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晉初異族的形勢

古代晉初異族的形勢

從一八九年,董卓入據都城,擅行廢立,山東州郡紛紛起兵討卓之後,天下就此分裂;直到二八○年晉武帝平吳,天下才算統一;其間凡九十二年。卻是晉武平吳之後,不及二十年,天下又亂起來了。所以致亂的原因,固然有許多,卻是最大的有兩端:其(一),是晉武帝的厲行封建制。其(二),是當時散布塞內外的異族太多,沒有好法子統馭他。前者是「八王之亂」的原因,後者就是「五胡之亂」的原因。

如今且把五胡的形勢,敘述於下:(一)匈奴,羯。羯是匈奴的別種,居於上黨郡武鄉縣羯室,如今山西的榆社縣。匈奴從呼韓邪降漢以後,其部眾入居并州,已見第二篇上第七章第二節。呼韓邪單于二十一傳而至呼廚泉,因先世是「漢甥」,便改姓劉氏。魏武帝因為他部眾強盛,把他留之於鄴,而分其部眾為五,每部設立部帥,又選漢人做他部里的司馬,以監督他。五部中左部最強,呼廚泉哥哥的兒子豹,做他的部帥;晉武帝又把他分做兩部。雖然如此嚴密監督,他的部落總是日漸繁盛的。於是平陽、西河、太原、新興諸郡,都布滿了匈奴。

(二)鮮卑。東胡的起源,從東胡給冒頓打破後,其眾分為兩支:南邊一支叫烏桓,漢武帝招他保守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西五郡塞外。鮮卑更在其北方。

後漢時,匈奴滅亡後,鮮卑北據其地。當後漢末年,鮮卑出了兩個著名的酋長(檀石槐、軻比能)。檀石槐時,其疆域北接丁令,西抵烏孫,東界扶余。幾於不減匈奴之盛。可惜團結力不固,檀石槐、軻比能死後,就又分裂了。參看《後漢書》、《三國志》本傳。然而他的部落,分布極廣,東邊從遼東起,西邊到並涼塞外為止,沒一處不有鮮卑。

烏桓當後漢末年,曾經和袁紹相結托。袁氏敗亡以後,袁尚和袁熙就奔依烏桓。魏武帝用田疇做嚮導,出盧龍塞,掩擊烏桓於柳城,在如今熱河道的凌源縣。大破之,降斬二十餘萬,遷其餘眾於中國。從此以後,烏桓兩個字就不見於歷史上了。僅《新唐書·四裔傳》,載有一極小部落,不足齒數,柳城一戰,決不能把烏桓滅掉,大約餘眾都併入鮮卑。因為鮮卑二字本是這一族的本名(見第一篇第六章第二節)。本節參看《後漢書》、《三國志》的《烏桓鮮卑本傳》和《田疇傳》。

(三)氐,羌。羌人當後漢時候,雖然大被殺戮,然而他的繁殖力頗大。晉初,馮翊、北地、新平、安定諸郡,又都給他布滿。氐人本在巴中的,張魯時代,因敬信鬼道,才遷入漢中。魏武帝克漢中,遷氐人於北方。於是扶風、始平、京兆諸郡,莫不有氐。

當時郭欽、江統等一班人,都創「徙戎之論」,要把他徙之塞外。參看《晉書》本傳。然而把戎狄置諸塞外,自以為安,其實是最危險的事。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中國管轄所不及,為強為弱,都不能去問他的信。這種部落里,要是出了一個英雄,「併兼」,「脅服」,便成了一個強大的部族,要為邊患了。歷代北族的起源,都是如此。參看後文遼金元清初起的事迹,自明。所以「徙戎之論」,不過是條姑息之策。但是這些民族,雜居在內地,是要有法子撫綏他,駕馭他,慢慢和他同化。讓一步說,也要政治清明,兵力強盛,叫他不至於生心。晉初既毫無撫綏制馭的政策;又有「八王之亂」授之以隙(漢族自然同化的力量雖大,一時間也不及奏效),就釀成五胡之亂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豆腐、鹹菜、釀酒、農業的鼻祖,你知道都是誰嗎
一個修築史學經典,一個保衛絲綢之路 哪家的兩兄弟如此有出息?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