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可嘆!這兩個人在政治上勢不兩立,但在內心卻又惺惺相惜

可嘆!這兩個人在政治上勢不兩立,但在內心卻又惺惺相惜

戰爭年代,我國處於兩黨相對的局面,因此,毛主席與蔣介石這兩個領軍人物便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確實,他們因為各自政治上的觀點不同,一輩子也沒有統一過意見。可是,他們卻又出於對彼此能力的認可,從內心生出英雄相惜的情感來。

據說,當年西安事變之後,老蔣曾與部下有過這樣一段對話:「你們猜一猜,假如我當時在西安真的遇難了,誰會是我的繼任者呢?」部下人聽了一時語塞,這種問題可不好猜,更不能亂猜,所以大家無語地看著總統。好一會兒,老蔣才略有沉重地說:「難怪你們想不到,因為這個人是毛澤東,我這一輩子,只有他才是永遠不能征服的人。」

此話一出,我們便足以看得出來,在蔣介石心中,毛主席是多麼有能力又多麼值得他尊重的人。大凡英雄相對,雖會因各自的利場而起爭執,但唯獨不會將對方的能力泯滅。這就是英雄惜英雄的最基本情懷,也是英雄人物之間的英雄之所見。

事實上,不只是老蔣認為毛主席是個英雄,毛主席同樣在內心認可著老蔣的能力。不論是共同抗日時期,還是後來內戰對峙時期,毛主席都沒有怠慢過老蔣,從始至終一直以「蔣先生」三字來稱呼他。從這三個字里,我們便可以看出老蔣在主席心目中的地位了。

不僅如此,後來老蔣退居台灣,至1975年去世。當時,主席聽說這一消息竟沒有一絲高興之意。或許這在別人是想不通的,畢竟這對我黨,我國人民來說,都應該是件值得慶幸的事。可主席卻神情落寞,對此事一語未發。

後來,人們通過主席的衛士得知,那一整天時間裡,主席整個人情緒不高,甚至沒有什麼食慾。而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始終在默默聽張元乾的送別詞《賀新郎?送胡幫衡待制赴新州》。

我們都知道,這是一首悲情詞,其中有悲國之思又有悲遠別之情,內中的離愁別恨極為濃郁。加之此詞配曲低回,其深沉之中飽含真切的念友之情。主席在老蔣去世之後一語不發,卻聽了一天此曲,其內心無法割離,不能釋懷的念友之情可想而知了。

或許,詞中「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一句最能表達主席那一刻的心聲吧,與老蔣雖然政治見地不同,又各懷其天下,自然少不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但既同為英雄,又如何會為這恩怨而牽絆呢?據說,主席還將此詞的最後一句「舉大白,聽《金縷》」改為了「君且去,不須顧」,這就更為表達其對老蔣的送別之意了。

可見,英雄之間雖不能執手相敘情懷,但其內心之敬、之感、之情又如何是裝出來的?主席與老將之間,才是真正的英雄相惜之情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口浪尖 的精彩文章:

他是兇惡的江洋大盜,卻被張學良蔣介石提拔重用
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戰神,一人幹掉600多名日軍,後安全回營

TAG:風口浪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