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1644部隊」:731之外的細菌戰部隊

日本「1644部隊」:731之外的細菌戰部隊

侵華日軍在中國東北進行細菌戰試驗的「731部隊」臭名昭著,已廣為人知。然而,總部設在南京中山東路原南京陸軍中央醫院的日本「榮字第1644部隊」,在中國6年時間內一直不斷從事細菌戰研究和慘絕人寰的活體細菌試驗,殘害了大量中國人。但由於保密嚴格,對外公開名稱又是「中支那防疫給水部」,其內幕至今鮮為人知。

日本「1644部隊」:731之外的細菌戰部隊

細菌戰劑廠:隱蔽偽裝,居民誤認為是製藥廠

1939年4月18日,華中防疫給水部本部即「榮字第1644部隊」在南京中央陸軍醫院成立。對外公開叫「中支那防疫給水部」,實為南京日軍細菌試驗基地,是由日本細菌戰犯石井四郎在1939年4月帶領731部隊的部分人員、設備來南京建立的。

「榮字第1644部隊』的總部設在南京中山東路原南京陸軍中央醫院。大院內一幢4層樓的大樓是整個1644部隊的心臟,細菌武器與毒氣武器試驗都在這裡進行。

日軍當局與石井四郎對南京「榮字第1644部附的細菌戰研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日軍當局不僅為其配備了最好的營區、房屋、設備、物資,而且提供了超常的、充足的經費。「榮字第1644部隊」總部機構主要有總務部、防疫科等7個部門。此外,在上海、蘇州、常州、杭州、九江、南昌、安慶、漢口等地設立了12個分部,總部與各分部的工作人員總數達1500多人。

「榮字第1644部附的致命的生產工廠位於南京城東北角,在九華山下,太平門內,距其總部約1公里。同樣是利用高牆、鐵絲網、崗哨,守衛森嚴。為了偽裝和隱蔽,該地對外偽稱是「血清疫苗製造廠」,既沒有任何標誌也不準中國人進入。四周的居民都以為是一家製藥廠

據有關資料研究表明,當時「榮字第1644部隊」的細菌生產能力十分驚人。其第四任部隊長在蘇聯伯力法庭審判時供認,當時有石井式培養器約200具,孵育室(容積5×5×3米)一所,管式營養液消毒器(直徑1.5米,長25米)兩具,孵育器約40~50具,蒸汽滅菌器40~50具,科哈式鍋爐約40~50具。此外還有蒸餾營養液的大玻璃蒸餾器。利用全部生產設備時,每周期能製造出細菌十公斤。而在日軍投降後,將南京這家細菌戰劑生產廠尚存的細菌培養原料——瓊脂、蛋白腖和牛肉膏等約數十噸運回上海江灣的國防醫學院,竟裝了十節火車廂,國防醫學院又將這批原料轉給上海生物製品所應用,據說用了十多年還未用完。可以說,要是沒有「榮字第1644部隊』的支持,侵華日軍在華的三次細菌作戰是很難完成的。

日本「1644部隊」:731之外的細菌戰部隊

細菌研製:活體實驗,許多無辜中國人遇害

培養霍亂、傷寒、鼠疫等致命細菌是「榮字第1644部隊」的顯著特點。731部隊主要生產化學毒氣,而1644部隊則側重霍亂、鼠疫等細菌生物試驗,研究、生產大量鼠疫跳蚤是他們的特長,可以大規模培養致命細菌。

當年,1644部隊除在動物身上做實驗外,還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活人試驗。活體的來源主要是戰俘,當時大多數是從老虎橋監獄獲得。戰俘們一般是在深夜裡被偷偷運來,向他們體內注射各種細菌,然後取出其體內的血液,最後將其殺害。在「榮字第1644部隊」總部副樓的四層是關押受試者的地方,通常關押20到30人,人多時超過100人。受試者多是中國人,其中還有許多無辜的婦女兒童,少數其他國籍的人也被關押在這裡。受試者完全被當成動物,日軍則稱他們為「材木」,即是細菌與毒素的實驗材料。他們一旦被關進這裡,就不可能活著出去。他們在試驗中被折磨死去後,屍體還要被日軍試驗人員作解剖研究。

據一位日軍士兵回憶:這是一些特別的房間。房間的形狀並不像牢房,而是像一個大教室,裡面放置著幾個籠子。「我記得,在朝南的大房間常放著五個籠子,在西面的小間里有兩個。這些籠子就像動物園裡關獅子的籠子,其大小只有一張三尺床鋪那麼大,裡面關一個供試驗的活人。不同的時期關押的人數會有變化,倘若不夠供試驗用就再補充。同室內的人能互相望見」。

原1644部隊的老兵松本博證言:「進行實驗時,由我負責給俘虜帶上黑頭罩送往處置室,處置室類似手術室,有手術台、檯子兩頭有捆綁手腳的皮帶,把俘虜綁在床上,旁邊有一個很大的瓶子,放上標籤,然後軍醫上前動刀,切開腹股溝的主動脈,再插人導管,鬆開鉗子,俘虜的血就汩汩的流入瓶子里,直到鮮血流盡,然後軍醫去敲打俘虜的前胸,因為血已經流盡,俘虜很激烈的痙攣,最後在痙攣中死去。俘虜死後,處置室旁邊有—個燒卻爐,把屍體丟進去燒掉。這樣的事幾乎每天都做。」

由於當時駐南京的日軍部隊也極少知道1644部隊的真相,被抓去作試驗的人更沒有一個能活著出來。從1939年到1945年6年期間,究竟有多少中國人成為其實驗的對象而被害,目前尚未發現準確的統計數字,但據資料顯示,僅1942年10月,就曾有100餘名中國人被送進1644部隊。

日本「1644部隊」:731之外的細菌戰部隊

細菌作戰:投放跳蚤,中國民眾感染疫病

1993年6月,日本中央大學吉見義明教授在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圖書館內發現原日軍支那派遣軍參謀井本熊男日記,從《井本日記》中可以發現,在華中地區所進行的三次大規模的細菌作戰中,1644部隊充當了重要的角色。這三次實戰實驗,均是與東北731細菌部隊一起進行的。

1940年8月,根據日軍參謀本部命令,石井四郎奉命組織細菌作戰部隊,以杭州市原筧橋機場及國民黨中央航空學校為基地,對浙江省實施細菌攻擊。10月4日,日機在浙江衢州投撒了混有染上鼠疫的「人鼠共同蚤」的麥粒、粟子等物。38天後,該地區22名鼠疫患者都不治而亡。22日,日軍又在寧波上空投撒了染有鼠疫苗的跳蚤和麥子、棉花等物。此後,該地區發生鼠疫,99人染患,僅有兩人被治癒。同年,日軍還在金華等地投撒了鼠疫苗,造成鼠疫蔓延。

1941年11月4日,日本為了破壞中國軍隊控制的重要樞紐常德及交通沿線地區,又派出了第二批遠征隊,用飛機撒有鼠疫的跳蚤,引起該地區發生鼠疫,400多人死亡。1644部隊在此次作戰中擔任的角色較上次作戰更為重要。其一,擔任此次作戰總指揮是新任1644部隊長的大田澄,大田澄原是731部隊第二部即作戰部的部長,7月剛被任命為1644部隊的部隊長。其二,參加這次作戰的人員約為100人,其中1644部隊的人員佔一半以上,731部隊「約有四五十人」參加。但目前仍無材料說明1644部隊為此次作戰提供了多少細菌武器。此次作戰結束後,大田澄曾回哈爾濱向石井四郎作了詳細彙報。

1942年5月在浙贛地區的細菌作戰,日軍發動了此次戰役主要是為了摧毀中國東南沿海的作戰機場。在這次戰役中,方法與上兩次空投不同,但更為陰險。這一次,日軍將細菌投入水井、沼澤和民房,還特製了一部分「蛋形、長扁形的餅乾」,染有細菌,然後讓士兵向中國人分發,由此造成鼠疫的大爆發。但這次作戰除了許多中國貧民深受其害之外,許多日軍士兵也因未及撤退而染上疫病而傷亡達1700餘人。在作戰結束之後,1644部隊曾派人前往受災區金華等地進行調查,其中以第1科科長近秀大為首的調查班曾進駐義烏松山(即崇山村)等村進行調查,調查結果使他們對自己的傑作感到十分得意。據浙江省史料記載,從1940~1944年,僅浙江省就有136萬貧民死於鼠疫等細菌感染的疾病。

隨著1644部隊生產細菌能力的不斷提高,1644部隊獨立作戰的能力也飛速提高。據資料顯示,1943年和1944年,1644部隊曾兩次對浙贛地區實施細菌作戰。

日本「1644部隊」:731之外的細菌戰部隊

銷贓掩蓋:日戰犯免於起訴,美方獲得細菌戰絕密資料

1945年8月,日本戰敗之際,日軍在中國的最高司令部向各個細菌工廠發出了就地銷毀的命令,南京的1644部隊忠實地執行了這一命令。他們將兩大櫥櫃的文件「燒得一張紙片也不遺漏」,花了3天共40多個小時。他們將所有的在押俘虜殺害,焚屍滅跡,並將原先的囚室,改造成娛樂室的樣子。另外他們還將原先埋在部隊駐地里的屍骨挖出來重新進行焚燒,並將剩下的灰燼拋到長江里去。

在銷毀罪證以後,榮字1644部隊的主要成員在中國軍隊進入南京之前就設法回到了日本。而在此時,美國軍部通過實地調查以及駐華美軍司令部參謀二處的彙報,了解到1942年浙贛作戰中日軍撒布的細菌就是1644部隊生產的,運載細菌的飛機也是從1644部隊本部南面的飛機場上起飛的。此外,前蘇聯也將日本進行細菌戰的計劃等情報送交美國,一再要求引渡石井四郎等細菌戰犯。但美國拒絕引渡,也不同意進行審判。原來,從1942年以來,美國也在秘密進行細菌戰的研究,而且很多項目與日本細菌戰實驗項目類似。眾所周知,用動物進行實驗所得到的結果很多並不適用於人,日本在中國人身上的細菌實驗的結果對美國來說是不可多得的資料,美國急於將這些資料弄到手。

在這種情況下,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要求免於追究石井等人的戰犯責任。對於麥克阿瑟的要求,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研究同意了麥克阿瑟的意見,對石井等人作出了免於追究的承諾,而美國也如願以償地獲得了日本細菌戰的所有資料。美方負責人希爾博士表示:「這樣的人體試驗材料,我們(美國)的研究室絕對無法得到。這樣的資料,如今算來大約需要25萬日元,與實際研究價值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

於是,在美方主導的東京戰犯審判中,1644部隊相關人員一個被起訴的也沒有。同時,美方還在1947年3月22日華盛頓與東京之間的電報中指示:「由美國的研究人員接觸石井,所得重要情報對蘇聯方面保密」。

實際上,美方直到2007年1月,才對1644部隊相關的細菌戰檔案實行解密。此時,石井等人早已作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泰國克拉地峽百年爭議的背後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