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站在上帝視角俯瞰三國時代的英雄棋局

站在上帝視角俯瞰三國時代的英雄棋局


棋盤:中字模型

公元190 年,董卓亂政,群雄並起,天下大亂,最多的時候割據勢力達到了11 股。

在這裡我們就要引入一個概念:軍事地理單元

軍事地理單元指的是地形上相對封閉,資源上能夠自給自足的地理區域。一旦天下大亂,這種區域易守難攻,錢糧充足,很容易形成割據。漢末三國時期,中國版圖上的軍事地理單元正好有11 個,分別是:河北、關西、中原、徐州、漢中、南陽、淮南、巴蜀、荊州、江東、嶺南。這11個軍事地理單元的位置關係可以用中字模型來表示。

漢末割據模型

曹操192 年起兵佔據中原,198年奪取徐州,199 年奪取南陽、獲得淮南, 207 年奪取河北,212 年平定關西,11 個軍事地理單元中獨佔6 個。

劉備215 年奪取巴蜀,219 年奪取漢中,擁有2 個軍事地理單元。

孫權200 年繼承江東,219 年獨佔荊州,220 年接管嶺南,擁有3 個軍事地理單元。

至此,經過30 年的弱肉強食,到了220 年,中國大地只剩下曹、劉、孫三家, 三家相繼建國,即為魏、蜀、吳。

為什麼會三分天下,而不是二分或四分呢?我們仍然可以從地理中找到原因。之前,我們在空中俯瞰三國,把三國大地看成一個中字,一共有11 個軍事地理單元。如果我們再向上飛,從更高處看三國,11 個軍事地理單元可以縮減到3 個不同地形的區域:北方平原、西南山地、江南水鄉,中字模型變成了品字模型。

三足鼎立時的中字模型

北方平原屬於魏國。北方平原北抵燕山,南達長江,西倚隴山、伏牛山、武當山,東臨渤海、黃海,地形以平原為主,適合配備金戈鐵馬的騎兵,涵蓋的軍事地理單元包括河北、關西、中原、徐州、南陽、淮南。

西南山地屬於蜀國。西南山區北抵秦嶺,南達大涼山、大婁山、西倚岷山、邛崍山,東臨武當山、巫山、武陵山,地形以山地為主,適合配備強弓硬弩的步兵,涵蓋的軍事地理單元包括漢中、巴蜀。

江南水鄉屬於吳國。江南水鄉北抵長江,南達南海、西倚武當山、巫山、武陵山,東臨東海,地形以江湖為主,適合配備高帆大船的水兵,涵蓋的軍事地理單元包括荊州、江東、嶺南。

在冷兵器時代,單一兵種統一單一地形相對容易,但是跨兵種跨地形作戰相對困難,因此從190 年—220 年,11 股股割據勢力剩下了3 家。

三足鼎立局面的穩定性

從公元220 年到公元263 年,長達43 年的時間裡,三國之間雖然戰事頗多,但誰也沒能佔據對方哪怕一個軍事地理單元。三足鼎立的局面為什麼會如此穩定呢?原因有兩個:一是資源大體相當,二是兵種各有優勢

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實是一大對二小的局面。由於魏國過於強大,迫使吳蜀兩國長期處於聯盟狀態,三足鼎立可以看成一種特殊形態的南北對峙。從軍事地理單元的角度看,魏國獨佔河北、關西、中原、徐州,南陽、淮南6 個軍事地理單元;吳蜀兩國一共佔有漢中、巴蜀、荊州、江東、嶺南5 個軍事地理單元。在資源方面,吳蜀兩國大體與魏國相當。如果不考慮漢中、南陽、淮南3 個南北通道,雙方均佔有4 個軍事地理單元,完全相等。

兵種方面,魏、蜀、吳三國都建立了與其地形匹配的優勢兵種。

魏國地處北方平原,配備金戈鐵馬的騎兵強大。河北、關西都是產馬區,曹操統一河北、北征烏桓後,收編了袁紹和烏桓的大量騎兵,形成三國時代最強的騎兵——虎豹騎。曹魏還獲得大量北方少數民族的獻馬。曹操時,燕、代、烏桓、鮮卑相繼獻馬;曹丕時,鮮卑步度根獻馬;曹叡時,鮮卑軻比能獻馬。這些馬匹品種優良,是曹魏保持騎兵優勢地位的重要因素。

蜀國地處西南山地,配備強弓硬弩的步兵強大。諸葛亮為了抵禦魏軍騎兵,十分注重弩兵建設。例如巴蜀的涪陵郡境內多山,當地人擅長弩射,諸葛亮曾調發該郡3000 精兵充當連弩士,令全家移居北伐前線漢中。車騎將軍鄧芝平定該郡叛亂時,把也參與叛亂5000 家遷移到成都充當獵射官。僅這兩次從該郡強征的弩兵至少在1 萬以上。同時,諸葛亮親自改進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次十矢齊發,稱為元戎弩。在諸葛亮精心培育下,弩兵具備了較強的戰鬥力,在木門之戰中,乘高布伏,射殺魏國名將張郃。

吳國地處江南水鄉,配備高帆大船的水兵強大。吳國以長江為主要防線,長江水深江寬,終年不凍,為大規模水軍提供了馳騁和棲身的場所。吳國在其長期的軍事鬥爭中,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水軍,「上岸擊賊,跣足入船」。前期, 孫策繳獲黃祖兒子黃射戰船千艘,又繳獲黃祖戰船6000 余艘,創建水軍。中期,孫權在赤壁、江陵、夷陵三戰中收編了從曹操、關羽、劉備方面俘獲的水軍和戰船,自己也製造了眾多艦船。其中,偏將軍董襲所督造的樓船,高達5 層, 水軍進一步強大。後期,吳國重點提高海上遠航作戰能力。230 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水軍萬人航海求取夷洲(今台灣),這是中國大陸人到達台灣的最早記錄。233 年,孫權派張彌、許晏、賀達率水軍萬人沿海路北上遼東。242 年, 聶友、陸凱率水軍3 萬征討海南島的珠崖、儋耳。上述行動每次都有數萬人參與, 組成了龐大的出海艦隊,說明吳國具有良好的航海技術和近海作戰能力。

蜀國坐擁高山之利,魏國的騎兵無所適從;吳國憑藉長江之險,魏國的騎兵也只能望洋興嘆;而吳蜀兩國都缺少強大的騎兵,無法與魏國逐鹿中原。因此,三足鼎立的局面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很穩定。


從三足鼎立到一統天下

三足鼎立的局面維持了43 年,在這相對平穩的43 年裡,魏國逐漸掌握甚至超越了蜀國的造弩技術和吳國的造船技術。

魏國給事中馬鈞看到諸葛亮設計的連弩,認為「巧則巧矣,未盡善也」, 他在諸葛連弩的基礎上加以改造,發箭的效率提高了5 倍。

西晉滅吳之前,以全國之力造船,益州刺史王濬在巴蜀所造的樓船大者「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齣門,其上皆得弛馬來往」。史稱其水師「舟棹之盛,自古未有」。

魏國製造出大量的弓弩和艦船,裝備步兵和水軍,吳蜀兩國的兵種優勢不再。而戰馬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短時間無法大量繁殖,吳蜀兩國與魏國始終存在差距。

魏國從蜀吳兩國佔據5 個軍事地理單元中最弱的一環南北通道漢中入手,於263 年攻取漢中。平衡被打破後,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公元263 年,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公元266 年,曹奐禪讓,魏國滅亡。

公元280 年,孫皓投降,吳國滅亡。

三國時代結束,天下歸晉,真可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本文摘自《國史002: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滿人的吃喝拉撒居然要貝勒爺管?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時,德國空軍究竟在幹些什麼?

TAG:戰爭事典 |