獎得主)發現超過50顆遙遠超新星所發出的光比預想的要微弱,表明宇宙正在加速擴張。「將近一個世紀,人們一直認為宇宙擴張是大約14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的結果,但有關宇宙加速擴張的發現令人吃驚。如果擴張繼續加速的話,那麼宇宙最終將變成冰。」

據悉,索爾?珀爾馬特等三位獲獎者甚至曾被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震驚,因為他們原本打算找到宇宙擴張減慢的證據,結果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即便如此,堅持「宇宙大爆炸」學說的人至今也未能給公眾提供足夠的證據。就連很多西方學界的人士也提出質疑,如果宇宙真的存在過大爆炸,是經過一次大爆炸還是幾萬次大爆炸?

從目前天文學的證據表明,這兩種可能性是均等的。但是還是有更多的研究者堅持宇宙源自一次大爆炸。在西方科學界這股力量好像非常之強大,看來這不單純是科學的問題,還要從神學和玄學裡面找到答案。

《聖經?創世紀》開篇就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這裡面,我們看到了「宇宙大爆炸」學說最初的影子。

「宇宙大爆炸」假說自從20世紀20年代一直很流行,是由一位名叫喬治?勒梅特的比利時教士兼學者首先提出的。在20世紀60年代,這種理論開始在宇宙學界活躍起來。「宇宙大爆炸」從一個流行的科學假說或科學讖語,到一個眾多科學家和學者普遍信奉的理論。這不是一個簡單科學發現的過程,而是一個宗教信仰、社會文化、從眾心理、科學發現等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是神學再一次裹挾科學的精彩佈道演說。

為此我們要對宗教有所了解,不了解宗教的人也不會真正懂得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思想?什麼是科學精神?宗教讓我們能夠看清楚,一個漏洞百出的科學假設如何成為「皇帝的新裝」的。了解些科學史人都知道,西方科學和神學和玄學的淵源很深。當然,不承認東方科學思想的人還會攻擊東方文化里從未蘊育出科學。這些問題暫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

宇宙大爆炸假說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只是一個奇點,那個時候宇宙「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宇宙大爆炸發生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可認為即時)能量布滿整個宇宙。

這個學說的怪誕之處在於,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不存在時間尚可理解,然而它認為空間也不存在。宇宙在那個時期什麼也沒有,幾乎是神創世紀前的樣子。宇宙大爆炸學說幾乎是神創世紀的科學翻版。對應這種宗教般的極始觀點,201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的「宇宙將變成冰」結論,則又是科學翻版的宗教末日論。

宇宙大爆炸假說由「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模型發展而來。在這個數學模型里,時間只是四維空間的一個時間維,時間具有方向性,具有統一的量。

這就是為什麼它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初,「時空」收縮為一個奇點,即時間為零的時候,空間也不存在。但宇宙大爆炸也有和相對論抵觸的地方,它認為在大爆炸的瞬間,能量即布滿了整個宇宙,就是說,宇宙大爆炸學說認為宇宙能量運動遠遠超過了光速。(我們也可以理解成一種宇宙空間能量場的效應,即宇宙空間能量場的漲落對於宇宙中的沒一點的影響都是即時的。)

「宇宙大爆炸」如果確實發生過,那麼宇宙爆炸元點在哪兒?這個問題看來是「宇宙大爆炸」假說的硬傷。相信並推銷「宇宙大爆炸」學說的理論物理學家又會搬出那個抽象的「時空模型」向你解釋,讓你絞盡腦汁去理解宇宙中的那個爆炸元點是無所不在的,因為當時宇宙中「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看來,「另類的」理論物理學家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宇宙大爆炸的元點。

我們憂心的是國內學界目前已經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又一次將「宇宙大爆炸」假說當成了真理,不加思索地引入國門,而且對此深信不疑,成了虔誠的西方科學宗教的傳道士。

宇宙在膨脹?宇宙在加速膨脹?確切地說宇宙在運動。這裡的運動不只是物質運動,還有能量運動。能量的共性是共享空間和具有方向性;物質的共性的空間排他性。這是能量與物質的本質區別。

我們此前總是把能量當做物質的某種屬性,認為能量無法脫離物質而存在,很難將能量與物質分離。可如果我們用太空望遠鏡來觀察宇宙,我們發現物質和能量的界限有時是很模糊的,這和我們在量子物理學中對微觀粒子觀察到的現象非常相似。

新能量學(又名「宇宙能量學」)認為,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是不同能級的宇宙高能在很高的空間能量態下生成,並且物質在宇宙高能的驅動下,不斷衍化,不斷運動的。

新能量學認為宇宙中沒有絕對抽象的、量化的空間和時間,用「時空」模型去研究宇宙的方法是荒謬的。結果是把自然科學弄成了複雜的玄學。用這樣抽象、扭曲的模型去觀察宇宙,只能得出扭曲的認識,把簡單的問題變得異常複雜,把抽象的「時空模型」當成了客觀實在。

旅美學者王懷安先生認為,宇宙空間並非「真空」,「紅移」現象不能證明宇宙是在「加速膨脹」。此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也不足以證明宇宙曾源自一次大爆炸。我們不能把假說當成「真理」。

如許多西方科學家,哈勃很可能又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即把小空間里得出來的結論推廣到大空間的過程中犯的錯誤。德國海德堡大學的Christof Wetterich教授認為,原子釋放的光,也受制其組成粒子(特別是電子)的質量,光的頻率會隨著原子質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原子質量增加,那麼它吸收和釋放的光將發生藍移(向光譜藍色一端移動),反之,則發生紅移。

因此,Wetterich教授認為,早期宇宙星系原子的質量在很久以前可能是非常低的,所以在地球觀察者看到這些星系原子的光譜表現出「紅移」現象,紅移程度取決於他們距離地球有多遠,故宇宙根本不存在膨脹。

從東方自然科學思想發展而來的新能量學,提出宇宙可能存在一個多次爆炸的「物質大爆發」時期。新能量學認為,所謂宇宙的起點其實是宇宙能量開始向物質轉化的起點,即共享空間的宇宙能量開始生成空間排他性的物質。從能量運動的角度,宇宙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是宇宙能量運動創造了物質,開啟了物質運動和衍化的歷程。

如果「宇宙大爆炸」假說成立,我們應該在更宏觀的宇宙中,會看到宇宙在各個區域爆炸和對稱的結構。但我們從斯隆巡天項目(SDSS)中,並沒有發現這種結構。而是發現了宇宙的另一種結構——宇宙網,和宇宙網上布滿的能量節。

新能量學認為,宇宙物質大爆發之前,宇宙能量運動導致宇宙能量不均勻,產生了宇宙能量的節點——能量節。在能量節里,極高的宇宙能量開始合成高能粒子,直到同時出現成對陰陽粒子開始,宇宙能量開始向物質轉化,並驅動物質運動、衍化……

新能量學假設在宇宙物質誕生的初期,會有一個「物質大爆發」的時期,這種大爆發是指宇宙中會有很多次的大爆炸。從更宏觀的宇宙來看,宇宙的某些區域會發亮,從這些發亮的區域里,物質源源不斷產生。

選自王笑冬學術專著《新能量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記者站 的精彩文章:

TAG:財經記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