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千年前西域路上的風景,就在這裡可以完美呈現!

兩千年前西域路上的風景,就在這裡可以完美呈現!

神秘的大自然,孕育出了萬千種植物,有的咱天天遇見,卻喊不出名,不了解它們的習性。廈門市市政園林局開設《植物萬象》這欄目,邀請我市園林植物研究各個領域的專家,帶您認識植物,學習欣賞、愛護、種養它們的小竅門。

最近去逛植物園的朋友

一定會被這樣一片花海吸引

這是盛放的菊花蘆薈

你們知道嗎?

二千多年前出使西域的張騫

很可能也目睹過同樣的美景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

市園林植物園多肉植物區

負責人李兆文講故事~

專家名片:李兆文

畢業於福建農林大學,現為廈門市園林植物園多肉植物區負責人。

農藝師;福建省花卉協會仙人掌與多肉分會副秘書長。

曾參與《廈門園林植物選擇與配置》編寫,在CN級刊物發表多篇論文。

現參與國家科技基礎性專項「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仙人掌卷的編寫工作。

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國家北部面臨著匈奴的威脅。當時,天山南麓的三十六國,逐漸被匈奴所征服,或受制於匈奴。於是,漢武帝劉徹把聯絡這些國家,反擊匈奴的議案提上了日程。

在漢武帝下達詔令後,有一個滿懷抱負的郎官,挺身應募,勇敢地走上了征途。期間他兩次被俘,兩次逃脫,歷經千辛萬苦,使大漢獲得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最終擊敗盤踞在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開啟絲綢之路。

這個郎官,也被後世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東方的哥倫布」——他就是張騫。

悠悠長路上發生了什麼,我們只能推測,無從細究,不過有趣的是,這條絲綢之路的沿途,廣泛分布著一種多肉植物——蘆薈。

根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劉夙博士的考究:

最早記載蘆薈的典籍是唐初甄權的《藥性論》,稱之為「盧會」。

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稱之為「訥會」。

五代李珣的《海葯本草》說「蘆薈生波斯國,狀似黑餳(飴糖),乃樹脂也」。

北宋蘇頌在《圖經本草》中也說蘆薈「今唯廣州有來者」,廣州正是當時中外貿易的主要城市之一。

這裡所說的蘆薈,應該就是 「瑞典植物學之父」林奈所見到的蘆薈,林奈命名其為Aloe vera;其中「vera」即「真正」的意思。參照劉夙博士的說法,我們姑且稱之為「真」蘆薈。

如庫拉索蘆薈,便是「真」蘆薈Aloe vera傳入加勒比海地區之後形成的地方類型——沒錯,就是那人見人愛,花見花開,集美容養顏、清涼解渴等功效於一身的庫拉索蘆薈!

庫拉索蘆薈

庫拉索蘆薈是目前開發利用較多,較為熱門,有效生理生化成分含量較高的一種蘆薈。其具有一定的藥用功效,比如:

1、撕其葉片貼敷面部或燒傷、燙傷部位,可起到柔嫩皮膚、保濕及一定的消炎治癒作用;

2、提取其所蘊含的蘆薈素等蒽酮類物質,可用來加工健胃藥品;

3、可用於加工化妝品、洗髮水、飲料等。

蘆薈膠

庫拉索蘆薈的原身—— 「真」蘆薈的野生分布地點,就很接近古代從亞洲通往地中海地區的交通路線,或許正由於它的解渴能力和藥用功能被行經荒漠的軍隊或者行人、商隊發現,才逐漸擴散開來,成為傳播面最廣的蘆薈屬植物。

中國古代文獻里記載的藥用蘆薈,大多是這個種,或者它轉入後繁殖而出的地方型品種。

也許一路上,牽著駱駝的張騫,在酷熱的沙漠中跋涉之時,也曾掰下路邊蘆薈的肉質葉子,吸吮它的汁液,或者塗抹在皮膚上,抵抗陽光的暴晒。

可見,蘆薈這類植物從異域到中國的傳播,和古代的絲綢之路是分不開的。它就是典型的「一帶一路」型植物。

據悉,如今廈門市園林植物園已引入了80種(含品種)蘆薈屬多肉植物,其形態和生態習性各異,很多種類應用在園林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菊花蘆薈

非洲蘆薈(希望峰蘆薈)

庫拉索蘆薈

鬼切蘆薈

蘆薈隸屬什麼科,一直令廣大多肉愛好者甚至部分專業人員疑惑不解。因為能查到的資料里,有分分合合的百合科,有單獨成型的蘆薈科,也有較為陌生的阿福花科。事實上,這是不同的分類系統下的不同分法。最新的APG IV系統依照分子研究把它歸入阿福花科,但國內眾多專業人員或愛好者依然習慣依照《中國植物志》上記載的分類,將它劃為百合科蘆薈屬(本文也沿用百合科蘆薈屬這個分類方式)。

菊花蘆薈

蘆薈屬植物是多年生草本,其葉肥厚,狹披針形,常呈蓮花座狀葉叢;葉緣常見鋸齒,花通常排成總狀花序,花被管狀,通常於較高積溫下開花,有黃、橙、紅等多個顏色,多姿多彩,花期常持續1-3個月之久。原產於非洲、美洲和亞洲,如今廣佈於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近些年,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園林綠化建設也越來越重視。其中,多肉植物在園林綠化中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根據實踐種植觀察,蘆薈屬多肉植物株型漂亮、花期長久、花色艷麗,適應性強。如廈門市園林植物園多年繁殖推出的蘆薈:

菊花蘆薈,如今在每年的春節期間盛開,火紅喜慶,震撼眼球;

王刺錦蘆薈、山地蘆薈、希望峰蘆薈、麗紅蘆薈等多種蘆薈,除了株型各異,大方美觀外,又於一年間間斷性開花,色彩豐富,花期持久,極其吸引遊客;

千代田錦、草地蘆薈、園藝美國蘆薈等小型蘆薈紋路漂亮,繁殖能力強,無論作為地被栽植,或是作為盆栽展示,都是非常適合的。

希望峰蘆薈

看到這麼多美美的蘆薈

想在家裡栽種該怎麼做?

這裡有一本李兆文總結的

蘆薈種植秘籍

趕緊收好了!

種植小貼士

1

土壤

蘆薈屬植物喜溫暖氣候,耐旱耐瘠,部分極耐寒忌澇,栽培時宜選用疏水、透氣的中等肥力沙質土。

最簡單方便的盆土配方是腐殖土、田園土、粗河沙(或煤渣),以3:3:4的比例混合,再加一份或兩份有機肥拌勻。

2

溫度

蘆薈是喜熱畏寒的植物,它適宜生長在18℃-25℃左右的溫度,大多數蘆薈溫度低於0℃即容易受凍,5℃左右則基本停止生長。

3

陽光

蘆薈對陽光需求較高。

春、秋季節可放在陽台或室外窗台上接受陽光直射;

夏季適當遮陰或移至通風良好的半陰處。

4

濕度

蘆薈不喜過濕,但在春季生長期間,特別是強光照射下,需要充足的水分。若要促進植株向四周伸展,可以把中心部位生長過密的葉子均勻地切去一些,避免積水腐爛。

5

繁殖

蘆薈繁殖方法有播種、分株和扦插法。通常採用分株和扦插法,建議在春季生長期進行。

分株是選取基部分生的小苗另行上盆,剛切下來的小苗可稍微晾乾傷口後上盆,剛上盆後應少澆水,可適當對盆土表面噴水,保持植株不萎蔫,1-2周後再開始澆透水。

扦播則剪取肥壯葉片作插穗,切口晾乾後再插入種植土中,保持盆土濕潤,適當氣候下3周左右即可生根。

6

換盆

蘆薈屬植物總的表現適應性廣,抗逆性較強。但為保證枝條肥壯,長勢良好,建議1-2年進行一次換土換盆。

蘆薈主要在春季進行換盆,可在盆底透水孔上先放一塊碎石或海蠣殼,以利於排水。之後把蘆薈苗放正,盡量讓根系舒展,填土覆蓋根部後再將盆土加至與盆沿保持2-3厘米為止。最後慢慢向盆內澆透水。

如無條件換盆,也可在生長期間(春夏)進行適當追肥。

7

防蟲防病

蘆薈的病蟲害主要有葉斑病、炭疽病、蟎類、蚜蟲等,應以預防為主,尤其在多雨季節易得炭疽,應特別注意,需在雨季或高溫高濕氣候來臨之時,加強對其藥物防治。如:

葉斑、炭疽可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錳鋅這一類抗菌葯進行防治,同時定期進行修剪。

蚜蟲用吡蟲啉一類殺蟲藥進行防治。

蟎類使用乙蟎唑及阿維菌素等殺蟎劑進行防治。

通常在春夏季進行多次噴施防治。

GIF

漲見識!下次逛植物園就能露一手啦

廈門園林植物園

景區門票:40元

營業時間:6:30—18:00

年卡服務內容:免景區大門票

景區地址:思明區虎園路25號

交通指南:

(1)乘87路公交車,植物園站下車;

(2)乘3路、12路、19路、21路、32路、959路、857路公交車,一中站下(3)車步行300米至植物園主入口西大門

(4)地鐵:1號線至中山公園站或將軍祠站

(5)自駕車:成功大道鐘鼓山隧道植物園出口

來源:廈門旅遊年卡、廈門市政園林局

文/李兆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廈門旅遊集散服務中心 的精彩文章:

雨水節氣至,佳節又逢春
一年有2個春節?關於春節的這些你未必知道……

TAG:廈門旅遊集散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